投資抑或消費時間
幾乎的人,都抱怨時間不夠用。
大家也都會說,時間就是金錢。
其實,一天24小時,沒有誰的一天只得20小時,也不會有人一天裡享用24小時以上的時間。
人,從誕生的第一秒,到嚥下最后一口氣離開的時候,整個生命歷程,最沒差別也最公平的就是---每個人每一日都同樣在24小時中度過。
誰都一樣是在24小時中生活,為什么那么多人的時間不夠用?又為什么有人的日子過得平穩充實?
出現如此在相同時間裡卻活出不平等現象,問題不在時間,問題在人。
說時間就等于金錢,說的人聽的人,都有功課要做。先看大多數人,勞勞碌碌在時間裡辛苦拚搏,一生貧困,為什么這許多人的“時間”沒有成為金錢。
再看一些人,除了那些投機取巧或走非法途徑致富的人,我們敬為成功者的,他們照樣24小時活一天的條件下做人,工作、居家、休閑甚至還有自己充份的私有時間,而且積了財富。
這些人的時間真的就成了他們擁有的金錢。
因為時間,世間分出了兩種人。
一種是“消耗”時間的人,時間無法成為財富。
這種人:幾時都怪說時間不夠用。
一天到晚忙不過來。
拚命勞碌不見成果。
沒有生活目標。
無法堅持一種理想。
一種是“投資”時間的人,他們的時間就是金錢。
這種人:對時間作精打細算的分配。
生活講求規律節奏。
定下生活目標。
持續充實自己。
把時間當成可增值資產。
Wednesday, April 30, 2008
Friday, April 11, 2008
你为什么总是富不起来——老百姓和富人理念的5点差异
老百姓很计较物业管理费,觉得越少越好。越少物业管理费的住宅小区,由于缺乏专业人员打理,常常住了5年就已是破破烂烂——为了省一点物业管理费,房子未来的升值空间全被破坏掉。这就是老百姓“小钱精明,大钱糊涂”的经典案例之一。Human 1太保守2 一个人努力工作3“人云亦云 4“羊群性格 5 专心细节 Richer1 适当冒险2“团队”努力工作3“敢于说不”4“狼性性格”5 留意大事 在我理财顾问近20年的生涯中,发现事业成功人士的思维,与老百姓思维真的有很多差异,也就是因为这些思维差异,大多数老百姓一直富不起来。甚至更多时候,普通人理财思维、概念出现的诸多误区,来源于以讹传讹——由于老百姓身边很少能接触到真正成功的人士,得到的很多“建议”和“指导”多数来自于未成功人士的说法——思维不对,方向便不对,于是走了很多冤枉路。 自古地方首富,往往有所谓家规、家训,而且只传给自家子孙,不容易流传出去。我们现在收集了五条富翁家庭的家训,与老百姓普遍认为的观点差异颇大——富人家训的确不同凡响,字字珠玑,很有道理。如果能学懂它,并落实在行动上,就可以走上我们自己的“创富”之路。
白手起家要必备七大招
第一招 立即动手加入一些与你将来公司有关的行业组织,订阅所有与你公司业务有关的刊物。在这里可以获得很多宝贵的从业建议和最新的行业信息;当然你也可能得到一些优惠政策或商业折扣。还有,平时在浏览因特网时要时不时注意与你行业有关的专题或文章。 第二招 制定财政方案 详尽的财政预算统计能把握每月资金的流向。如果你没有长短期财政目标,对自己的财政状况一无所知,那你事业的成败只能听天由命。要是你想掌握自己的命运,快去制定周密的财政计划吧! 第三招 现金预算 现金预算听起来令人头疼乏味,其实做起来倒是很简单。估计一下你下个季度的收入情况,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预算出能够保证公司正常运作的季度支出。这里要提醒各位千万要考虑到公司的现金流转问题。很多公司就是因为忽略了这一点而在实际运营中困难重重。 第四招 获得专业的企业咨询 难道小本经营也要去聘个顾问?其实大可不必,你的家人或朋友都可以成为你的咨询顾问,你可以和他们一起探讨你的商业计划和公司营运结果。切记,在可以博才众议之后应作出一个最后的决定,这点非常重要。第五招 兼顾工作与家庭 能够做到工作家庭都兼顾对事业的长期成功非常重要。通常我们会为了某个项目或产品而废寝忘食,当然如果这种情况偶尔出现还可以理解,但一旦加班加点成为一种长期行为,那就不妙了。这时候最好休个假,好好休养一番,让自己的身体充一下电,一个美满的家庭是事业成功的坚实基石。 第六招 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孤陋寡闻,信息闭塞是在家做网络赚币很容易犯的毛病。所以网络赚币们也要走出家门多和外界联系,这样不光能够知晓当前最新的行业信息,把握市场的脉搏,有时还能在事业上获得一些外部的帮助。在现在的创业不是光光靠自力就能更生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多听听别人的建议,你往往能从中发现很多宝贵的信息。 第七招 按计划完成工作提高工作热情 小企业或网络赚币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管理不善,工作计划不周密,这样往往导致工作拖拉,积极性不高。所以制定年度、季度甚至每周、每天的工作计划就至关重要。同时还要注意要定时检查一下工作的完成情况,监督自己,及时调整工作进度。当每次回顾工作情况后,对自己的成果会感到由衷的满足,由此更加激发了工作热情。 要在瞬息多变的市场环境下求生存千万不能自满,应该不时地评估你的竞争对手,把握行业的动态,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才能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你如果很不满意自己从事的工作,那么你在这一行中有所建树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那就快去从事你喜欢的工作,在那里尽情发挥你的智慧和特长吧。
為什麼有錢人的生活有會作”soho”呢?
SOHO 起源於美國,是Small Office Home Office的縮寫,意指小型的 家庭辦公室SOHO族最令人羨慕的地方 是能夠在家上班,而且工作時間自由,就 是在於工作時間能夠自我調配和掌控。 當SOHO最大的好處是可以一邊工作一邊玩.然後自己決定時間 自己 決定收入 可是從反面來思考,SOHO族二十四小時的生活,也都陷入工作的情 境當中,隨時都是上班時間。對大部份SOHO族來說,幾乎每天的 工作時間都是超過十個小時以上。 要「如何去好好經營自己的工作與生活,是當個SOHO族之所以吸 引人的地方。」 SOHO的行業別 SOHO族工作時間自由﹑地點隨興,收入高低則由自己決定。 與上班族最大的 分野是,工作與生活不再明顯切割,辦公室與 居家二合為一 任何一個行業都有可能發展成SOHO的形態,尤其是服務業。 就行業屬性而言,SOHO 大致集中在五大領域︰ 1. 創意 SOHO -- 以創意發想、執行為主要工作內容的職業,如文字工作者、 設計工作者、廣告、音樂創作、攝影、口譯…等。創意人多半 需要自由而不受拘束的環境,才容易培養工作靈感,因此很容 易走上 SOHO 之路. 2. 資訊 SOHO -- 在網路科技如此發達的情況下,擁有一技之長的電腦高手, 不管是軟體設計、網頁設計、多媒體、系統維護…等,最擅 長打破時空限制,也順理成章擁有當 SOHO 的基本條件。 3. 諮詢 SOHO -- 顧問、講師、心理諮商、企劃、公關等以溝通取勝的行業, 由於工作內容與場所都富有高度彈性,因此跑單幫遊走各家企 業,或成立工作室的可行性也極高。 4. 業務 SOHO -- 上述三種類型的 SOHO 係以提供專業服務為主,多半需具備 一定學經歷及專業口碑。而業務人才由於工作收入、時間及 場所具高度彈性,也適合以 SOHO 方式從事。例如傳銷、保 險、房仲……等,其中傳銷更是百分之百的 SOHO 行業,所有 傳銷商均以自營事業的方式從事產品銷售及組織拓展,與傳銷 公司只有契約關係,既不向其支領薪水,也不能享勞健福利。 5. 開店 SOHO-- 相對於業務 SOHO 多半為非定點式的工作形態,同樣是銷售商 品或服務的小店經營,則是定點形態,守株待兔等客戶上門。 開店 SOHO 又可分為獨立開店與 加盟兩種,前者適合個性商店 或具有相關經營經驗者,後者則供有意創業卻缺乏足夠資源者 方便之道。一般人嚮往開店的行業大致以咖啡餐飲、花店、租 書漫畫、補習班等為主。另外,除了傳統店面,在網上開設虛 擬商店也成了新興的 SOHO行業。 SOHO 的四種型態 按照開業性質來區分,如果按照自主程度區分,SOHO 族又可分 為四類:
1. 創業SOHO: 自組十人以下的小公司,或經營小店面,或加盟店主。這是最 具自主性,也是最有挑戰性的一種,不但要養自己,還有別人 嗷嗷待哺,適合雄心萬丈並有經營領導才能者。
2. 自僱SOHO: 在家工作或開個人工作室,一人身兼老闆及夥計,不給人請也 不請人。例如文字工作者、藝術工作者、顧問、仲介、傳銷及 保險從業員等,適合具專業素養又愛好自由的人。 專業的現場口譯正是SOHO族典型的工作 擁有一技之長的電腦高手,順理成章擁有當SOHO的基本條件。 講師成立工作室的可行性也極高。 在家附近的安親班。 手工藝也是適合SOHO族的工作。
3. 兼差SOHO: 利用下班時間在家兼差的上班族。既能開闢財源,又有基本保 障,適合保守型或過渡到創業階段的人。
4. 在職SOHO: 在家工作的上班族。即在家利用電話或電腦與所屬公司連線進 行工作的電子通勤族。這是科技時代最酷的上班方式,美國的 AT&T、IBM、HP等公司早已讓部 份員工以自宅為工作據點。台 灣的HP惠普公司也從今年起實驗在家上班制度.
1. 創業SOHO: 自組十人以下的小公司,或經營小店面,或加盟店主。這是最 具自主性,也是最有挑戰性的一種,不但要養自己,還有別人 嗷嗷待哺,適合雄心萬丈並有經營領導才能者。
2. 自僱SOHO: 在家工作或開個人工作室,一人身兼老闆及夥計,不給人請也 不請人。例如文字工作者、藝術工作者、顧問、仲介、傳銷及 保險從業員等,適合具專業素養又愛好自由的人。 專業的現場口譯正是SOHO族典型的工作 擁有一技之長的電腦高手,順理成章擁有當SOHO的基本條件。 講師成立工作室的可行性也極高。 在家附近的安親班。 手工藝也是適合SOHO族的工作。
3. 兼差SOHO: 利用下班時間在家兼差的上班族。既能開闢財源,又有基本保 障,適合保守型或過渡到創業階段的人。
4. 在職SOHO: 在家工作的上班族。即在家利用電話或電腦與所屬公司連線進 行工作的電子通勤族。這是科技時代最酷的上班方式,美國的 AT&T、IBM、HP等公司早已讓部 份員工以自宅為工作據點。台 灣的HP惠普公司也從今年起實驗在家上班制度.
07/03/2008 Fri, 12.
如果別人工作你也工作,別人休息你也休息,別人娱乐你也娱乐,那么別人得到什么,你也只能得到什么。 要想得到別人得不到的東西,就得付出別人不願付出的東西。 尤其是在你还年轻的时候,还有机会竞争的时候。
外汇及外汇交易
外汇市场,也称为“Forex”或“FX”市场,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日交易量3.2兆美元,相当于美国证券市场的30倍,中国股票市场日交易量的600倍。
“外汇交易”是买入一种货币,同时卖出另外一种货币。
每一种货币,都有国际统一的符号,如:
EUR 欧元 JPY 日元 GBP 英镑 NZD 新西兰元 USD 美元 AUD 澳元 CHF 瑞士法郎
CAD 加拿大
外汇是以货币对形式交易,例如: 欧元 / 美元 (EUR/USD) 或美元 / 日元 (USD/JPY) 。
对于新手而言,要理解一个外汇交易报价似乎很困难,其实只要掌握两个基本点,判读报价就会变得十分方便。 1) 前面的货币是基础货币。 2) 基础货币的价值总是以 1 为单位。例:美元 / 日元 120.01 ,在这组报价中,美元即为基础货币。美元 / 日元 120.01 ,意味着 1 美元等于 120.01 日元。无论买 / 卖,都是在交易基础货币。
“点”的概念
国际外汇市场上,汇率的价格共有 5 位数字,汇率价格的最后一数,称之为一点,如美金兑日圆为 114.51 中的 0.01 、欧元兑美金为1.2801 中的0.0001,都称作为一点,这是汇率变动的最小基本单位。
在外汇交易中,您会看到一个两边的报价,由买价与卖价组成。买价与卖价的差别为点差,交易商通过买卖的点差获利。外汇市场,24小时的全球市场
对于汇市投资者来说,最好的机会总是交易那些交易量最大的货币,即“ 主要货币 ”。今天, 85% 的外汇交易是主要货币,包括美元,日元,欧元,英镑,瑞士法郎,加拿大元和澳大利亚元。
巨大的交易量,使得任何一个机构都没有能力操纵这一市场,价格的走动有规律可循,对普通的投资者比较公平。
与巨大的交易量相比,外汇市场区别于其他金融市场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这是一个 24 小时永不停滞的全球市场,市场交易每天从悉尼开始,随着地球的转动,全球每个金融中心的营业日将依次开始。 24 小时的市场使得外汇交易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安排交易时间,以及对每一时段发生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事件所导致的外汇波动做出反应,获得交易机会。
“外汇交易”是买入一种货币,同时卖出另外一种货币。
每一种货币,都有国际统一的符号,如:
EUR 欧元 JPY 日元 GBP 英镑 NZD 新西兰元 USD 美元 AUD 澳元 CHF 瑞士法郎
CAD 加拿大
外汇是以货币对形式交易,例如: 欧元 / 美元 (EUR/USD) 或美元 / 日元 (USD/JPY) 。
对于新手而言,要理解一个外汇交易报价似乎很困难,其实只要掌握两个基本点,判读报价就会变得十分方便。 1) 前面的货币是基础货币。 2) 基础货币的价值总是以 1 为单位。例:美元 / 日元 120.01 ,在这组报价中,美元即为基础货币。美元 / 日元 120.01 ,意味着 1 美元等于 120.01 日元。无论买 / 卖,都是在交易基础货币。
“点”的概念
国际外汇市场上,汇率的价格共有 5 位数字,汇率价格的最后一数,称之为一点,如美金兑日圆为 114.51 中的 0.01 、欧元兑美金为1.2801 中的0.0001,都称作为一点,这是汇率变动的最小基本单位。
在外汇交易中,您会看到一个两边的报价,由买价与卖价组成。买价与卖价的差别为点差,交易商通过买卖的点差获利。外汇市场,24小时的全球市场
对于汇市投资者来说,最好的机会总是交易那些交易量最大的货币,即“ 主要货币 ”。今天, 85% 的外汇交易是主要货币,包括美元,日元,欧元,英镑,瑞士法郎,加拿大元和澳大利亚元。
巨大的交易量,使得任何一个机构都没有能力操纵这一市场,价格的走动有规律可循,对普通的投资者比较公平。
与巨大的交易量相比,外汇市场区别于其他金融市场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这是一个 24 小时永不停滞的全球市场,市场交易每天从悉尼开始,随着地球的转动,全球每个金融中心的营业日将依次开始。 24 小时的市场使得外汇交易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安排交易时间,以及对每一时段发生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事件所导致的外汇波动做出反应,获得交易机会。
如何在打工生涯中成功
虽说工字不出头,但行行出状元。打工就像长期投资,适合保守的人,投资越久,回报越大,期限10到30年。不像创业,充满危机,适合积极急进的人,要求快速报酬,期限3到10年。
打工如何获得回报呢?一个人在一间公司工作了10年,没功都有劳,薪水花红也相当丰厚。如果这十年里表现好的话,很可能已进到管理层,如果工作到30年后,他甚至是拥有股权的执行董事。回报就在你工作 10年到20年后得到,也就是大概45-55岁之间。这时他可以利用他的职权和股份赚取更多的金钱。记住,这段时间一定要努力,刻苦耐劳,好好表现。不然永远只是个准时上下班的大工族,也别说用高职和股权赚钱了。
至于创业,会是较多年轻人的选择,因为回酬比较快看到,不管输或赢,最重要短期会看到成绩,如果管理好的话,会一帆风顺。如果一样经营10到20年,很快会上轨道,再放心交给为公司工作10多年的员工打理。
打工的筹码比较大,因为要赌上自己10到30年的时间。如果工作到中年,表现不好还要面对裁员,这时就会浪费掉一路来的时间和努力。创业就赌上较短的时间,1-5年,输了还能够再站起来。但建议创业要在29岁以前。
比较可惜的是打工了半辈子,事业不能承续给下一代。不过打工也是一种幸福,如果可以找到朝九晚五,五天制,没压力,工钱ok的工,就能有时间陪家人朋友,享受人生咯。打工比较平稳,要在职场上成功,压力少不了,最重要是管理和领导能力,才能带领公司爬上高峰。
30/01/2008
打工如何获得回报呢?一个人在一间公司工作了10年,没功都有劳,薪水花红也相当丰厚。如果这十年里表现好的话,很可能已进到管理层,如果工作到30年后,他甚至是拥有股权的执行董事。回报就在你工作 10年到20年后得到,也就是大概45-55岁之间。这时他可以利用他的职权和股份赚取更多的金钱。记住,这段时间一定要努力,刻苦耐劳,好好表现。不然永远只是个准时上下班的大工族,也别说用高职和股权赚钱了。
至于创业,会是较多年轻人的选择,因为回酬比较快看到,不管输或赢,最重要短期会看到成绩,如果管理好的话,会一帆风顺。如果一样经营10到20年,很快会上轨道,再放心交给为公司工作10多年的员工打理。
打工的筹码比较大,因为要赌上自己10到30年的时间。如果工作到中年,表现不好还要面对裁员,这时就会浪费掉一路来的时间和努力。创业就赌上较短的时间,1-5年,输了还能够再站起来。但建议创业要在29岁以前。
比较可惜的是打工了半辈子,事业不能承续给下一代。不过打工也是一种幸福,如果可以找到朝九晚五,五天制,没压力,工钱ok的工,就能有时间陪家人朋友,享受人生咯。打工比较平稳,要在职场上成功,压力少不了,最重要是管理和领导能力,才能带领公司爬上高峰。
30/01/2008
成功的Timing
昨晚突然收到老朋友的信息,他邀请我去他新店开张礼,突发奇想原来每个人的成功时期都不一样。我觉得很开心,因为我终于找到人请教了,好想分享他成功的故事。想起当年大家一起毕业,同一时间起步,五年后的今天他已经迈向成功之路了。相比起来,我好像走得比较慢。
其实每个人的领悟力和毅力都不一样,所以难免有些人会在短短几年就有成就,但有些人还原地踏步。我自己都有原地踏步的感觉。虽然我在现实中没有什么突破,但我的心灵上这几年已经准备好,去迈向成功的路。心灵上?还不是只想不做,不如不要浪费精力去想吧!哈哈,不是只想不做,而是把传统的想法改变过来。
简单来说,心灵开发者就是在年轻时不但想着自己的学业,还会想想未来十年的自己会是怎样,站在哪里,而且不断吸收经验,理财,学习和找机会。而那些心灵还未开发的人,就会只想着学业,放学后去那里玩乐,偶像们的未来动向,找高工钱不用做的工,有酒今朝醉。不是说心灵开发了的人不去玩乐或做工,这些只是占一小部分,他们知道他们生命中的定位,有长远计划和时时刻刻都知道自己在为什么而做某些事。
我朋友他五年前就开发了,所以今天他终于将想法变成现实。我也是在三年前才开始改变心灵想法,目前还是吸收经验和学习。很后悔之前浪费那么多时间,所以一定要努力追赶回来。生活环境也会影响成功的timing,多数家境贫穷的人会比较早开发,因为他们想家人过得好一些,所以很早就会规划自己,毅力和领悟力都被逼要强,所以会比一般人更出色。
成功Timing,决定于你。加油,共勉之。
29/01/2008
其实每个人的领悟力和毅力都不一样,所以难免有些人会在短短几年就有成就,但有些人还原地踏步。我自己都有原地踏步的感觉。虽然我在现实中没有什么突破,但我的心灵上这几年已经准备好,去迈向成功的路。心灵上?还不是只想不做,不如不要浪费精力去想吧!哈哈,不是只想不做,而是把传统的想法改变过来。
简单来说,心灵开发者就是在年轻时不但想着自己的学业,还会想想未来十年的自己会是怎样,站在哪里,而且不断吸收经验,理财,学习和找机会。而那些心灵还未开发的人,就会只想着学业,放学后去那里玩乐,偶像们的未来动向,找高工钱不用做的工,有酒今朝醉。不是说心灵开发了的人不去玩乐或做工,这些只是占一小部分,他们知道他们生命中的定位,有长远计划和时时刻刻都知道自己在为什么而做某些事。
我朋友他五年前就开发了,所以今天他终于将想法变成现实。我也是在三年前才开始改变心灵想法,目前还是吸收经验和学习。很后悔之前浪费那么多时间,所以一定要努力追赶回来。生活环境也会影响成功的timing,多数家境贫穷的人会比较早开发,因为他们想家人过得好一些,所以很早就会规划自己,毅力和领悟力都被逼要强,所以会比一般人更出色。
成功Timing,决定于你。加油,共勉之。
29/01/2008
回忆录21/01/2008
今天整理旧东西,看回以前的照片和东西,发觉时间真的过得很快,还有一切都变了。最怀念的当然是念书的日子,看回照片就会想起当时的情景,自然而然的笑了出来。我的样子身材也变了,这时才发觉原来当时的我真的不错看:p 家里的树长大了,弟弟也成长了,家的长辈也老了。想起以前真的得罪和对不起一些人,在此跟他们说声对不起。
人在每个阶段都会遇上不同的伙伴,小学就跟小同学玩乐,毕业后就分离再认识新的朋友,到念大学就跟中学朋友分离再认识新的朋友,出来工作就认识新同事,那以前的朋友就会因为工作而慢慢疏远。工作在人生占的时间是大概35%,所以同事的友情会比较长久,要好好珍惜。对于终生伴侣和家人,更要好好珍惜。
简单一句,珍惜身边每一个人。生命中的每一个过客,都要好好珍惜。之前我一直忙着赚钱而忽略了身边的人,回想起有些后悔。虽然现在有新的朋友,但我还是很怀念以前的朋友,不想让时间把当时的友谊冲淡了。
虽然我还不是很老要回忆起年轻时的事物和朋友,但我希望以后能有个美好的回忆,所以我会把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和幸福。我会诚心对待一切事物和人。我希望所有人都抛弃不必要的烦恼或仇恨,开开心心地过每一天,因为光阴似箭,改天回想起以前浪费时间在些无畏的事,而失去最珍贵的东西,就会觉得自己很苯,浪费时间。
想对所有认识的人说,谢谢你们带给我幸福快乐,我会永远记得你们。对于有得罪或有负的朋友,说对不起是不够的,但这份歉意会永远留在我心中,希望大家快乐幸福。我爱你们!
20/01/2008
别再拖延了!
我们每天在很辛苦的忙碌,很辛苦的工作,其实90%的原因都是为了赚钱,来养家活口,但我们每天工作12个小时左右,去挣钱,却很少化时间去研究如何管理好自己家庭的财务.通向财务独立和财务自由的道路中有很多障碍需要克服,其中最重要的有4大障碍,称之为理财的4大杀手他们是拖延、消费习惯、通货膨胀、税.今天和大家交流第一大杀手:拖延 我们很多人在理财时喜欢拖延,感觉自己很年轻,过一段再说,等等吧,就是这样等等再做的思维,让你的很多理财计划和目标导致失败。 对于财务规划来说,拖延是让你财务计划失败的最大杀手. §我们来看一个财务拖延的案例: 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个理财案例: 张三和李四是同事,同龄人。张三在30岁的时候,每个月投资1000元,一直到65岁;李四在的投资比张三晚了一年,从31岁开始,每个月也是投资1000元;两个人的投资额只相差12000元。假设每年的回报率10%,请你化5秒钟思考一下:到65岁时张三和李四的投资价值相差多少?你相信吗,相差了371,249 !张三帐户的价值是: 3,796,638元李四帐户的价值是: 3,425,389元。 不进行每个月储蓄1000元仅仅一年时间,成本价值:¥371,249! 12,000 = 371,249 !我们知道1个月1000元对很多人来说算不了什么,都能拿得出来,但是我们却很少的人去进行积极投资,晚一年的行动,仅仅12000元,但几十年之后,相差了37万元,这个结果可能是我们很多人没有思考过的。我们再来看下面的案例: 有三个人同龄人,张三,李四和王五,假设投资收益率10%,而三个人开始投资的时间不同:– 张三25岁开始,每年投资12000元,– 李四35岁开始,每年投资12000元,– 王五45岁开始,每年投资12000元,§ 到了60岁的时候,三个人的财务结果差别巨大:– 张三:3,252,292– 李四:1,180,165– 王五: 381,270理财的过程中,最核心是让时间和复利发挥作用,时间是通往财富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因此说,理财的最大杀手是:拖延!理财道路上的最大敌人是你自己!要想实现财富目标,请你尽早行动,现在就开始行动,让时间为你带来更多的财富,早日实现财务自由!
13/01/2008
13/01/2008
股票投资的第一课
投资的第一课:高风险高回酬 (High risk high return)在买卖股票的同时并没有真正的估量到回酬以及风险的平衡。(the tradeoff of Return and Risk)所以当我们决定购买某一支股时,应该问自己,这只股票的回酬到底能不能 offset 我所 take 的风险。这里的回酬指的是 Expected return, 而风险指的是它的 volatility (波动程度???)Volatility 就是统计学里的standard deviation. 通常用在某个股项或投资组合。另一个风险指数则是BETA,它则是一个Relative Risk的measurement.通常我们会用某一个股票的回酬为 Y,KLCI 的回酬为 X,在利用统计学里的REGRESSION 来计算 BETA。BETA = 1。00, 表示这个股票的volatility和KLCI 一般BETA = 1。20, 表示这个股票的volatility比KLCI 高20%,以此推类.太複雜可能會弄巧成拙,我提出一個非常簡單的公式,但只能做參考而已.基本預計回饋率+市場預計回饋率=預計回饋(以上的指數都是各取一年來做單位計算的)基本預計回饋率=EPSG市場預計回饋率=(EKLCI-CKLCI)/CKLCI X 100% (EKLCI是預計的KLCI;CKLCI是現在的KLCI)舉例:假設基本面預計回饋率=-8%(年),而市場預計回饋率可能會有20%(年)的話,相加抵消後就會有12%的年回饋.KLCI只是由100支股所組成而已,並不代表整體,EPSG還算可以大概掌握,但是"市場預計回饋率"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算得準的,所以以上所要表達的只是我的一個參考概念而已.股票的BETA可以自己计算,如果我们拥有BOTH KLCI (或其他的股票指数,如EMAS ,各个SECTOR的指数也成的)以及我们要买的那一只股票的historical prices。 在run regression on Y (return of a particular share) Vs X (return of a benchmark) … Regress出来的 BETA 就是一个Relative risk 的measure.如果没有这样的资料也不打紧,因为BETA可以在这儿找到 www.klse-ris.com.my. 当然KLSE用的是KLCI as benchmark.为什么我们需要BETA 呢?因为我们要我们的风险 to be fairly compensated.这是 MODERN PORTFOLIO MANAGEMENT THEORY 的 founder,Harry Markozvit 所提倡的一个model,称为 CAPM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一只股的Required Return = RFR + Beta (benchamark return - RFR) + errorRFR = Risk Free Rate 通常是用政府的 3-MTresuary Bill rate 来代表,因为我们散户无法购的T-Bills,所以我们可以用FD来代表, 因为FD 是没有风险的 (这是我们不须担当任何风险就可以得到的回酬)。。。而这里的Benchmark Return 就必须是我们原本用在计算BETA的那个Benchmark, 如果我们用的是KLSE的,那么,这就是KLCI的 expected return.Error 是一个random variable/ noise 可以忽略。Guidelines,Expected return of a particular share < return =" SellExpected"> Required Return = BuyExpected Return of a particular share = Required Return = Hold例子:今天股票 A = RM1。00KLCI = 800alpha = 3.00%BETA = 0.70一年后股票 A = RM1。15KLCI = 880Required Return = 3.00% + 0.7 [( (880-800)/ 800) – 3%] = 7.9%Expected return of a share A = 1.15-1.00 / 1.00 = 15%Conclusion : Given the risk, it’s worth to buy Share A, coz the risk is well compensated !!!注:其实当我们用自己的REGRESSION算出BETA 后,这个model还有附加一个bonus information称为 alpha,这也可以在同样的网站上找到,但由于它是一个ADDITION 的return,也许下次有机会大家可以来谈谈。
BETA measures 股票的 systematic risk.它是一个不能分散(DIVERSIFIED)的风险指数,如果我们使用KLCI为Benchmark,那么BETA < 1,表示当KLCI扬升10%这只股票的会扬升<10%BETA < 1,表示当KLCI跌10%这只股票的会跌<10%同样的,如果BETA > 1,表示当KLCI扬升10%这只股票的会扬升>10%BETA > 1,表示当KLCI跌10%这只股票的会跌>10%BETA不是永远不变的,除非有MAJOR CHANGES TO那一只股,它才会有大变动.至于 standard deviation,它的用途比较广泛,它涵盖了BETA (systematic risk) 以及每一支股票自己本身的unique 的风险。当我们拥有某一支股票一年(e.g)的historical daily price/ return时,我们可以算出这支股票的一天的合理波动度。比如,在统计学里,我们通常用95% confident.95%在 normal distribution table 里 = 1.96。如果我们算出 股票 A 的 daily std deviation 为 1.1%,那么我们就有95% 信心,这支股票的一天的合理波动度wei 1.1%*1.96= + - (上扬 及 下跌)2.16%。
11/01/2008
BETA measures 股票的 systematic risk.它是一个不能分散(DIVERSIFIED)的风险指数,如果我们使用KLCI为Benchmark,那么BETA < 1,表示当KLCI扬升10%这只股票的会扬升<10%BETA < 1,表示当KLCI跌10%这只股票的会跌<10%同样的,如果BETA > 1,表示当KLCI扬升10%这只股票的会扬升>10%BETA > 1,表示当KLCI跌10%这只股票的会跌>10%BETA不是永远不变的,除非有MAJOR CHANGES TO那一只股,它才会有大变动.至于 standard deviation,它的用途比较广泛,它涵盖了BETA (systematic risk) 以及每一支股票自己本身的unique 的风险。当我们拥有某一支股票一年(e.g)的historical daily price/ return时,我们可以算出这支股票的一天的合理波动度。比如,在统计学里,我们通常用95% confident.95%在 normal distribution table 里 = 1.96。如果我们算出 股票 A 的 daily std deviation 为 1.1%,那么我们就有95% 信心,这支股票的一天的合理波动度wei 1.1%*1.96= + - (上扬 及 下跌)2.16%。
11/01/2008
出书愿
看到很多人都有出书,我也很想出书。
内容大概如下:1。为什么你一定要投资股票?2。投资股票会富有吗?3。为什么很多人投资股票都亏钱?4。我应该如何选择买什么股票,什么公司?5。我应该如何选择什么时候买进?6。何谓技术派和基本因素派?7。马来西亚真的有可以长期投资的股票吗?8。如果要像股神每年26%的回报率有可能吗?9。什么投资心态才是对的?10。如何运用简单的技术指标来提高长期投资的盈利?11。我10年投资的故事。12。全职投资来致富可能吗?13。如何观察一些可能会做假账的公司。14。投资的纪律--也是成功的必需纪律。15。经济风暴和经济成长时会发生的事。16。一些投资的话,短句。17。长期投资者需要留意的地方。18。遇到难题时(熊市,被套,假账)的操作方法。19。投资者的弱点。建议卖价:rmXX
11/01/2008
内容大概如下:1。为什么你一定要投资股票?2。投资股票会富有吗?3。为什么很多人投资股票都亏钱?4。我应该如何选择买什么股票,什么公司?5。我应该如何选择什么时候买进?6。何谓技术派和基本因素派?7。马来西亚真的有可以长期投资的股票吗?8。如果要像股神每年26%的回报率有可能吗?9。什么投资心态才是对的?10。如何运用简单的技术指标来提高长期投资的盈利?11。我10年投资的故事。12。全职投资来致富可能吗?13。如何观察一些可能会做假账的公司。14。投资的纪律--也是成功的必需纪律。15。经济风暴和经济成长时会发生的事。16。一些投资的话,短句。17。长期投资者需要留意的地方。18。遇到难题时(熊市,被套,假账)的操作方法。19。投资者的弱点。建议卖价:rmXX
11/01/2008
压力与激励
压力,每天都存在每个人的身上...它都源自于功课,工作,感情,人生目标,钱...最近它让我每晚失眠,眼睛闭上了但脑袋还不停的想不停的烦...以前的我只要打沙包或游泳消耗体力就能把它消除,晚上就会睡得很甜...现在的我体力消耗了,脑袋还不停的在想,晚上也彻夜难眠...原来人的压力变了,舒解方式也不同了:) 这次我会在水底打坐或用花洒冲头,让脑袋冷静过来...
激励,是让你继续冲刺的原动力...没有激励的人跟死鱼没分别...激励有自我激励和团体激励之分,我每次会用不少过一小时阅读别人成功例子,每次看后我都充满斗志,或者约朋友出来互相吐苦水畅谈和鼓励,多么的舒服...
17/09/2007
激励,是让你继续冲刺的原动力...没有激励的人跟死鱼没分别...激励有自我激励和团体激励之分,我每次会用不少过一小时阅读别人成功例子,每次看后我都充满斗志,或者约朋友出来互相吐苦水畅谈和鼓励,多么的舒服...
17/09/2007
时间用在那里,成就就在那里
大学生休学2年创10亿财富 想成第2个"马云"
发布时间:2007.10.23 10:13 来源:重庆晨报 作者:重庆晨报
圆脸、一身休闲西服,笑起来脸上带着一丝稚气,金津更像是一位可爱、朴实的大学生。这位23岁的绍兴小伙,让你很难想象他是个创造出近10亿财富的老板。
2005年,读了一年多大学后,金津在浙江理工大学办理了休学手续,像其他渴望在IT淘金的年轻人一样,他义无反顾地投身自己喜爱的游戏行业。自己创业,当上了杭州渡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大学生+休学+创业+网游,让年轻的金津成为坊间谈论的热点人物。上周,金津一直在上海办事。记者通过电话和网络对他进行了采访。
从5000元到100万
5岁开始玩游戏,喜欢玩“小霸王”,金津第一次玩游戏,就觉得这个行业很有意思,以后肯定能挣钱。到初三开始玩网游,那时候,他就下定决心以后自己也要开发网游赚钱。
他挣来的第一笔钱也和游戏有关。金津和另外四人组队参加电子游戏竞赛,团队获得1500元奖金,每人分到300元。
金津是绍兴人,高中在杭州学军中学读的,他说,自己考大学时成绩不大好,游戏就是罪魁祸首。
2003年,考入浙江理工大学。刚入大学的金津琢磨起了游戏的商业模式。
要玩网络游戏,玩家要先买点卡。相比于后来淘宝网、聪慧网、易趣网上的点卡交易,当时买家和卖家沟通不多,信息也并不公开。精明的金津趁势“当了一把小贩”。
他投入了5000元买点卡,由于当时竞争者少,需求旺盛,利润率非常高。他还在网上卖“装备”,低价购进,高价卖出,硬是让5000元变成了近100万元。
2005年,就读信息管理专业,在大学里默默无闻的金津休学成立杭州渡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很多老师和同学甚至对他连名字和人还对不上号。
想成为第二个“马云”
虽然,金津说自己没有偶像,但还是让记者想到了比尔·盖茨,盖茨13岁开始编写计算机程序。三年级时,盖茨从哈佛退学,全身心投入其与童年伙伴PaulAllen一起于1975年组建的微软公司。经过多年努力,如今身价世界第一。
而杭州的很多朋友则喜欢把他和8年前的马云相比,都在杭州创业,都做IT,创业艰辛而前景大好。
金津说,自己和马云做的东西、模式都是不一样的,但自己有信心做到像马云一样大的产业。
据金津的观察,游戏开发行业的规则是,研发成本越贵的游戏风险越低,美国暴雪公司投资上千万美金的游戏产品,比如《魔兽世界》,往往风险很低,代理商们为了争取代理权不惜打破脑袋;而投入几百万的小成本游戏风险相对就比较高。对游戏开发行业来说,较高的投入决定了其较高的门槛。而背靠家族资本,金津的胜算也大了许多。
虽然创业资金大部分来自其父,但金津更愿意视之为一笔风险投资。金津的公司自主研发的3D游戏《天机》已经上线。《天机》已经和即将在东南亚7个国家和地区上线,北美市场是下一步的重点。达到上亿的收入,似乎并不太难。
经过两年的发展,他创办的渡口公司已拥有员工300余人,成为浙江省规模最大的网游企业,不仅在杭州、上海等地设立总部和分部,而且在全国11个城市建立了办事处。今年,当国际知名的风险基金对渡口公司进行战略性风险投资时,公司的估值达到了近10亿元。年底第二部网络游戏也即将面世。与此同时,一栋高达30多层的属于自己的网游大厦也即将在钱江南岸的江南大道上破土动工。
要做全球最大的网游
金津的学业并不打算继续了。 说到未来,金津说,上市是肯定的,梦想是成为全国、全世界最大的网游公司。
November 26, 2007
发布时间:2007.10.23 10:13 来源:重庆晨报 作者:重庆晨报
圆脸、一身休闲西服,笑起来脸上带着一丝稚气,金津更像是一位可爱、朴实的大学生。这位23岁的绍兴小伙,让你很难想象他是个创造出近10亿财富的老板。
2005年,读了一年多大学后,金津在浙江理工大学办理了休学手续,像其他渴望在IT淘金的年轻人一样,他义无反顾地投身自己喜爱的游戏行业。自己创业,当上了杭州渡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大学生+休学+创业+网游,让年轻的金津成为坊间谈论的热点人物。上周,金津一直在上海办事。记者通过电话和网络对他进行了采访。
从5000元到100万
5岁开始玩游戏,喜欢玩“小霸王”,金津第一次玩游戏,就觉得这个行业很有意思,以后肯定能挣钱。到初三开始玩网游,那时候,他就下定决心以后自己也要开发网游赚钱。
他挣来的第一笔钱也和游戏有关。金津和另外四人组队参加电子游戏竞赛,团队获得1500元奖金,每人分到300元。
金津是绍兴人,高中在杭州学军中学读的,他说,自己考大学时成绩不大好,游戏就是罪魁祸首。
2003年,考入浙江理工大学。刚入大学的金津琢磨起了游戏的商业模式。
要玩网络游戏,玩家要先买点卡。相比于后来淘宝网、聪慧网、易趣网上的点卡交易,当时买家和卖家沟通不多,信息也并不公开。精明的金津趁势“当了一把小贩”。
他投入了5000元买点卡,由于当时竞争者少,需求旺盛,利润率非常高。他还在网上卖“装备”,低价购进,高价卖出,硬是让5000元变成了近100万元。
2005年,就读信息管理专业,在大学里默默无闻的金津休学成立杭州渡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很多老师和同学甚至对他连名字和人还对不上号。
想成为第二个“马云”
虽然,金津说自己没有偶像,但还是让记者想到了比尔·盖茨,盖茨13岁开始编写计算机程序。三年级时,盖茨从哈佛退学,全身心投入其与童年伙伴PaulAllen一起于1975年组建的微软公司。经过多年努力,如今身价世界第一。
而杭州的很多朋友则喜欢把他和8年前的马云相比,都在杭州创业,都做IT,创业艰辛而前景大好。
金津说,自己和马云做的东西、模式都是不一样的,但自己有信心做到像马云一样大的产业。
据金津的观察,游戏开发行业的规则是,研发成本越贵的游戏风险越低,美国暴雪公司投资上千万美金的游戏产品,比如《魔兽世界》,往往风险很低,代理商们为了争取代理权不惜打破脑袋;而投入几百万的小成本游戏风险相对就比较高。对游戏开发行业来说,较高的投入决定了其较高的门槛。而背靠家族资本,金津的胜算也大了许多。
虽然创业资金大部分来自其父,但金津更愿意视之为一笔风险投资。金津的公司自主研发的3D游戏《天机》已经上线。《天机》已经和即将在东南亚7个国家和地区上线,北美市场是下一步的重点。达到上亿的收入,似乎并不太难。
经过两年的发展,他创办的渡口公司已拥有员工300余人,成为浙江省规模最大的网游企业,不仅在杭州、上海等地设立总部和分部,而且在全国11个城市建立了办事处。今年,当国际知名的风险基金对渡口公司进行战略性风险投资时,公司的估值达到了近10亿元。年底第二部网络游戏也即将面世。与此同时,一栋高达30多层的属于自己的网游大厦也即将在钱江南岸的江南大道上破土动工。
要做全球最大的网游
金津的学业并不打算继续了。 说到未来,金津说,上市是肯定的,梦想是成为全国、全世界最大的网游公司。
November 26, 2007
不同角度,不同看法
上个星期去The Mall 摆档,那边有四层楼高,因为巫统大选的关系,UMNO和附近商场挤满了人。这段时期认识了很多人,有老板级,批发商,员工还有老一辈的人,让我获益不浅。
从谈话中可以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的文化背景,思考方式都各有层次。午饭后,我慢步一层一层地观望楼下的事物,结果让我有了新的体验和想法。
上到第一层时,我清楚看见我的摊子和周围的档口和人,这时我才知道原来我刚才是像他们一样的忙碌地推销客人。我顿时觉得我视野宽了一些,因为刚才我在底楼眼里只有客人,现在我不但看到客人,我还看到我挡口隔壁的竞争对手。
我每上一层楼,看到的和体会到的东西越多。直到我站在商场的最高点,我可以完全观察到整个商场的人流,商店和竞争对手。这时我才觉得我刚才多么渺小。
这样的看法跟一间公司管理结构一样。站在最高的是领导和决策人,下面的就是执行者和员工。站的位子越高看得越透,责任和压力也更大。
to be continue...
November 10, 2007
从谈话中可以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的文化背景,思考方式都各有层次。午饭后,我慢步一层一层地观望楼下的事物,结果让我有了新的体验和想法。
上到第一层时,我清楚看见我的摊子和周围的档口和人,这时我才知道原来我刚才是像他们一样的忙碌地推销客人。我顿时觉得我视野宽了一些,因为刚才我在底楼眼里只有客人,现在我不但看到客人,我还看到我挡口隔壁的竞争对手。
我每上一层楼,看到的和体会到的东西越多。直到我站在商场的最高点,我可以完全观察到整个商场的人流,商店和竞争对手。这时我才觉得我刚才多么渺小。
这样的看法跟一间公司管理结构一样。站在最高的是领导和决策人,下面的就是执行者和员工。站的位子越高看得越透,责任和压力也更大。
to be continue...
November 10, 2007
为什么外汇市场成为投资热点?
进入21世纪,借助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个人投资者进入外汇市场成为可能。2000年12月,美国通过《期货现代化法案》,要求美国的外汇期货经纪商必须在美国期货协会(NFA)注册为期货佣金商(FCM),并接受美国国家期货协会(NFA)的日常监管。这一法案的通过,使得外汇行业在规范中得以迅速发展。近几年,大量的资金、大批的职业或业余的股票、期货投资者纷纷进入汇市淘金,进一步推动外汇交易成为全球投资的新热点。然而,外汇市场成为投资热点的原因何在呢? 熊市牛市皆可获利 外汇市场是一个双向交易的市场,无论熊市还是牛市,投资者都有机会获利。由于外汇市场的波动比较频繁,很多短线交易者往往利用汇市每日的波动,频繁进出市场,从而使得投资者能在一天内多次获利,而这一切完全都归功于外汇市场的作空机制。 第交易成本盈利最大化相较于股票市场千分之三的交易成本而言,外汇市场的交易成本只有万分之一至万分之三,更小的交易成本,帮助投资者实现盈利最大化。
November 09, 2007
November 09, 2007
上班族该如何赚钱(老鼠赛跑2)
中国有句古谚,“马无外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讲的是超常规发展,如果墨守成规就很难快速达到目的。要马肥人富,就得靠外草和外财。 当然,在人们的观念中,外草、外财往往又不是什么褒义词。既然不是通过正常渠道获得的,那就可能跟腐败、黑金脱不了干系。 从成克杰、胡长清到慕绥新、马向东,贪官们用“外财”富了起来,满足了一己私利,这些是用手中的权力交换来的。从褚时舰仰融到李经纬、黎元江,传统体制下的经营精英们确实缔造了一个个神话,确实功不可没,但他们拿了不该拿的钱。从杨斌、周正毅到钱永伟、顾雏军,富翁们的成长是“外财”致富的最好例证,但这其中却包含了无数的原罪。 看来,黑色的“外财”真不是什么好东西。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挣份内的钱,才能做到心里踏实。 然而,外财的颜色就一定是黑色的吗?看来未必。只要不违法违纪,只要是劳动所得或资本利得等正当收入,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在符合社会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人无外财不富”则是经验之谈,因为它揭示了投资理财的重要性。仅靠一日复一日的埋头苦干,很难使财富快速积累,财务自由的梦想则永远会遥不可及。 有人估算过,城市白领家庭一辈子需要几百万,其中仅子女抚养费一项就高达约49万(据上海社科院调研报告《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而夫妇双方正常的工资收入是根本无法达到要求的,中间有很大的缺口。要弥补财务缺口,就必须设法去挣外财(投资收入、兼职收入等),或者把外财转变成内财(创业、给自己打工)。 清崎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将所有人划分为四象限:雇员、自由职业者、企业主和投资者。要实现财务自由,人们必须去做企业主和投资者,也就是创业或者投资理财。相反,如果固守自己的一点点工资收入,只会落进“老鼠赛跑”的怪圈。 所谓“老鼠赛跑”,清崎解释为“起床,上班,付账,再起床,再上班,再付账……他们的生活就是在无穷尽地为这两种感觉而奔忙:恐惧和贪婪。给他们更多的钱,他们就会以更高的开支重复这种循环。”简言之,就是收入的增长比不上支出的增长,收支缺口不断扩大的一种状态。 那为什么通常说来,外财(投资收入)会大于内财(工资收入)呢?这是大概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一家企业中,投资者承担的风险最大,一旦成功,他们得到的回报自然也最高,既包括分红,也包括资产增值;管理者花费的精力非常多,人均贡献率最高,他们得到的回报也会比较高;至于普通员工,本身风险就小,大不了再换份工作,人均贡献率也不高,自然回报也比较低。 当然,你可以说资本家“剥削”工人、榨劝剩余价值”,但不能不承认的是,这种分配遵循了经济规律,因为资本在其中举足轻重。如果江南春不是遇上孙正义,分众传媒断不会有今天的辉煌。我们知道,江南春可能并不是楼宇广告创意的第一人,但别人没有他那么幸运,大投资强力支撑了新媒体事业的快速推进。 其次,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他的边际财富转换率必然是下降的。要创造更多的财富,突破个人能力的天花板,就必须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一个团队,才能做更多的事情。当然,要把很多人聚合起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股东或合伙人,就必须靠资本。雇佣关系的出现,让企业开始做大。而这些,也是为什么资本比单个劳动的贡献率要大的原因。 挣外财的本质含义,其实也就是改变这样一种靠劳动赚钱的模式,把“人赚钱”转变成“钱赚钱”。无论投资,还是亲自创业,都是让我们去分享资本带来的高回报。 可我们要记住,收益永远跟风险相生相伴。低风险、高收益的东西,就像天上掉下的馅饼,发生的机率非常低。而外财总是有机会成本的,那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对稳定的放弃和对风险的追逐。 当然,在你没有准备好的时候,不妨先从低风险的少量外财开始,买些国债、货币市场基金或是外汇理财产品。等能够承担较高风险时,可以投资股票、房地产、期货等,乃至亲自操刀,弄潮商海。 总而言之,只要外财不是黑色的,就不妨用它快速构建你的财富堡垒。
November 09, 2007
November 09, 2007
林梧桐---《我的自传》
前言
过去经常有人叫我把我的生平事迹与创业经历写成一本书,可是我总是不大愿意。这可能是因为我向来不喜欢曝光,出风头。有些人甚至说我是个隐士。然而真正的原因是,在不引人注目的情况下平静生活和做事,我最快活自在。那究竟是什么促使我决定要写这本自传呢?我想,是一些多年来在我耳边重复了又重复的话吧:“你一定要写。有关云顶和你的帮故事并不只是属于你个人而已。这是马来西亚的成功故事的一部分。你有责任要说出来。你人生经验这么丰富,不与人分享可真浪费。”然而动笔写了头几章后,我又三心两意,不知道是否要看到这本书付梓见世。接着,云顶在2000年庆祝35周年纪念。在这意义重大的时刻,我俯顺众意,发表了以图片为主的云顶历史。两年后,云顶就要庆祝它的40周年纪念了。我也八十多岁了。该是把整个故事讲出来的时候了。分享发展云顶经验我要讲的,不是什么伟大的成功史,也不是足以给世人上一课的创业指南。我只觉得有义务在马来西亚的企业史上填补缺少的一章和分享我的经验,因为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我的名字和云顶是分不开的。我的故事也肯定会满足许多人的好奇心:林梧桐是个怎样的人?一个怀着梦想、又愿意做牛做马的平凡人,如何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抓紧机会,闯出一片新天地?在很多人眼中,我是个所谓的传统华裔企业家,或说得粗俗一点,是个唐山阿伯型的商人。我不会讲英语,与人沟通时用祖籍的福建话,或从中国来到此地才学会的马来话、广东话和华语。需要时,我也会找个人给我作传译。虽然在语言上我似乎有不足之处,可是跟他人效时,沟通却从来不是一个问题。在这方面,我想我个人的某些特点或多或少有些帮助。友善谦虚诚恳待人在父母亲的华族传统教养下长大的我,懂得对人要谦虚、有礼和尊重。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不摆架子。我可以跟高官巨贾亲密交往,也可以和小贩工人打成一片。与人约会,我有守时的习惯,而且总是在约定时间前十分钟到达。对我来说,所有约会都是重要的。我不会因为对方是个普通人而找个借口爽约。年轻时,我是个害臊、内向的人。蒙上天恩赐,在第二次南来马来亚的旅途上,我忽然开窍了,明白自己性格上的弱点,进而努力克服它们。我以积极、友善和诚恳的态度主动跟人打交道,马上就有了新朋友。从那时候起,这种与人交往的方法从来就没有令我失望过。我的生活简朴,有规律。平时很早就起身,但睡觉则无定时。有时可能会因翻阅文件或思考一些问题而迟迟未眠。有时睡了还会半夜爬起来做笔记或画图。我有个习惯,一想到什么东西就把它写在一张随身带着的纸上。这张纸也记录了当天的约会和要做的事情,这样一来,就不需要别人提醒了。通常一到办事处,我就会把纸上记录的事项向秘书及有关的人员一一交代清楚。等到这些事情办妥后,又逐一加以删除。同事及职员都知道,我在工作上是个说要就要的急性子。但和我一起工作的人可以证实,我对自己跟对别人的要求一样苛刻。我相信,成功之道,除了有效率之外,还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事情做好。商场如战场,什么事情都要分秒必争,反应敏锐。读者会在我的故事里看到许多这样的例子。八十年代某一天,当我们在吉隆坡和主要的旅行社开会时,他们投诉说我们酒店的收费太高,我当场就把收费率调低了。他们不习惯这种“就地正法”式的极速企业决策,一时间都愣住了。有些人对我做事的作风觉得奇怪:为什么每个工程施工时我都会到场?我认为亲自在场监督、处理问题,有其好处,因为我可以确保所有的事情都妥当无误。所谓心专穿石,当我作了一个决定,而且坚信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就会不顾胜算多寡,勇往直前去落实它。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就是我要发展云顶成为旅游胜地的决定。现在大家都知道,当我下了决心要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会怎么样的“顽固”。商场作风按部就班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如何处理云顶新兴工业免税优惠的申请。云顶发展初期,我知道要让公司能够把盈利投资到基础建设上,就得争取免税的优惠。 所以,当别人告诉我,在现有的税务条例下,发展旅游胜地并不算是可以作为申请免税优惠的合格活动时,我不能接受这是一个不能改变的事实。我相信,如果有个强有力的理由,我可以说服政府修改有关的条例。然而,对我的税务经理来说,尝试改变现有的条例是不可思议和行不通的。甚至在动身去和政府官员开会前,他还劝我不要浪费时间。我只对他微笑说:“别担心。尽管跟着来做我的传译吧。”当然,然后发生的事情,已是历史了。我提出了强有力的论据,最终他们接受了,批准了我的申请。在商场上,我的作风是按部就班,稳扎稳打。我较喜欢寻求开拓有潜能的业务,然后将它发展起来。这样做,除了可以得到把一个业务从幼苗栽培成树的满足感外,还可以避免因收购战而踩到别人的脚指头。由于我不喜欢向银行贷款和涉及高调的企业争夺战,许多人难免认为我过于保守。但我并不认为务实与稳重有什么不好,尤其是这种作风让我能够安然渡过80年代中期的经济衰退及几年前的亚洲金融风暴。事实上,讲到冒险,我绝对不是个典型的唐山阿伯。我在75岁高龄还大胆进军邮轮业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我深信,要取得突破,就要胆大心细。看准了目标,作了大胆的决策后,还是少不了要勤奋努力,抱着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决心和毅力,把事情做成功。投机取巧,使诈抄近路不是我走的路线。我坚信成功是没有捷径的。许多人感到惊讶,一个不会讲英语、又没有上过现代管理课程的唐山阿伯如何能够建立和掌管像云顶这么大的企业机构。在开始阶段,当一切还是比较简单的时候,在很大的程度上,决策是凭个人经验和判断,有时也凭直觉。可是当云顶的业务上了轨道并多元化时,一切都变得复杂了。我知道运筹帷幄再也不能像过去一样,而决策也需要以客观的专业评价为依据。我很庆幸身边有我的孩子和一个能干的班子,替我分担重要的基本工作,让我能够专心作宏观的策划与决策。事情一经决定,我会把具体的细节问题留给管理人员去处理落实。携手走过漫长道路在用人和下放责任及权力方面,我向来的政策是:不信不用,用就要信。我认为一个企业的最宝忠资产就是它的人才资源。在云顶,我们很幸运的有一支能干、勤劳又有献身精神的工作队。其中好些人还是服务了好几十年的好拍档呢。从当初开山辟路至今,云顶与我已携手走过了漫长的一段路。回首过去,我无怨无悔。在我人生的曲折道路上,许多际遇都似乎是命中注定的。我要感谢清水祖师的庇佑,让我在发展云顶的过程中逢凶化吉,稳步前进。我也感谢上天的恩赐,让我子孙满堂,享有一个温馨、快乐的大家庭。看见大家在经常举行的周末家庭聚会中愉快地共享天伦之乐给我无限的欣慰,这是我年轻时因战乱而不能享有的。拼搏一生,如今事业已经上了轨道,是否该是回家含饴弄孙、完全放手让我的接班人去掌管事业的时候呢?这是个人人都想知道答案的问题,但允许我暂时卖个关了,书里自有交代。许多人士在本书的撰书与出版过程中给了我不少的协助,特别是协助我整理资料及撰写中文原稿的周少龙先生,以及负责撰写与修订本书最终英、中版本的张微笑女士,我谨此向他们致以衷心的谢意。我也要感谢本书的协调人:Tan Sri Alwi Jantan、黄思正先生及陈秀聪女士。
第一章早年我于1918年出生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省安溪县。提起安溪这个多山的地方,喜欢喝茶的人士都会马上想到它闻名世界的铁观音名茶。除了茶之外,这里也出产不少铁苗和煤炭。在我孩童年代,安溪是个偏僻小乡,风景如画,处处都是青翠的茶山。乡民大多数以农为生,过着纯朴、安宁和满足的生活。我的祖家在蓬莱,祖先很早就来到安溪,安居乐业,到我父亲的那一辈,已经是第十四代了。我的祖父是林美照,生下我父亲兄弟四人。父亲林石泉是老大,三个弟弟是林模梓、林模杏和林模瑾。像我祖父一样,父亲是个正直的人,一生受人敬爱。也许父亲过世比较早,留下给我的印象并不深刻。跟当时许多典型严父一样,他为人严肃,平时甚少和我们兄弟姐妹们热情倾谈,但他疼爱孩子,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他谆谆的教诲,刻骨铭心,使我一生受益不浅。母亲吴万,虽非来自富家,然而颇识大体,是个传统的贤妻良母。她和蔼可亲,有浓厚的宗教信仰,热爱家庭,十分注重孩子的教养。平时,父亲在外忙着经营售卖菜种、兔子等的生意,而母亲则在家里照顾我们兄弟姐妹七人。虽然缠了脚,还得一手包办家中粗细的活儿,但是从没怨言。两口子配合无间,是中国旧社会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好榜样。由于母亲和我们接触的机会比较多,留在我们心目中的慈母印象就自然更深刻了。我一生敬爱父母亲,虽然自己现在已是个白发苍苍的八旬老人,但对他们依然念念不忘。特别是母亲,她的音容,更是时时活在我的心中。对我认识比较深的人都知道,我的办事处及睡房里都依然挂着我母亲的照片。父母亲的教诲从小父母亲就开始孜孜不倦地给我们灌输华人的传统美德。他们再三强调,不论做任何事情都得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或见异思迁。凡事只要集中精神、全力以赴、敢于面对问题、努力寻求解决方案、持之以恒,就有成功的希望。父母亲的循循善诱对我的影响至深,也让我学到许多做人处世应有的原则。其中之一,就是一旦决定做一件事,就应该竭尽所能去完成它。这已成为我一生做事情的基本原则。父母亲经常提醒我们做人要脚踏实地,说“小富由俭,大富由天”。所以从小我的脑子里就深深地烙上了这样的价值观:做事要走正途,勤奋努力,不投机取巧抄近路,以务实、稳步渐进的方式争取成果。我也记得父母亲的劝诫,说“好心必有好报”。在我一生多次的经历中,这句话果然应验了。现在想起来,父母亲当年的教诲,就是我最好的教育。如果我一生中有什么成就的话,我愿意把一切的荣誉献给他们。没有他们悉心的教诲就没有今日的我。“梧桐”名字的由来根据林氏的族谱,父亲属于“模”字辈,但偏偏他的名字中却没有“模”字。而我是属于“景”字辈的,名字中也同样没有“景”字。父亲的名字为何没有“模”字,我不得而知,可是对于我本身名字的来由,却略有所闻。听长辈说,我的名字是外公取的。据说外公独具慧眼,能断定一个人的性格,依此为对方取个配搭恰当的名字。他给我取名“梧桐”,主要是希望给我带来好运,因为梧桐是一种富贵吉祥的树。在中国南方有这样的说法:“种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我的兄弟姐妹我在家中排行第五,上有哥哥景亚和三个姐姐:林庄、林宝、林昔,下有妹妹林美和弟弟景坤。景亚比我大十二岁,在我出生不久就到马来亚谋生,在吉隆坡茨厂街经营炒面的小贩生意。他前后南来三次,最后一次回乡时我已经十二岁了。后来有人告诉我,哥哥在马来亚的时候,曾经表示计划在我年纪稍长的时候带我过来协助他做生意。然而他的计划始终不能实现,他在1931年26岁时病逝,留下一男一女,男的是林海水,女的是林却。我的童年孙中山先生1911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久的帝王统治,也掀开了数十年动荡不安、军阀权力斗争时代的第一页。我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度过的。然而战乱对乡下的冲击比较小,我和大多数当时的孩童一样,过着平凡的农村生活。我有个愉快的童年。虽然家庭并不富裕,却充满欢乐温馨。6岁时开始在父亲的督促下念古书。课余时间,我经常跟着父亲在街边,或到永春卖菜种、茶叶和其他的物品。我16岁那年,父亲不幸逝世,家庭生计顿时陷入困境,我被迫辍学。身为家中最大的男丁,我别无选择地挑起养活一家七口的重担。熬过丧父的悲痛后,我接手经营父亲创办的小生意。还记得当时我得向亲友借两元充作购买菜种的本钱。一开始做生意便发现,跟在父亲背后是一回事,自己独当一面又是另一回事,困难重重。第一天到永春兜售,竟然连一单生意都做不成。当晚在床上辗转反侧,唉声叹气,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时至今日,仍然忘不了当时那种啮啃内心的羞辱和挫折感。夜阑人静,心情稍为缓和,我想起父亲的许多老顾客。“为什么不去找他们帮帮忙呢?”第二天一早,我回到永春找上一位以前经常光顾父亲生意的老妇人,央求她给我介绍一些顾客。承蒙她热心帮助,当天就把菜种卖完了。算算钱,除了两元的本钱,还赚了二元八角。卖菜种的生活是清苦的,一大早就摸黑出门叫卖,每天得走一段不短的路,有时还老远地走到永春做生意。苦干两年后,我存了百多元,在当时算是相当大的数目了。还清父亲生前欠下的72元,无债一身轻。战乱之中,家乡闹土匪,市道不好,我决定放弃我的生意,改行做木匠,一做又是两年。国内局势的发展,内忧外患,越来越令人担忧。人民除了饱受内战的痛苦,也担心野心勃勃的日本人的侵略。面对生计日益艰难的情况,家乡不少人都萌生南下南洋谋生的念头。堂兄景聪,即三叔林模杏的儿子,于1934年到达马来亚。受到他的行动的激励,我也毅然决定步他的后尘。四叔林模瑾早已到吉隆坡从事建筑承包业务,在当时已经是个成功的A级建筑承包商。有一天,我知道他寄了200元给我母亲,充作弟弟的教育费,便马上和她商量。我说我想到马来亚闯一闯,问她是否可以把一部分的钱借给我作盘川。她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了。
第一章: 战乱返马来亚落地生根 林梧桐人生分水岭一生最大的抉择
回乡后与家人亲友欢聚的7个月又7天,虽然是在战乱中度过,却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温馨、最值得回忆的日子之一。可惜良辰苦短,急转直下的战局迫使我在衡量整个局势后,当机立断,作了我一生中最大的抉择:重返马来亚。这个抉择结果变成我人生的分水岭。我接下来在马来亚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开始我新的人生之旅。回顾那些波涛汹涌的日子,令我感叹人生无常,冥冥中很多东西好像都是天意的安排,只能随遇而安。我离开安溪数天后,日军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限制进出福建省的人流。倘若我当时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肯定赶不上日军实施出入管制前最后一艘离开厦门的船,而永远扎根中国,那我一生的际遇也肯定会完全不同了。性格内向年轻的时候,我是个消极和自卑的人。甚至在19岁初来马来亚时,仍然十分害臊、内向和敏感,常常会无缘无故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懊恼。加上不善辞令,与人打交道时往往吃大亏。第二次非我所愿的南渡,竟然也成了我性格的分水岭,给我一生带来极大的改变。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变得更乐观、积极,并在塑造自己的前途时更主动和有主见。可以说,这个苦难时代给我的最大体验和启示就是:要做自己命运的主人。最后的告别又是别离的时候了。1941年7月底的一个早上,母亲含泪把我送到码头。我紧握她的手,以同样热泪盈眶的双眼望着她痛惜告别。我当时在蓬莱上船,取道安溪南下泉州。船开动了,望着母亲渐渐远去的身影,心里交织着对战乱的愤慨和无奈。今朝一别,不知何日能再相见。如果不是因为战争,我和家人该是快快乐乐在一起的。如今只身远行,了无归期,也不知道未来会有什么遭遇。面对茫茫的前途,眼泪不禁夺眶而出。最遗憾的是,这次在码头与母亲告别,竟是我最后的一次。大约四年后,她便与世长辞。我连见她最后一面的机会也没有。命运可真残酷啊!改造性格去安溪的一个小时航程中,我回顾第一次到马来亚的情况。和四叔、四婶及堂兄景坤同住3年里,他们经常说我太害臊、太没自信,这对我不大好。我为此感到难过,但没有刻意想办法去改变自己。思前想后当儿,我突然有所领悟:要有一番作为,我就得好好地修理修理自己。我不能永远躲在自作的茧里做个悲观的自卑人。我一定要振作起来,好好地奋斗一番。既然已踏上征途,就一定要干出一番让母亲和家人引以为荣的事业。我告诉自己:既然上天赋我思考、说话和行动的能力,只要好好运用这些能力,有什么不能成功的?我决定从那时候起就改掉过去害臊自卑的性格,走向一个更美好的明天。抵达安溪后,有两个人上船。为了向自己证明要改造性格的决心,我鼓起勇气,趋前主动跟他们搭讪。自我介绍后,大家就寒暄起来,不一会儿,我们就谈笑风生了。我很惊讶,一个友善的微笑、一点努力,竟然有这么神奇的破冰力量,轻易地就能把陌生人拉在一起。那两个人原来是安溪县的政府官员,7个小时的行程中我们谈得很投契,船到达泉州时,我们已经像老朋友了。友善寒暄赢得友情在泉州码头,我又遇上另外五位商人,他们都是那两位安溪官员的朋友。我毫不害羞地上前打招呼并自我介绍。一席倾谈后,两位安溪官员还邀我和他们的朋友共进晚餐。我对他们说不好意思,他们说没问题,于是我便顺手推舟接受了他们的邀请。那一餐非常丰富,大家吃得不亦乐乎。我终于体会到与人交往不害臊的好处。如果当时不动脑筋去想,不主动去结交他们,我就不会认识他们,也吃不成那餐丰富的晚餐了。有了这个经验,我再也不觉得和别人打交道是一件很别扭的事。我只要主动以友善的态度和对方寒暄几句,就能赢得友情而最终身受益。这也让我觉悟,再好的主意,如果没有付诸行动,也是毫无用处。从蓬莱到安溪的一个小时,是我生命中的一个关键转捩点。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庆幸有缘在那短短的旅途上,碰上机会反省过去,找出自己的弱点,然后自我挑战,成功地改造了自己的性格,也改变了自己的一生。待人要有礼貌诚恳我也体会到做人的随和,待人要有礼貌、诚恳。那些政府官员和商人愿意和我这个乡下小子吃饭也使我觉得交友勿以贫贱作标准。南来马来亚六十多年以来,这些价值观和原则在我的工作和事业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与方便。1941年8月底重返吉隆坡,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四叔和四婶问好请安,还热情地和他们倾谈。我的举动让他们惊喜不已,都说我的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变,既会说话又懂得跟人打交道。对我的改变,最高兴的莫过于四叔。他也称赞我做事比以前勤快、认真和积极。不久后,他就提升我作管工。
第二章:涉足商场中日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消息传来,日本除了在中国开辟战场外,也准备南侵东南亚。为了监视日本战舰的行踪,马来亚的英殖民地政府决定在槟城海边兴建一座了望台。四叔标得这项工程,委派我负责承建了望台的任务。我马上北上槟城,部署一切。但工程还未开始,就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胎死腹中。未几,谣言满天飞,说日军很快就会攻打马来亚。我匆匆赶回吉隆坡,不久,日军果然打来了。马来亚沦陷后,接下来的是3年又8个月暗无天日的日治时代。1942年正月中旬,日军攻陷吉隆坡。一时风声鹤唳,流传不少日军掠夺、强奸、殴打及屠杀的消息,市民都纷纷出逃避难。四叔、四婶和我躲到吉隆坡郊外安邦新村的一个橡胶园,而堂兄景聪则到安邦新村内一位姓柯老亲人的亚答屋去避风头。过了3个星期,局势缓和下来后,我就去柯家找景聪。刚抵步,就赫然发现有二、三十个日军把整个村子包围起来了。后来才知道,有人去告密,说这个村子里匿藏着许多抗日分子,这些日军就是为了肃清抗日分子而来的。逃出鬼门关当时我不知危险,贸贸然进了屋子,和景聪坐在一张桌子旁喝茶。一会儿,一个日本军官走了进来,坐在我们对面,我立刻给他倒了杯茶。他叽哩咕噜讲了一些我们听不懂的话,但从他的动作语气,我想他的意思是要我先喝。我立刻就一口把我的那杯喝了。这时候,一个手拿了十多本书的日本士兵押着柯先生走了出来。坐着的军官指了指书本,又指了指柯先生,然后对我说了些什么的。我猜他是问我书是否是柯先生的。我不会回答,就用中文写了几个字,表示我不知道。军官猛地用指节在我的头上敲了一下,转问柯先生书是否是他的。在这关键时刻,柯先生点头承认书是他的,结果被毒打一顿,然后被军官命令把书顶在头上,由士兵在枪尖下推上军车载走。显然他是因为拥有那些书而被认定是抗日分子。我那时24岁,长得健壮高大。军官打量了我一下,也认定我是个抗日分子。毒打一顿后,我也被押了出去。当日军准备推我上军车时,我极力向他们解释。他们非但不理会,还开枪打死邻居一只狗,以示警告。在紧要关头,我灵机一动,在纸上用中文写说我是从吉隆坡来的。一个士兵看了我的字条,明白我的意思,问邻居我是不是村子里的人。幸亏村人仗义执言,说我是逃避战火而来的,结果日军把我释放了。我想那个士兵一定是个懂得中文的台湾人。如果当日被推上军车载走,我肯定凶多吉少。日治时期,如此被日军载走而一去不回的大概有三、四千人之众。二渡鬼门关在日军还未登陆马来亚之前,中国的武汉合唱团曾到吉隆坡演出,筹款赈济灾民,作为抗日活动之一。有人为此印刷了不少抗日歌曲支持筹款。马来亚沦陷后,日军秋后算账,杀害了不少拥有这些印刷品的无辜者。像许多爱好和平的人一样,四叔也曾经积极参与支持抗日活动,出钱出力。柯先生家里发生的事情,使我猛然想起四叔全家和我的危险处境,因为我很肯定四叔家里会留有一些与过去抗日活动有关的文件。万一日军来搜索怎么办?想到这里,不禁捏了一把冷汗。我和景聪马不停蹄地赶回家里,立刻采取行动,叫来四叔的儿子成发和女儿景平,一起搜索一番。结果搜出几大包与抗日活动有关的文件,然后一把火把它们烧光了。翌日,果然有整30个日军前来把四叔的家重重包围,搜查了大约3、4个小时不果后才悻悻离去。我松了一口气,庆幸第二次逃出鬼门关。这个经历也给了我一个启示:凡事要见微知著,未雨绸缪,一旦发现有任何状况的征兆,就得当机立断,采取预防行动。优柔寡断,很可能就会大祸临头。过后我们才发现,在匆忙的搜索过程中,我们遗漏了一箱藏在地板下的抗日文件。我们可真的在鬼门关转了一圈回来!活着的喜悦日治时期的惊险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使我的整个人生观有了彻底的改变。我深切感觉到,我的命是很幸运捡回来的,因此我更要好好珍惜它。我勤奋的工作习惯,便是从那个时候养成的。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我积极投入工作,鲜少停下来休息和散心。日军统治初期,我以种菜为业。农耕的生活不但清苦,而且很明显的没有前途。8个月后,我就另谋发展,转行做点小生意。凭着以前在家乡做小买卖的经验,我开始每天骑着脚踏车,载着茶叶、万金油及其他货物,穿梭在吉隆坡一带,沿门逐户叫卖。生意虽不是很赚钱,但总比种菜来得好。买卖废铁与五金在雪隆一带奔走时,我认识了不少来自安溪,从事买卖旧五金生意的同乡,他们都似乎生财有道。我储蓄了一点钱后,也跟着投入他们的行列,兼做废铁和五金买卖的生意。这次总算走对了路。由于经营得法,生意蒸蒸日上,让我存了不少钱。
在巴生有一间由日本人开设的炼钢厂。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该厂的日籍经理向我购买了大批的废铁,欠下了一笔数目不小的账。在一次与抗日军枪战中,他受伤入院,不能行动,我也遭殃收不到钱。未几,战事急转直下,看来日军投降,只是迟早的问题。我想:若日军战败撤离,那炼钢厂欠我的债,岂不是要变成烂账?那我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岂不是都要化为乌有?在这种情况下,我想我应该作未雨绸缪之计。于是,我请人代写了一封信给那经理,请他签名,证明我有大批未付账的废铁存放在他的厂里。战后商机和平终于在大家的盼望中到来了。英军重返马来亚后,我凭着证件向有关当局成功取回我所有的货物。这些货物,价值达数10万元,正好为我战后的生意发展铺路。英军重返马来亚时,带来了大批各种各样的机械,如吊机、推泥机、混凝土搅拌机等,用来重修国内的各项公共设施。3、4年后,当各种重建项目都相继完成时,这些机械就以投标的方式售卖给民间。这时,战乱时期废弃的矿场和胶园也纷纷重开,尤其是锡矿场,对重型机械的需求殷切。我抓紧这个黄金机会,从英军军部买进了不少旧机械,然后把它们翻新、髹以新漆,再以两三倍的价格卖出去,利润非常丰厚。出师报捷,使我对买卖二手机械生意的兴趣更加浓厚。凡是有招标售卖机械的场合都有我的踪影。不多久,我对市场及其运作都有了深刻的了解。为了竞标机械五金,我得经常长途跋涉,大多数是去新加坡。购得的货物,大部分以火车运回吉隆坡,处理后再转售出去。东奔西跑的生活是非常劳累的。很多时候我得披星戴月地赶路,但是我没有怨言。我深信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创办事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肯付出才能有成果。
第三章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在这里落户已超过65年了。跟许多为了逃避家乡战乱及贫困而南来的华人一样,我已在这个国家落地生根。马来西亚是我的家,我的家园。对过去为扎根而挣扎的辛苦,我无怨无悔。我感谢上天恩赐我事业成功,同时也给了我一个幸福的家庭。一见钟情令我深感欣慰的是如今我儿孙满堂,有6个子女和19个孙子。我开枝散叶的故事,该从我和太太李金花相识说起。日治时期,我在吉隆坡半山芭开了一间五金店。隔壁住了一个李姓人家。李家有女初长成,15、6岁已亭亭玉立。不知怎么的,第一次见面我就喜欢上她了。近水楼台先得月,大家是邻居,经常都有机会见面说话,很快地我们就开始恋爱了。3个月后,我就壮着胆子向她的父母亲提亲。虽然她的父亲原则上答应了,但是认为女儿年纪尚小,不宜这么快结婚,若先订婚,再过一、两年后才结婚就更理想了。可是后来又觉得在动荡的局势中女儿不安全,就答应了我和金花的婚事。我们在1944年成亲,我当时26岁,比16岁的太太年长10年。在治安不靖、物资短缺的动乱时代,许多人都是在毫不铺张的情况下草草成婚,我也不例外。说来汗颜,我当时所谓的婚宴,只不过是在吉隆坡半山芭的金陵酒家摆3桌酒席,款待至亲而已。梦兆婚后第二年四月某一晚,我太太做了一个梦,梦见我母亲批评她烧的菜不好吃,没味道。第二天一早,太太就问我:“你母亲的样子是不是长得白白净净,脸型稍瘦,看来像观音娘娘那样?”我太太从没见过我母亲一面,也没看过她的照片,却能准确地描绘出她的样子,真不可思议。除了觉得迷惑之外,我当时没想到这个梦可能是个凶兆。儿孙满堂 家庭幸福美满事过半年,我接到家乡来信说母亲已在同年四月病逝了。噩耗传来,犹如晴天霹雳。我曾答应母亲会回去看她,但还未能履行我的诺言,她就已经走了。悲痛之余,我想起太太的怪梦。我相信,母亲入梦是她在天之灵,仍然惦念着她在异乡的孩子,而尝试与他取得联系。未能在母亲逝世前见她最后一面是我心口永远的痛,也使我一直感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歉疚。为了悼念母亲,我把她的一张照片放大,摆放在我的卧室和云顶大厦的办公室内。温馨的家庭老天爷对我不薄,让我有幸有个爱我、关怀我的慈母,还有个贤慧、体贴的太太,与我在漫长的岁月中同甘共苦。初婚时期,我们的生活状况并不好。我冒着战乱的危险,每天在外为生活拼膊。太太主内,把家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使我无后顾之忧,能够把全副精神放在创业上。40年代中期,我经常为生意出远门。太太除了烧菜、煮饭、洗衣和照顾孩子外,还得为在外的我操心。那段日子,她可真的是含辛茹苦。我们的大女儿秀丽,在1945年9月出生。其他的孩子:秀莲、秀琼、致强、国泰和致华,也接踵而来。小儿子致华在1954年出世时,我们一家八口住在新街场一间租来的小房子。尽管房子是那么的龌龊,生活也不富裕,我们还是过得很愉快。太太节俭持家,让我在外拼搏回来时有个温馨、舒适的地方,可以把一切外界的烦恼抛在脑后,憩息和享受天伦之乐。她最了解我,从来不干涉我在外的一切事情,只专心把家庭照顾好。可是当我面对生意和钱财上的问题时,她总是毫无怨言地和我分忧。给我鼓舞及支持。因此,我们之间很少发生争执,一路来我都能安享宁静、快乐的家庭生活。就算在创业期间最忙碌的时候,我也不会忘记抽出宝贵的时间与家人共享天伦。我认为一个人的事业固然重要,但一个温馨、和睦的家更重要。泥机交易1951年,我向新山空军机场和新加坡空军机场购入两批旧泥机。据我所知,新山的那批泥机,11辆是油屎车,1辆是汽油车。我以11万元的价格中标。可是过后一位与该军部有联系的姓陈的朋友告诉我,第二标的价格只是6万元,叫我上诉要求减价。我立刻向当局提出上诉,要求把泥机的标价减至7万元,理由是下标时,我误会所有12辆泥机都是油屎车,到后来才发觉原来只有一辆是油屎车,其余11辆都是汽油车。由于我上诉的7万元价格比新山军部所规定的10万元底价还低,有关当局无权作决定,必须将我的上诉呈上英国总部审批。英国总部花了足足两个月的时间才批准了我的上诉,这对我来说是正中下怀,因为它给了我更多时间去筹钱履行投标合约。泥机运回吉隆坡後,我在3个月内就找到了买主。其中两辆是卖给一间由英国人经营的油厂,售价分别是5万0千元及3万5千元;另外两辆则以11万元卖给甘马挽的一间铁矿场。稍后,新加坡樟宜机场亦有14辆旧泥机要招标。我当地的一些朋友因对旧泥机买卖都外行,所以叫我与新加坡五金商公会合作,以后者的名义进行投标。得标价格比底价要低我们以7万元的价格得标。但是这次与我在新山投标的情况有别,我们得标的价格比底价要低,所以军部也得将个案呈上英国总部审批,两个月后才获得批准。成功得标后,新加坡五金商公会决定以拍卖方式把泥机脱手。主持拍卖的人是我的朋友,他帮我的忙吩咐其他五金行的朋友不要和我争。在没有真正竞争的情况下,我以廉宜的价格购得13辆。另1辆的卖主过后也同意以2千元的溢价转让给我。很快地我就把这14辆泥机中的8辆以30万元出售给八打灵一位承包商、一家锡矿场、一家铁矿场以及马来亚矿务公司。建发那时,五金商都喜欢用某某记或某某号作为他们公司的名字。圈内耳熟能详的名字包括隆记、金记、合记和泰和号。我也不例外,为自己的公司取名发记。这个名字后来在当时的旧五金业中也算是个响当当的字号。然而有一天,一位同乡对这个名字却有不同的看法。据他的观察,采用某某记、某某号作宝号的通常都是没有什么雄心壮志的小公司。发记这个名字虽然意头好,但是要在商场上大展拳脚,成为数一数二的大公司,最好还是换一个比较适当的。我觉得他言之有理。于是在1951年,我正式成立本身的家族工程公司时,就为它取名建发有限公司。在往后的日子里,建发崛起成为我国一家颇具声誉的建筑承包公司,所经手完成的大工程中,有不少都创下了记录,为同业所津津乐道。
有人说,时势造英雄,也有人说,英雄造时势。对我来说,重要的是,不管是战争或和平时期,都能够掌握稍纵即逝的机会,加以发挥。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马来亚与新加坡的重建,给我带来了第一个突破的商机。日军投降撤退后,英军的首要任务,就是重建在战火中遭破坏的公共设施。为此,他们在重返马来亚时带来了大批各式各样的最新式机械如起重机、推泥机、混凝土搅拌机。
重建工作始于1946年,积极地进行了3、4年后,大部分工程都已完成。这时,他们开始将这些旧机械以投标的方式出售给民间。许多在战时废弃的锡矿与胶园也在这个时候纷纷重开,对重型机械的需求殷切。在废铁与二手机械买卖生意中累积了不少经验和资本的我,喜见商机,积极地到英军部去投标收购,然后将这些旧机械翻新,髹上新漆,再以较高的价钱脱手,生意相当不错。我乘胜追击,不管在哪个角落有招标,都不辞劳苦前去投标。矿业机缘无意插柳柳成荫,在一个巧合的情况下,我和铁矿业结了缘。1953年,我以5万3千元的价格把两辆泥机卖给株巴辖的一间铁矿公司。这间公司的四位股东都是新加坡人,其中一位是方燕山先生。方氏家族后来以经营亚洲摩多汽车行闻名一时。刚巧在那个时候,铁矿公司出现了资金周转不灵的问题,久久未能偿还账款。有一天,我上门收账时,一位叫郑有福的股东坦白向我表示,公司面对财务困难,无法还账。他献议我在公司投入一笔资金,成为股东。我对这个献议相当有兴趣,于是就去矿场作了一个实地考察,结果发现它以前曾被日本人开采过。从矿场的地势和其他搜集到的资料,我估计它的铁苗蕴藏量仍然有500万吨。由于我觉得这个铁矿的潜能极佳,就投入了1万2千元成为股东。可是我加股后不久,方先生就因与其他股东意见不合而要求退股。他开价10万元,并要求抽取10%的矿权费。其他3位股东,即郑有福、陈振昌和唐道依,有意买下他的股份,但资金不足,于是就飞来吉隆坡邀我与他们合资。我认为10万元的索价和百分之10的矿权费太高而拒绝了。我说方先生当初只是出了5万元,应该可以接受比较低的售价。他们听了就委派我做代表去新加坡与方先生商谈。最后,方先生答应以6万5千元将股份卖给我,矿权费也减为5%。我当天就付了5千元给他作定金,并和他签了合约。第二天,当我仔细再看这份合约时,发现里面并无规定什么时候需要把余款付清。我灵机一动,决定先到日本去看看是否能为铁苗找到出路。我的盘算是,如果此行找不到出路,我就宁可壮士断臂,舍弃那5千元定金,取消合约,减少损失。第一次到日本那是我第一次独自飞去日本,当时是35岁。在飞机上,坐在我旁边的一个搭客告诉我,他是去日本找他的姐夫墨先生。说来真巧,到机场接他的墨先生也就是我要找的墨先生。墨先生讲得一口流利的日语,答应当我的通译员。我去找一家日本铁矿公司。开始时,他们的总经理不肯见我。说华人不会做铁矿生意。我不气馁,每天到他的办事处去。最后他被我的诚意打动,答应见我。他开出条件,要我接受他派四个铁矿工程师到我的铁矿去考察3个月,机票及他们每人每个月1千500元美金的工资由我负责。他也口头上答应给予我一笔4亿日元的贷款支持开采。我对对方的慷慨口头承诺并不寄以厚望,因为我知道当时日本的外汇管理很严,4亿元贷款是不可能的。于是我提出反建议,要求他们先支付4个工程师的工资与机票,我则负责他们在马来亚的膳食。待签了买卖合约后,公司才付回给他们。最后我们成功达成协议。我在日本逗留了48天,总算有了初步成果。那4个日本工程师来马勘查后,证实了铁矿有极丰富的铁苗蕴藏量。被当傻子日本回来后,我满怀信心,积极招募新股东以筹得充裕的资金,在矿业大展拳脚。招募的对象包括雪兰莪五金商公会的理事。在一次理事会会议过后,我向出席的人士提出我的建议。我告诉他们有关铁矿的丰富蕴藏量及其盈利潜能。只需投资30万元,铁矿就能每年生产大约四十万吨的铁苗。以每吨10元的利润计算,公司每年可以赚取400万元。在场的人士很明显地都对我的一番话表示怀疑。投资30万元就可以每年赚得400万元?如广东人说,哪有这么大的田鸡满街跳!下楼离开五金公会时,我听到有些人说我是傻子。我心里想:“他们说得对,我就是喜欢做‘傻事’。”组织马来亚矿务公司找不到新股东的支持,我决定和其他的股东商量。征得他们的同意后,我尝试游说方先生不要退股。我献议取消我们之间的合约,组织一间名叫马来亚矿务公司的新公司,由他出任主席。经过一番游说,他终于接受了我的计划。在重组的公司里,我的投资增加到七万元,包括先前投入的1万2千元现金,由泥机欠款转为股份的5万3千元及方先生退回给我的5千元定金。较后,我把投资额再提高到11万元而成为公司的最大股东。方先生也随后把他的股份从5万元增加到9万元而成为第二大股东。过了一段时间,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愿意承购公司30万股的新加坡米商。但是他开的条件是:他在董事部里占两个席位,即财政与董事:他投资中的20万元须由一间银行担保。他的条件遭到方先生的反对。为了此事,他恫言退出,但其他股东不接受,最后方先生才让步。米商终于加入了,不是单独一人,而是连同31个其他的股东,每人认购数千元,凑足30万元。重组后,公司共拥有80万元资金,8位董事,我则出任总经理,月薪25元。一切准备就绪后,开采活动就正式开始了。在这时候,方燕山和陈有福董事一起飞去日本和买家洽商铁苗的买卖合约。两人因意见不合,竟在日本人面前发生龃龉,无功而返。为此,我得亲自飞往日本两次才成功把合约签下来。首次出货出状况一切都似乎进行得顺顺利利当儿,我们第一次出货时却出了状况。当船从日本抵达装运第一批7千吨铁沙时,我们因没足够的运载设备而无法准时下货,导致船在码头空等。一些董事提议叫船先开回日本,我坚决反对,认为此举会让日本人对我们失去信心。更好的处理方法,是就船运的延误向对方提出合理的赔偿献议。最终,在大家同心协力之下,我们只耽误了5天,就把7千吨的铁沙下完了。这个铁矿果然为我们赚了不少钱。头两年,每年的盈利都超过300万元。随后的盈利都保持在4、500万元之间,比当初估计的还要多。总账结算下来,我们总共赚了5千多万元,比我预期的3千500万元来得高。那些当时怀疑我和叫我傻子的人都没话好说了。旗开得胜,使我对铁矿业的投资更有信心。大约在1962年的时候,我拥有两个规模宠大的铁矿场,一个在柔佛的武吉堆,另一个在柔佛的昔加末。像第一个铁矿一样,它们在一九六七年开采完毕时,总共为我带来了千万元以上的收益。这些资金在我进军其他商业领域时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开采锡矿开采锡矿的机缘,也是在不请自来的情况下遇上的。在我矿业有成后,有一位朋友向我献议,他出一块矿地,由我筹借一笔资金,一起联营开采锡矿。开始的时候,我的反应并不热烈。可是随后而来的一个形势发展,却把我推向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去接受他的献议。在五金买卖中,我碰巧买进了一批旧的铁船配备。经过一番维修后发现它们仍可使用。我灵机一动,找来一群帮手,花了不少功夫,把这些配备改装成一艘铁船。这艘铁船顺理成章地成为我进军锡矿业的开路先锋。我国的华裔矿家,传统上几乎全采用沙泵开采的方法来经营锡矿,而铁船的经营者则绝大多数为财雄势大的外国集团。我和朋友成立的承基铁船公司,在投入生产后,业务蒸蒸日上。在最高峰的时期,拥有三艘铁船,规模可观,是我国少数最早由华人经营的铁船公司之一。它的崛起,在某个程度上,打破了外国人垄断我国铁船业的局面。
吉兰丹甘姆布水利灌溉计划,是我国第2大的水利工程,仅次于吉打慕达水利灌溉计划。工程是农业部在世界银行的3千万零吉贷款下兴建的,目的是让吉兰丹农民能够在4万7千英亩稻田中进行1年两造的耕作。建发以5千4百万零吉的标价标得工程,与第3标的6千4百万零吉标价相差了足足1千万零吉。
开标结果令每个人都大吃一惊,连我本身都怀疑自己是否把数字给弄错了。不过我仍然对自己的判断有信心。很多同行以幸灾乐祸的态度对待我,并预言我做下去一定血本无归。我丝毫没有退缩之意。我要把他们的嘲弄变成一股力量,把工程做成功来证明他们是错的。这工程庞大复杂,需要建造大小相连、纵横交错、总长度达5百70多公里的灌溉运河,挖掘超过九百万立方码的泥土以及制造2千座钢骨水泥,用来把水引入稻田的分水闸。此外,我们还得建造大、小两百多座的桥梁。建桥所用的大型混凝土管总长度达2万多英尺,每节直径3尺到6尺。我估计整个工程会给我带来3百万零吉的收益。如果我的如意算盘打得响的话,这正好用来投资在云顶高原的开发计划中。英国工程师的致命错误一天,在我回吉隆坡时,该英籍工程师自作主张,叫工人把沟内的木板支撑拆掉,结果酿成惨祸。在接着发生的土崩事件中,5个工人当场被压死,20多人受伤。我接到该工程师的电话后马上赶回工地善后。这宗意外使我感到特别难过,因为它根本不该发生。事后,该工程师承认他错了,向我道歉,并保证往后一定以安全为重。在接下来的四年里,挖掘工程进行顺利,再没有发生任何意外。我设计的木板支撑甚至可以承受炸岩层的震动,证明是非常安全和实用的。水坝终于在1962年竣工。成功地把这始于1957年的工程做好,也算是我给独立后的马来亚的一份小礼物。亚依淡水坝不但为槟城的居民解决了食水短缺的问题,也防止岛上的河流在雨季后泛滥成灾。我当时万万想不到这座水坝现在也成为了居民休闲和跑步的一个好去处。时至今日,我对它仍然有着一份不可言喻的感情和怀念。有机会去槟城,我都会抽空旧地重游。到过亚依淡水坝的人都会从入口处一块石碑上的记录得知它是建发建造的。但我想很多人都不知道建发是我的承包公司。亚依淡水坝给我的另一个怀念,就是在建造它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已故的好友,丹斯里骆文秀。丹斯里骆文秀水坝施工期间,我经常从山脚附近的一个汽油站取得燃油供应。因为交易频繁,我就决定省却麻烦,预先开出一张5千零吉的支票,等这数额用完了,又再预付另一张5千零吉的支票。一天,油站的经理来找我,说他的老板想约我见面。我问为什么,他说他的老板很好奇,因为从来没遇过一个像我一样未取货先付钱的顾客。见面那天,大家一见如故,倾谈甚欢。这位油站老板还尽了地主之谊,热情款款地请我吃了著名的槟城道地炒粿条。我们很快地就成为好朋友。这位油站老板不是别人,正是我国已故著名企业家丹斯里骆文秀。后来,他邀我伙同刘蝶、陈升祺和林聪5人共同发起筹组槟城的第一家银行,即南方银行。银行的缴足资本为2百50万零吉,每人股份均等,各占5分之1。银行的执照是由当时的马华公会会长兼财政部长已故敦陈修信签发的。我在南方银行的股份后来卖给我的大女婿,即陈升祺的儿子陈仲宪。在不久前的国内银行业整合后,南方银行已成为马来西亚的十大核心银行之一。哥打峇鲁大桥60年代是建发建筑工程承包业务的高峰期。乘着五十年代茁壮成长的势头,公司在接下来的十年里继续蓬勃地发展。在头两年,除了完成槟城的水坝工程之外,它也完成了吉隆坡班底谷师训学院的主干建筑物、回教堂与宿舍。1963年,建发受委承建吉兰丹哥打鲁大桥(The SultanYahya Putra Bridge, Kota Bahru)。该桥耗资5百20万零吉,全长2千8百尺,是当时我国最长的桥梁。兴建大桥的主要目的是把哥打鲁和巴西马连接起来,北通泰国,刺激当地及附近社区发展和促进马泰两国的关系。我在短短两年内就完成重任,有很大的满足感。值得一提的是,在兴建该桥的前1年,彭亨淡马鲁一座由另一个承包商所承建的桥梁被洪水冲毁。这使政府在随后遴选所有重大工程的承包商时都采取更严格和谨慎的态度。建发能够在其他强大对手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充分显示出政府对它的信心。金马仑水利发电工程1964年,建发又有机会和宾尼与伙伴工程顾问公司再次携手合作,兴建耗资2千万零吉的彭亨金马仑水力发电水坝。这项工程的主要承包商是西德的Hochtief Ag-Philip Houmann。像上一回一样,宾尼和伙计是工程顾问。建发是由于兴建槟城亚依淡水坝的时候有不凡的表现而被委为工程的二手承包商。建发的任务是建造2座水坝和4个发电厂。有关水坝,一座在打巴七英里处,另一座则在打巴--丹那拉打主干公路的17英里处。工程的目的是满足吉隆坡日益增加的电流供应需求。1968年工程竣工后,我便把大部分重型机械移往吉兰丹去兴建甘姆布水利灌溉工程。讵料这工程一波三折,使我面对开业以来最大的危机,甚至一度濒临破产。把嘲弄变成力量 皇天保佑绝处逢生天灾人祸工程于1968年8月1日签约后开工,由法国公司Sogreah担任工程顾问。工程进行不久后,问题接踵而来:政府征地手续一再拖延;工地器材不翼而飞;季候风吹袭,豪雨成灾;1969年5月13日爆发的种族暴乱,更使得整个工程雪上加霜,进度缓慢。这一切天灾人祸带来的问题,使我在第1年的工程中亏损了500万零吉,陷入周转不灵的困境。在濒临破产的边缘挣扎的时候,皇天保佑,得到当时盘谷银行董事长陈弼臣先生及时伸出援手,给予我大力支持。在危机的高峰期,我向盘谷银行透支了超过500万零吉。我感谢陈先生对我如此的信任。有他的鼎力支持,我才能绝处逢生。信心危机除了资金周围不灵的问题外,我还面对一个严峻的信心危机。在种种问题的困扰下,工程的进度慢得在1年内,只完成了区区的百分之五。这样的情况,难免使公共工程局及工程顾问感到失望和不满,并对我失去信心。Sogreah总经理更是毫不讲理地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不断地给我发出警告信,要我对工程的延误负责,同时恫言要采取行动终止我的合约。在1969年8月19日那天,我竟然同时收到29封挂号信。这些信的内容全都一样,说要起诉我,让我破产。我忍无可忍,决定反击。在我要求下,法国顾问的总工程师于8月22日上午10点召开了一次会议。我和我的经理黄容泽先生一起赴会。列席的还有工程顾问的法国总工程师、总经理、政府官员等十多人。在会议上,我断然地告诉他们,发那些挂号信给我根本无济于事,我全都丢到废纸萝里去了。如果要终止合约,干脆就发律师信告我。而我在收到律师信的第2天就去环游世界,回来之后才向当局索取赔偿。接着,我详尽地陈述了工程面对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土地征用问题。我指出,在16个地点,政府因居民的抗拒而未能如期将土地交出,导致我的机械及工人空等,不能开工。这不仅造成工程的延误,也使我蒙受财务上的巨大损失。这一切都有文件记录作证明。把工程延误的责任归咎于我,甚至说我30年也做不好,是极不公平的。我也强调,在那时候来追究谁是谁非于事无补,重要的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要求他们再给我一个机会,宽容6个月,让我以成绩来证明实力。如果6个月后我的表现仍然没有起色,他们要告我破产我也没话说了。在我极力争取下,他们终于答应了我的要求。修改设计甘姆布计划的规格要求建造2千多个引导水流的分水闸。这些混凝土做的结构,大的重达80吨,小的也有20吨。我认为这些庞然大物的设计是杀鸡用牛刀,因为它们只用来引导两尺深的水流。依我的估计,使用12吨和8吨的分水闸已经绰绰有余了。于是我向顾问工程师提出建议,同时也指出,改用较小的结构能够大大地节省成本与时间。顾问工程师同意我的看法,批准了我的建议。我马上把需要的机器移到施工的地点,就地制造分水闸,然后用吊车吊入安装的位置,再也不需要像之前那样,动用到重型运输工具,从老远把那些庞然大物运来。这么一来,施工程序就简单和快捷得多了,还替政府在材料成本上节省了4百万零吉。
在商界里,很多人都知道我有时会出人意表地做出一些别人认为是好笑、甚至是疯狂的事情。在我的记忆中,这样的事有12件之多,以下是几件印象比较深刻的。1953年,我在游说别人加股支持我开采铁矿时,大胆地预测说这个投资可以每年赚取400万元。大家都以为我在说梦话。
1956年,我在吉隆坡接手承建一条阴沟的工程,人人都说我愚蠢,自讨苦吃,肯定没好结果,因为我之前的两个承包商,包括一家有名的英国公司,都落得失败收场。1967年,我以比对手低了1千万零吉的标价标得甘姆布水利灌溉工程的合约。行家都说我疯了。在这些事件里,我最终都以成绩证明我的眼光和判断是对的。我旧事重提,并不是要证明什么,只是想说,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决定有信心,就不必理会他人的取笑或批评。事实上,我当年决定要开发Genting Sempah这片位于雪兰莪与彭亨交界的荒山野岭时,很多人都把它当作是个天大的笑话。我还记得当我向友人和同行透露有关的计划时,几乎每个人都目瞪口呆,觉得不可思议。有些人甚至直载了当地说我是疯子。也难怪他们有这样的反应。在那时候,没人听过云顶这个名字,在一般的地图上也找不到这个地方。但我决定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去把它发展成一个旅游胜地,很多人都认为我这样做好比愚公移山。一个朋友好意劝我,如果我是做木材的,在乌鲁加里山搞伐木倒不失为一个好主意。至于要把云顶发展为一个旅游胜地,就有点儿像天方夜谭了。当时令许多人费解的是,我在五金业、矿业和工程承包业都已上了轨道,为什么还要冒这个险去开发一个荒山野岭呢?年近50,事业有成,很多人在这时候都准备退休,安享晚年,又何必再去冒险打拼呢?其实,答案很简单。我当时的脑子里从来就没出现过退休这念头。时至今日,我80多岁了,还是照常工作。对我来说,任何时候都是创业的良机,尤其是那些无人问津的行业,比较没有竞争,如果能够成功,回报就丰厚了。另一个省钱点子工程的规格也要求建造200多座桥身厚7尺的桥梁。但该处并没有重型车辆来往,于是我向顾问工程师建议,把桥身的厚度减到3尺。我的建议受到认同,并经法国的总公司批准后付诸实行。这个设计上的改变再次为政府节省了大约700万零吉。有了这些变通后,工程的进展神速。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我已完成了超过3百20公里长的运河,1千多个分水闸及100多座桥,或整个工程的百分之六十。1969年12月24日上午10点,我和经理黄容泽出席了一个他们召开的会议。会场有20多个人,包括Sogreah的总工程师及总经理,两位世界银行董事,农业部总监邱阳及政府官员。在其长达90分钟的讲话中,曾经一度对我没有信心、要终止我的合约的法国总工程师对我取得的工程进度感到惊讶并深表赞扬,甚至夸奖我说我的表现足以让国家引以为荣。到我发言时,我开玩笑地对他们说,若当时他们真的把我控上法庭,我会赤脚出庭,因为破产的人是不可以穿鞋子的。不过我会在庭上据理力争,让法官知道,政府未能及时征用土地,致使我不能如期开工。然后我会要求法官借电话打给我的律师。法官一定会问我,这场官司你是赢定了,为何还要打电话给律师?我会说,就因为我是赢定了,所以才打电话给律师叫他替我买一双金鞋子给我穿着走出法庭!大家都哄堂大笑,给我鼓掌。最终,甘姆布水利灌溉工程如期竣工。建发不仅转亏为盈,赚了400万零吉,而且还为政府节省了超过1千万零吉的成本。令我感到自豪的是,这工程完全由马来西亚人承办,不需要外国人的协助。它也是我国有史以来能够如期在3年内完成的最大工程。荒山我独行开发云顶的计划,基本上符合我的理想:无人问津,也就是没有竞争。拿定主意后,我就不顾一切,勇往向前。现在回想起来,还大有“笑话由人,荒山我独行”的气概呢。发展高原旅游胜地的概念,并非是我刻意寻求商机的结果,而是在1963年一个晚上,在我脑海中突然浮现的一个念头。当时,我正在承建金马仑高原水力发电水坝的部分工程。这工程的主要承包商是一家著名的德国公司。那个晚上,我和德国公司的总经理、总工程师及其他9个人在金马仑共进晚餐。喝了好些酒后,我觉得闷热,就走到外面纳凉。高原夜景尽收眼底凭栏远眺,高原的迷人夜景尽收眼底。凉风习习,给我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清凉感觉。我不禁闭起双眼,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鲜宁神的空气,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宠爱。这时候,脑子里忽然思潮起伏。首先想到的是,马来西亚终年皆夏,人人都喜欢登高避暑,这可以从金马仑广受国内外游客欢迎的事实看得到。可是从吉隆坡去金马仑得花上4、5个小时的车程,而且上山的道路狭窄弯曲不好走。如果能有个距离吉隆坡仅1、2个小时车程的高原度假胜地就好了。我又想到马来西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准节节上升,越来越多人会享受登高原休闲和消遣的乐趣。那为何不在吉隆坡附近发展一个高原旅游胜地呢?这念头使我马上兴奋得不得了。但是在哪里呢?
在吉隆坡居住了多年的我,对它四周围的地形相当熟悉。我知道只有在东部的文冬一带的山区,才有可能找到一座适合发展成为旅游胜地的高山。当晚辗转难眠,脑子里尽是如何去实现这梦想的思维。兴奋之余,恨不得立刻就有所行动。回到吉隆坡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找来一张文冬一带的地势地图。经过一番仔细的研究,发现了一个名叫云顶森芭(Genting Sempah)的地方。这是个陌生的名字,可是念起来倒蛮顺口的。那里有座叫乌鲁加里山(Gunung Ulu Kali)的高山,海拔1千8百公尺,距离吉隆坡仅58公里。这正是我要开发高原旅游胜地的理想地方。这个发现使我雀跃万分。在短短几天内,我就组织了一支探山队伍,进行实地勘查。队员大约20人,包括跟了我超过35年的林联发;一位曾为寻找铁矿而随我几乎走遍全马的麻坡人拉曼,以及多个和我一起工作多年的员工。攀上乌鲁加里山顶在一个由拉曼、几个原住民和其他人员组成的先锋部队带领下,我们浩浩荡荡地踏上这个艰苦的征途。一路翻山越岭,穿过浓密的森林,也涉过许多溪涧河流,终于攀上了乌鲁加里山顶。我们在深山中逗留了9天8夜,收集了不少有关那儿地势、河流分布、土质及其他的有用资料。这些一手资料和我实地考察所获得的体验在随后拟定云顶发展计划时有莫大的帮助。在第一次的接触时,我就被山峰上纯朴的大自然的美和冷冽的高原气候深深地吸引住了。还记得抵达山顶那一刻,我因没有带备寒衣而冷得直打哆嗦。但我并无怨言,因为这样寒冷的气候,才能够吸引旅客到来。虽然寒风刺骨,我的心头是热烘烘的。随身带来的白兰地,更给我的身体多添几分暖意。我起劲地工作,把有关的资料一一记录起来。对这片原始的荒地,我已一见倾心,誓言要把它变成我梦想中的旅游胜地。在勘查的过程中,我发现这座鲜为人知的高山位于雪兰莪和彭亨州的交界处。究竟它归哪个州政府管辖呢?我要向哪个部门提呈项目申请呢?该从何做起呢?真是千头万绪啊!突然间,我了解到自己面对的是个多么艰巨的任务。申请土地1963年较后时,我向彭亨州政府申请云顶森芭的土地,供开发旅游胜地的用途。文冬县县长叫我直接与联邦政府接洽,因为联邦政府已有计划要把有关的土地发展成旅游胜地。在丹斯里哈芝诺的引荐下,我拜会了我国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会谈的气氛融洽。东姑耐心地聆听了有关把乌鲁加里山发展成旅游胜地的构想后,表示政府的确有意要发展乌鲁加里山,但碍于某些问题,不得不把计划暂时搁置。问题之一,是首先必须从山脚兴建一条通往山顶的山路。这将是个艰巨的工程,根据公共工程局的初步估计,得花上整15年的时间。再者,马来西亚正好面对印尼的对抗,在这时候拨出巨款来推行度假胜地计划,肯定会给反对党机会借题发挥。因此,政府觉得最好是交由私人机构去推行这计划。对东姑来说,我的献议显然来得正合事宜,因此他叫我去准备一份有关的计划书。我在短短的1个星期里就把计划书准备妥当。东姑过目后表示赞赏和认同,说我可以着手进行。1965年4月27日,丹斯里哈芝诺和我成立了云顶高原私人有限公司。在接下来的5年里,我们分别向彭亨及雪兰莪州政府申请4千940公顷和1千110公顷的永久地契土地。在荒山野岭建道路在东姑的推荐与支持下,彭亨州政府很快地就批准了我们的申请。可是雪兰莪州务大臣拿督哈仑却只同意批准99年的地契给我们。我去见拿督哈仑,向他解释为何我们需要永久地契。我说在荒山野岭兴建道路、酒店、雇员宿舍和水电等基本设施,起码需要3、40年时间和大量的投资。如果只给99年的地契,这意味在完成整个发展计划后不久,我们就得把一切奉送给政府。我也表示,如果雪兰莪不答应给我们永久地契,我将别无选择,只好发展位于彭亨州那边的土地。这将让彭亨在金马仑、福隆港及南中国海沿岸许多美丽的海滩外,又多添了一个旅游胜地。到时候,只有摩立这个充满泥泞的海滨的雪兰莪,将会在旅游业方面被彭亨抛到更远的后头了。听了我一番解释后,拿督哈仑终于答应向州政府推荐批准我们的请求。把计划认可及土地申请这两项重大课题解决之后,当初要发展一个高原旅游胜地的心愿,已不再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一个等待我去实现的具体目标。1965年八月八日,我率领了一队技术人员和工人,展开筑路工作。与此同时,我们也拟出一个包括道路、酒店、娱乐场所、高尔夫球场等的发展蓝图。云顶高原的发展终于上路了。发展计划的首要任务,是从山脚兴建一条长20公里、通往乌鲁加里山山顶的道路。我给自己定下目标,要在6年内把路筑好。工程刚开始,我就感觉到这项任务,诚如东姑所言,是极为艰巨的。然而我毅然告诉自己,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往上爬,直到山顶为止。3年内须把路建好同公共工程局官员多次接触中,我获悉政府在发展乌鲁加里山的原本计划中,打算在半山兴建一座电讯塔。我想,既然我建的路直达山顶,如果他们把电讯塔改建在上面,效果不就更好吗?于是我向政府提出建议。他们认为是个好主意,同意了,也答应在我完成山路后给我90万元的津贴,条件是我必须在3年内把路建好。这是个难以想像的艰巨任务。从政府初步估计的15年,我已把筑路的时间减到6年了,他们竟然还要把它再缩短1半到3年!我接受了这个挑战。日夜打拼既然答应了把自己原本定下的6年施工期减半,我也做出相应的调整,把员工分成两班,1天24小时、1星期7天不停地轮班工作。这样的密集式操作在现在并不稀奇,但是在60年代可不常见。我将工作队伍分成2组,一组负责在前方进行测量,另一组则在后方砍树、推泥和筑路。从文冬旧路20英里处,我们先建直达半山的12公里路段。我们的策略是在半山建立一个中途站,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那里的丰富花岗岩作筑路石料的来源。从那里,我们再完成绕上乌鲁加里山山顶的其余八公里路段。为了省时省力,我们在山林里建起临时宿舍。遇到工地附近有山洞,我们也不介意做穴居人。有需要时,我便和大夥儿在工地过夜。开山辟路的过程中,我们的一些工人甚至还和老虎见过面呢!除了全面投入工作外,我还动用了我家族公司,即建发实业私人有限公司的一切设备和资源,包括铲泥机、拖拉机、打风机、拉石机、卡车等等。这些重型机械替云顶的开发公司省下了不少资本开销。可是60年代的机械并不像现在的那么先进,加上山势险峻,工程的进度相当缓慢。在筑路的工程中,我兼任总经理、工程师、司库、劳工等职位,并处理和解决一切突发的问题。一人做主的好处,就是在作决定时,我不需要去征求别人的同意,因此省下了不少时间,使工作进行得更顺畅。我经常会在山林的工地上出现,头戴着竹叶做的笠帽,和工人一起干活,回家时总是脏兮兮的。佣人都觉得奇怪,问我太太,我到底是当老板还是当苦力,为什么每次出门都弄得满身泥浆回来?日夜打拼的结果,我们终于在三年的期限内完成云顶的第一条公路,取得政府承诺的九十万零吉筑路津贴。这笔钱在当时是个很可观的数目,对我们的工程有极大的帮助。这条公路的完成使我发展云顶高原的计划又跨前了一大步。
几经凶险在开发云顶的每一个阶段,我都亲力亲为地到场监督工程的进展。然而涉足危机四伏的工地,有它的一定危险性。在兴建云顶山路及其后来的修建过程中,我曾经遭遇过6次的意外事件,几乎丢了性命。能够活着重述当时惊险的经历真是不幸中的大幸。
第1次的意外事件,是发生在云顶山路2英里半处。当时大家都在忙着,有的在测量,有的在砍树,我也在一旁帮忙。忽然间,一棵被砍下的大树从山坡上滑落下来,差几寸就把我撞个正着。我很幸运地逃过这一劫,只肩部蒙受轻伤。第2次的意外事件则发生在云顶山路五英里处。当时我正驾着一辆吉普车沿着山路视察工程的进展。讵料到了一个山崖斜处,车子竟然失控后退,幸好车头顶住,可是两个后轮已吊在山崖边。我赶快从车里爬出来逃命。第3次意外事件发生在云顶山路的7英里处。我当时也是驾着车子要爬上一个斜坡。正要转换低档的时候,煞车器一时失灵,整辆车子急速倒退。在危急关头,我及时摆动驾驶盘,把车子撞向山壁煞住了,才不致掉落3、400尺的山崖下。第4次的意外事件发生在云顶直升机场旧址。当时已夜幕低垂,我们还在忙着。忽然间,我和6个工人及一架推泥机的所在地方发生土崩。眼看脚下的泥土急速移动,我唯有顺势奋力向横跳开。回头一看,其他人也安然无恙,这才松了一口气。假若当时我们反应得不够快,肯定会随着泥崩冲泻到8、90尺深的山谷下被活埋了。第5次的意外事件发生在云顶山路六英里处的工地。当时一辆拖拉机正把一排竹树拉倒。忽然间一棵30多尺的竹树朝着我的方向倒下来。我闪避不及,被击中头壳。幸亏我戴着的是助手几天前才买给我的钢盔,而不是我一向在工地惯戴的笠帽,否则脑袋一定开花。虽然如此,猛烈的撞击力还是使我咬到舌头,流了不少血。第6次意外事件也是发生在同一个地方的附近。当时我在场监督修建山路。一架神手正在进行清理工作,没料到泥中有一条20多尺长的大木条,当神手的轮子碾到木条一端时,它的另一端就向我横扫过来,打中了我的腰部,所幸没打中我仅存的左肾(右肾早在10多年前因发现了一粒恶性瘤而被割除了),不然的话,我的命可能就不保了。云顶平安发展在云顶高原的高山峻岭施工建设,难度高,危险性也大。我本身就几经凶险。但值得庆幸的是,从1964年开辟山路到发展云顶设施的整个过程中,除了一个建筑工人意外失足从14楼坠下身亡外,再没有发生过其他工地意外死亡的事件。我要感谢清水祖师的庇佑,让我平安地把云顶发展起来。云顶本来是准备在1971年正月开始营业的,可是吉隆坡却在那时候发生百年来罕见的水灾。连绵大雨也导致云顶山路的180个地点发生土崩。我们化了3、4个月才把整条山路修好,使它能够真正安全通车。云顶稍后在5月8日正式开始营业。我的梦想终于成真了。有出没入的困境开发云顶的7个年头,即1964年开始辟山路到1971年云顶开始营业,对我是个充满挑战的一段日子。在财务上,这是个只有付出而没有收入的困境。我不但把我在承包吉兰丹甘姆布水利灌溉工程所赚取的400万零吉悉数投入云顶的开发,而且也把位于柔佛昔加末一块两千英亩的树胶园变卖所得的250万零吉以及我之前在开采铁矿、承包水坝工程与五金行业所赚到的钱全部投入。这些日子也考验了我精力与体魄的极限。1968年到71年是最严峻的时期。随着山路的完成,山顶设施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这时候,我在吉兰丹的甘姆布水利灌溉计划工程也开工了。身为这两项工程的主要负责人,我得在吉隆坡与吉兰丹两地来回奔波,可谓没日没夜,连星期天和公共假期都赔上了还觉得时间不够用。步入5旬的我,虽然干劲充沛,有时也觉得有点儿吃不消。偏偏在这时候,吉兰丹的工程一波三折,重重的问题导致我在头一年亏损了500万零吉,使我面临经商以来最严峻的财务危机。虽然问题后来都一一迎刃而解,然而个中的精神压力与熬煎,是别人难以体会的。好朋友对我发展云顶的计划都不以为然,他们担心我会被它搞跨了。所以当我邀他们入股时,他们不但婉转地拒绝了我,还好言奉劝我干脆把整个计划放弃。1969年某天,我和一群朋友,包括丹斯里陈升祺、林水成先生和方燕山先生,在我们的私人俱乐部共进午餐。我趁机会向他们献议,邀他们加入成为云顶的股东和董事。当时云顶的缴足资本超过1千万零吉。我邀他们投资100万零吉以获取公司百分之十的股权,可是没人表示有兴趣。林水成先生认真地对我说,云顶在一个大山芭里,在经营上有很大的困难,不像他经营的万能万字票生意那么方便和轻松。他可以先向别人收取押金作周转,所以不需要很多本钱,而我则需要雇用很多员工和投资很多钱在设施上。我不因别人泼冷水而气馁。明知山有虎,我就偏向虎山行,要做成功给他们看。云顶业务蒸蒸日上后来云顶业务蒸蒸日上,开始赚钱时,林水成先生向我表示有意加股。这时轮到我婉转地拒绝了他。如今回想起来,我很庆幸当初他们拒绝了我的邀请。不错,我得孤军作战;可是没有其他股东的干预,我作决定时就可以当机立断,掌握先机了。如果当初有其他股东的介入,人多,意见也多,决策难免就会有诸多的拖延,云顶的开发肯定难以成功。
国父的一份厚礼在我原来的构想中,云顶是个供一家老少前来避暑玩乐的旅游胜地。在初步的阶段,云顶除了它的清新气候外并无什么特别吸引人的设备,所以我没奢想它能够吸引到大量的游客。依我保守的计划,是先建1间只有38间客房的小酒店。然而东姑几句令我鼓舞的话,马上使我对整个计划都改观了。1969年3月11日那天,云顶风和日丽。国父东姑阿都拉曼莅临云顶为它的第一间酒店,即高原酒店(现在的丽园酒店),主持奠基仪式。在演词中东姑表示,他对我在没有获得政府资助的情况下开发了一个高原旅游胜地让马来西亚人民享用,同时也为我国的旅游业做出贡献,深受感动。为了推动云顶这个偏僻地区的旅游发展,他说政府会从优考虑让云顶开办赌场。这无疑是国父给云顶的一份厚礼。我当机立断,马上改变计划,把酒店客房的数目提升到200间。不久后,我和一位林姓朋友在燕美路的一间咖啡店喝茶聊天时,一伙年轻人走进来坐在另一个角落窃窃私语。他们鬼祟的举止引起了店里一位与我太太有亲戚关系的伙计的注意,于是假装招待客人伺机挪近,偷听到他们提及我和林姓朋友的名字,还有绑票的字眼。见情势不妙,他就马上通知我太太,叫我小心。我也赶紧通知了林姓朋友,但是他却不以为意。那时候,我已有意去澳门和南韩跑一趟,考察当地赌场经营的方式和探讨邀请适当的伙伴人合作的可能性。为了暂避风头,我就把行程提前了。1969年4月20日,我和助手哈芝阿都拉途经香港到澳门拜会经营当地赌场的何鸿。在晚宴上,我向他道明来意后,他不置可否地笑了笑。我明白他的意思:我连赌场的执照都还未拿到,哪有资格和他谈合作的事呢?一回到吉隆坡,我就获悉林姓朋友被绑架了,心里既难过又震惊。然而我那时的当前急务是把赌场的执照申请到,什么坏消息都不会让我分心。4月28日,也就是我返回吉隆坡的第2天,我通过东姑的私人秘书拿督聂哈山,向政府提呈赌场的申请书。刚巧当天下午内阁召开会议,我的申请书获得即席审理。到了下午,即呈上申请书的6个小时后,喜讯传来,说我的申请被批准了,叫我前往领取有关的批准函件。就这样,云顶成为我国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赌场执照拥有者。事后我获悉,在当天的内阁会议中,东姑曾征询当时的内政部长敦依斯迈有关批准在云顶开设赌场的意见。敦依斯迈表示支持,认为国内有一家合法赌场可以打击非法赌博活动,促进治安的稳定及国家旅游业的发展。他也认为云顶上下只有一条山路,在山顶开设赌场在保安方面比较容易控制。在没有阁员反对的情况下,赌场的执照便顺利地批下来了。过了不久,就爆发了513事件。我相信,如果在办理申请手续的过程中稍有怠慢,我就不会在该事件发生后的政治敏感情况下获得赌场执照了。随后一位人士提呈的赌场执照申请果然被拒绝了,这印证了政府的政策,不会再发出赌场执照。我把获得执照的消息告诉了何先生,并把批准公文电传给他。两个星期之后,我再次飞往香港与他洽谈经营赌场的合作问题。对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获得政府的批文,他感到不可思议,说我是全世界最快拿到执照的人。然而基于基些原因,我们最终未能就合作的事宜达致协议。两年后,我和汉城唯一的赌场经营者钟达望先生成功地签署了一份为期3年的合约,由韩国人协助管理云顶赌场。可惜我们的合作只维持了9个月就在双方同意的情况下结束了。从此云顶独自经营有关的业务,从中学习,渐渐地掌握了管理的技巧。与敦陈修信的会议还记得在1970年正月某日,我应邀到财政部长敦陈修信的办公室和他举行会议。会议的一个主要课题是云顶赌场执照的有效期。陈部长告诉我,赌场的执照费得在执照颁发前及随后更新前预付。云顶正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资金运作,因此我恳请他允许我们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可观的执照费。为了减轻云顶在资金周转上的负担,陈部长建议把执照的有效期减为3个月,这实质上就是让每年的执照费分4期摊还。我坦白告诉他,3个月的执照有效期实在短得令人难安。他叫我不必担心,只要云顶循规蹈矩,好好地遵守执照条件,政府就会让执照自动更新。他还以银行、百货商场及咖啡店为例,说这些行业的执照都得每年更新一次,可是这些业者之中,不曾有任何人在没有违反执照条件的情况下,在更新执照时遇到麻烦。有了他这样的保证,我就接受了他的建议,以季度的方式发出赌场执照。新兴工业地位云顶开业不久,也就是首相敦拉萨接任初期,我就向财政部申请为期五年的新兴工业地位。虽然我已事先得知云顶的营业性质并不符合申请新兴工业地位的条件,但我还是坚持去争取,因为我相信获得免税的优惠,不但对云顶初步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长远来说,对政府也有好处。在审批的过程中,我们获得安排,与来自4个政府部门,即国库、内陆税收局、总检察署及贸工部的六位高级官员举行对话。赴会之前,我的一位高级执行人员还劝我打消尝试改变条规的念头。我笑着对他说:“别担心,尽管跟着来做我的传译吧。”对话一开始,一位官员就告诉我,云顶的开发活动基本上不属于任何工业,因此云顶也不符合享有新兴工业税务优惠的条件。不单止这样,像世界其他国家的赌场经营者一样,云顶应该缴付比一般企业来得高的税务。在现有条例下,该官员的观点的确是无懈可击的。但我深信,一个国家的法律应有动力与时并进,迎合时代的需求。因此赴会之前,我已经准备好一套强有力的辩词,以比较分析来证明,政府给予云顶新兴工业地位,最终是划得来的。我说,以每年盈利200万零吉计算,云顶1年应缴的所得税是80万零吉(当时的公司所得税率是百分之四十),5年的总赋税额是400万零吉。这个数目在国家整体税收来说是九牛一毛,可是对正需要大量资金来发展基础设施的云顶来说,这笔钱是举足轻重的。若能免税5年,云顶将能够把盈利完全再投资在建设酒店与其他旅游设备上,包括人造湖、缆车系统、高尔夫球场和清水祖师庙。落成之后,过些设备将吸引大量游客,使云顶的收入增加好几倍。免税期过后的缴税额也肯定会比政府在免税期间歉收的税额来得高。更重要的是,政府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把一头会生金蛋的鹅养得更肥壮,更会下蛋。给予云顶新兴工业地位,就好像给予它一笔贷款,政府肯定会连本带利唱丰收。在场的官员都觉得我言之有理,值得支持。在他们的推荐下,云顶终于获颁五年的新兴工业地位,由1971年5月8日开始,免税五年。1967年,政府批准了我们的申请,把云顶的免税期延长多1年。我衷心感激政府在云顶起步阶段给予免税的大力支持,让它能够迅速茁壮成长。事实证明这是个双赢的局面。政府随后所获得的税收比当初豁免的税额远远来得高。
登山通道的完成给我很大的欣慰和成就感。然而我心里明白,前面的路决不会比后面的易走。事实上,打从拟定云顶高原发展蓝图的时候开始,我就深深地意识到为整个地区提供现代化的设施,特别是水和电,是个巨大的挑战。食水供应云顶位于乌鲁加里山1千800公尺的山顶上,若要从别的地方直接把食水引过来,肯定工程浩大,所费不赀,因此我们必须在食水供应上自给自足。我想,云顶的高原地带,溪流遍布,肯定会有适当的水原。凭着地图和我第一次登山勘查所得的资料,我圈定了有潜能的地区,然后动员作实地勘查。我们在乌鲁加里山的一边找到了一处理想的水源。在考虑到排污的需要后,我们决定把山峰的另一边辟为排污区。这么一来,水源供应和排污系统界线分明,就可以避免发生水源受到污染的问题。
我们的第一个水供系统,就是建造一个集水站,从最靠近山峰的溪涧集水储存,经过净化处理后,用水泵抽送到山顶的酒店,然后再输往其他分布点。来自山涧的水都非常清澈干净,只需要简单的净化程序就可以饮用了。生水泵上山顶才净化随着酒店与游客数目的增加,一个水供系统已经不能应付与日俱增的需求。我们的侦察队伍在乌鲁加里山较低的一个山谷找到了另一个重要水原。这次,我们的水供系统采用了与第一个系统倒反的做法,把生水泵上山顶后才净化。这个系统比较昂贵,因为我们必须设立4个集水站、4个水泵站及多台发电机,可是容量就大得多了。在山顶上,我们设有多个每小时可生产6万加仑的滤水设备。经过处理的食水被存在一个容量160万加仑的蓄水池里,然后再分送出去。我们也未雨绸缪,在第二个水泵站设立了容量更大的第二个滤水设备和蓄水池。半山区的水供,开始时是从山顶通过一条直径两寸的水管和一个大水槽直接供应。随着该区蓬勃的发展,原来的系统已不能应付需求。于是我们在那里设立了另外的水供设施直接为当地供水。随后,我们也在斯里拉央建设了1个每小时可以生产4万5千加仑食水的滤水设备以及一个可储存100万加仑的大型蓄水池。为了应付拥有6千300间客房的第一世界酒店与广场的水供需求,我们特别建造了一个储存量达8千万加仑的蓄水池及另一个滤水厂。到目前为止,云顶共有6个滤水厂和14个蓄水池,以满足每天400万加仑食水的需求。为了确保能够源源不绝地为云顶提供高素质的食水供应,我们保留了大片的森林作为集水区,并尽量让他们远离发展区以避免水源受到污染。电流供应开始的时候,我们使用12架大型的发电机,通过一个中央发电系统为整个云顶高原提供电流。但是,随着云顶的迅速发展,这种方法很快就行不通了。70年代后期,我们要求国家电气局为我们提供电流供应,但是被拒绝了,原因是云顶距离山脚的国家电力网有20公里,要翻山越岭地衔接电缆不但困难重重,而且费用庞大。政府既然帮不上忙,我们只好又自掏腰包,把云顶本身的电流供应系统和国家电力网衔接起来。整个工程建设,包括沿途设立电缆铁塔和电流输送分站,耗资2千多万零吉。这个工程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克服在覆盖着浓密森林的山坡上施工的物流困难。由于沿途的工地绝大多数都无路可走,我们不能用罗里和四轮驱动车子载送器材和人员。解决的办法,是出动直升机把器材和组件吊送到工地,而工作人员则需要每天徒步穿过密林去干活。在这种困难的环境下,工程的进度相当缓慢。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到了1984年4月,整个云顶高原都享有由国家电力网直接供应的电流便利。为了确保云顶不会因政府电供故障而停电,我们不惜再耗巨资,保留及提升本身原有的发电设备,充作后备。消防设备消防安全对任何大型酒店建筑群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云顶来说,这更加不必说了,因为它坐落在高山上,远离大城市,一旦发生火患,远水不能救近火,就只能靠本身的能力灌救了。在消防局的训练协助下,我们设立了本身的消防队。一座设有电讯警报系统与全套灌救设备的5层楼高消防大厦也在1982年落成。为了加强安全措施,我们也在山顶挖掘了一个1.6公顷的人造湖,一方面供游客泛舟作乐,同时也充作后备消防水源。1997年2月21日,在首相马哈迪医生的见证下,云顶集团将易名为名胜世界消防局的云顶高原消防与救援局正式移交给政府。同年8月,名胜世界有限公司赠送了总值820万零吉的2辆德国消防车与特殊的高山灭火消防配备给该消防局,使它成为全马来西亚设备最好的消防局之一。环境保护我向来都非常重视大自然的保护。在整个发展云顶高原的计划中,环保总是优先的考量。在发展云顶的初期,曾有许多木材商献议用大量的金钱来换取这地区的伐木权。但都被我断然谢绝了。事实上,除非万不得已,我是不会允许砍伐树木的。在设计上,我多数选择建设高楼,既能节省土地,也可以减少砍伐森林。这些年来,云顶高原的发展只用去了175公顷或我们所拥有的土地的4%,其余96%的土地仍旧是原始森林。在开发了的地方,我们也不惜大量的花费,长期展开植树和推广园艺的工作。到目前为止,云顶已拨出700公顷的土地作为政府森林保留地。我们多年来在环保方面所作的努力已受到国际的肯定。1999年7月,国际稀有鸟类生活俱乐部就因慕名云顶阿娃娜酒店周围的自然环境而在那里举行了世界大会,吸引了超过百名的鸟类爱护者,包括该俱乐部的名誉主席,约旦的诺尔皇后。我很荣幸地在这次盛会中受邀成为英国国际稀有鸟类生活俱乐部的第一个马来西亚会员。政府在2002年10月15日公布了有关管制开发高原的严厉条例,我欢迎这些条例。我向来都重视环保,认为应该严厉防止环境受污染、土崩、侵蚀及其他原因伤害。初步构思外的发展我当初构思中的云顶,只是一个拥有38间客房及基本旅游设施的高贵度假村。我知道它有很好的发展潜能,可是我做梦也想不到它会发展成现在这个模样。1971年,云顶有限公司成历在吉隆坡股票交易所上市。身为大股东的我,在家人与专业管理员的协助下,继续掌管公司。云顶的业务蓬勃发展并多元化,除了原来的旅游与休闲活动外,还进军种植业、房地产及其他领域。为了使其个别业务能够更妥善地集中管理,我决定进行业务重组。1989年,我们成立了名胜世界有限公司,集中经营云顶旗下所有的旅游活动。这是个重要的行动。同年年尾,名胜世界在吉隆坡股票交易所上市,以每股马币2.30的价钱公开发售1亿9千万股股票,其中30%保留供土著认购。接手负责云顶的旅游业务后,名胜世界马上着手推行耗资20亿零吉的五年(1990至1995年)发展计划,大力提升云顶高原的旅游设施。增添的顶目包括兴建拥有821间客房的名胜酒店、313间客房的阿娃娜酒店及888间客房的高原酒店;室内游乐场、3座雇员宿舍、两座停车场、污水处理厂及环保的垃圾焚化炉。虽然在1997年发生经济不景气,我们仍然决定依照原定计划进行兴建耗资数10亿零吉的云顶第一世界酒店与广场。许多唱反调的人与抱怀疑态度的投资者曾质问,为何在经济萧条时还需要搞发展。我的回应是,在这时期,工资比较便宜,熟练技工也比较容易找,而且在这艰难的时刻大兴土木有助于制造就业机会及刺激建筑业。交通便利本地的一位媒体评论员在2000年9月的一篇有关房地产的文章里说:“即使有全世界最好的旅游胜地,如果交通不方便,或没有完善的水电设施,就很难吸引到(像云顶)这样的游客数目。”所以在发展云顶高原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向来是我的首要考量。在交通方面,我一直都不遗余力地想办法使游客能够更安全、更方便地到云顶高原游玩。早期时候,只有单车道的登山公路交通拥挤,上云顶的车程需要超过1个小时。我觉得有必要增辟多一条登山的道路。90年代初期,名胜世界与政府合作,从冬加里建造一条17公里长的公路通往云顶。这条公路使来自北马的游客可以缩短大约70公里车程。这条通道于1993年8月1日开始通车。为了让上下云顶的游客更安全舒适,我们投下了将近1亿2千万零吉,把山脚到梧桐再也的十公里路段提升为四车道的摩登公路。我们也不惜再耗资1亿2千8百万零吉,建造了青云道缆车系统,为游客提供了多一个登山的交通选择。青云道起自半山的梧桐再也,长3.4公里,每小时可以运载2千名游客上下云顶,单程只需12分钟。这个东南亚最长和世界最快的缆车系统于1998年12月9日由首相马哈迪医生主持通车仪式后开始投入服务,它现在已成为一家大小喜爱乖坐兜风的热门玩意儿。我很高兴看到这发展项目广受欢迎,为游人带来许多欢乐。现在,从吉隆坡到梧桐再也只需45分钟的车程。在那里转乖缆车登山,多12分钟就到了。这意味着,从吉隆坡到云顶,全程只需大约1个小时罢了。梧桐再也方便的交通,带动了云顶一带的房地产业的发展。云顶半山地区海拔3千英尺,气候清新宜人,更是居住和休闲的理想地方,因此吸引了不少私人发展的活动。1993年,我的私人公司,云顶发展有限公司,开始把云顶高原七英里处一块面积81公顷的地皮发展成为一个市镇。这个市镇是在首相马哈迪医生献议在半山缆车站处发展屋业的情况下开始发展的。首相对市镇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梧桐再也这个名称也是经他认同的。“再也”在马来语的意思是“成功”,是本地许多市镇普遍采用的一个名称。以我的名字梧桐取名是对我这个云顶垦荒人的一种纪念。梧桐再也镇于1999年3月25日由彭亨州苏丹Sultan HajiAhmad Shah Al-Musta 'in Billah Ibni Al-Marhum Sultan Abu BakarRi' Ayatuddin Al-Mu' Adzam Shah殿下主持开幕。镇内设备齐全,除了公寓、酒店、商店和餐馆外,还有警察局、俱乐部、训练学院及一个具有多种运动及康乐设施的体育中心。第一期的市镇发展已成功落实。我们建造了3层楼的店屋及3、4和18层楼的公寓。百分之七十五的单位已在“建造后出售”的概念下售出;其余的单位则在“附带购买选择权的租赁合约”下出售。
自1971年启业以来,云顶已脱胎换骨,突破了旅游及休闲业的局限。集团的业务多元化发展始于70年代后期,从种植业着手,然后延伸到房地产、造纸、发电、石油开采及邮轮业。在这过程中,集团在有关领域中创立了好些响亮的公司品牌,如亚地种植发展有限公司、云顶杉源和丽星邮轮。
种植业:亚地的历史
50年代末期,我在昔加末买下了2千英亩的土地,开始种植橡胶和油棕。后来为了开发云顶集资而不得不忍痛变卖了这些园丘。然而种植业始终对我有着很大的吸引力。1973年爆发的中东战争,给了我另一个进军种植业的机会。当时石油价格飞涨,股市暴跌,接踵而来的经济危机迫使许多英国人控制的公司把它们在马来西亚的大型园丘廉价脱售。实力日渐雄厚的云顶集团趁此良机,在1974至1979年间,在市场上以低价累积了可观的种植公司的股票。1977年,我们成立了亚地种植发展有限公司(Asiatic Development Berhad),主导云顶的种植业投资。两年后,云顶献议收购在伦敦挂牌的金希望种植有限公司(Golden Hope Plantations PLC)。这项收购行动在当时引起了相当的轰动,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个大胆的出击。金希望的母公司惊震之余,马上着手改组金希望,同时发起争取其他股东支持的运动,使我们功败垂成。收购行动失败后,我们把手中的金希望股份全部转让给国家投资公司Pernas(现名PNS)。虽然受到挫折,我们还是不断地寻求其他收购大型园丘的机会。1980年4月,我们成功地向香港嘉道理家族收购了橡胶信托集团,该集团在马来西亚拥有3万3千英亩的园丘。隔年年杪,亚地又在柔佛购得2万5千英亩的园丘。收购的过程中有段深具意义的小插曲,令我难以忘怀。圆满的解决方案1981年6月,一位地产经纪来见我,献议我买下在柔佛的一个大园丘。我对这献议很有兴趣,于是就和幼儿致华及律师飞往新加坡与对方的律师吃晚餐商谈买卖事宜。晚餐后,对方的律师好意劝我们不要浪费时间与精神在这宗交易上。追问下,该律师终于透露,有关园丘的业主早已过世,把遗产留给了两位遗孀及12个儿孙。问题是,虽然死者有留下遗嘱,但受益人却对遗产的分配各持己见。最后,事情交由法庭处理,可是官司拖延了15年仍未获得解决。既然有关园丘牵涉到复杂的家庭纠纷,该律师认为这宗买卖不大可能谈得拢。当个人挑战非达成不可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可是我并没有接受该律师的劝告而放弃。我把这项交易当成是个个人的挑战,非要把它达成不可。第2天一早,我便去找一位拿督高吃肉骨茶,同时向他拿有关受益人的联络电话。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马不停蹄地登门拜访了每一位受益人,献议通过收购他们的园丘来协助解决他们长久以来的家庭争端。我建议先付出一笔现款,让他们按照应得的份额分配,不过他们得联合起来以卖方的身分和我洽谈交易。我甚至大方地提醒他们要团结一致,向我索取最好的价钱。令我惊喜的是,他们真的团结起来和我讨价还价。在洽商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之间的歧见已逐渐缩小。经过两周的奔波及多轮的洽商,我终于成功地和他们达成协议。在买卖合约签署仪式上,除了一位身在外国的受益人外,所有其他的都出席了,场面显得非常温馨。签署仪式过后,他们满脸笑容地以香槟庆祝交易的成功以及长久以来的家庭纠纷获得圆满解决。然而最开心的是我。我不但以合理的价格购得一个好园丘,而且还在收购的过程中当了鲁仲连,替一个家族解决了长期困扰他们的纠纷。亚地在吉隆坡股票交易所上市1982年8月,亚地种植在吉隆坡股票交易所上市,跻身我国10大种植业公司之列。3年后,亚地种植通过购买沙巴发展公司的油棕园,把业务扩展到东马。该公司在沙巴拥有一万英亩的油棕园。在洽购的过程中,对方的经理索价5千5百万零吉,但我的经理则表示最高只能出到5千3百零吉。在双方坚持不下的情况下,对方的经理表示将会在隔天飞回沙巴。我获知情形后,于第2天一早去见该经理,直截了当地说我说愿意出价5千7百万零吉,但有两个附带条件:第一,买价分两年摊还;第二,该园丘现年的盈利归我所有。对方喜出望外,答应了我的条件,并立刻拟定了买卖合约。事实证明,我多出的200万零吉是值得的。两年的摊还期就为我们节省了大约200万零吉的利息,年终结账时该园丘还带来额外的1千零50万零吉的收益,使我们实际的收购价少了大约1千万零吉。时至今日,亚地种植累积的地库已超过十万英亩,其中的六万八千英亩在东马。但可能令你惊讶的是,自从卖掉昔加末的二千英亩园丘为发展云顶集资后,我就一直没有在私人的名义下拥有任何园丘了。亚地进军房地产发展随着人口的增长,国内房屋的需求也越来越殷切。对拥有可观地库的云顶集团来说,进军房地产业是顺理成章的多元化发展。1993年杪,亚地种植成立了房地产发展膀臂,亚地置地发展有限公司,在马六甲推行第一项房屋发展计划,发展占地135英亩的郑柏达纳花园。两年后,它又在吉打美农展开占地七百英亩柏迈布拉房屋发展计划。1996年,亚地置地在柔佛古来展开它历来规模最庞大的发展计划,发展占地八千英亩的英达布拉综合城镇。这项耗资300亿元零吉的发展计划,预期在30年内分阶段完成。城镇里将有35万的人口和各种现代化的设施。配合这项计划,亚地置地收购了实迪亚马士私人有限公司,后者在英达布拉城镇比邻拥有一段1千118英亩的永久地契土地。云顶杉源集团:造纸与包装、电力、石油与天然气业务1988年,我们成立了云顶杉源集团,主导云顶进军造纸、发电及石油与天然气领域的活动。1998年,我们进一步深化在造纸业的投资,把业务扩展到下游的波纹纸箱制造及包装方面。集团是马来西亚最大的综合纸料与波纹纸箱制造商,在距离吉隆坡国际机场仅5分钟车程的雪兰莪瓜拉冷岳云顶杉源工业纸料综合厂设有两间大型的纸料制造厂及一间波纹纸箱厂;在槟城的Prai也设有一间新的波纹纸箱厂。纸厂以最新、最先进的再生科技,每年生产25万吨具国际水准的工业褐纸。集团进军发电业始于收购云顶杉源电力私人有限公司百分之三十九的股权。杉源电力是马来西亚原有的五家独立发电厂商之一,在集团的瓜拉冷岳综合厂所拥有一间720兆瓦的天然气发电厂,一路来是国家能源公司评分榜上名列前茅的电力供应商之一。集团已在2003年3月把它在杉源电力的股权提高到百分之六十。集团也通过云顶石油与天然气有限公司进行有关石油与天然气勘探的活动。资讯科技许多人对云顶能够迅速发展成为顶尖的消闲娱乐城都惊叹不已。然而在人们看得到的建设后面,以同样速度进展的蜕变却鲜为人道。我说的是我们如何以资讯科技作为管理我们日益复杂业务的工具。虽然我是个电脑门外汉,可是我对电脑作为高效率管理的现代工具的重要性却一点儿也不含糊。我们踏入资讯科技时代的第一步,可以追溯到七十年代后期为吉隆坡总部购置的一台NCR会计机。我们这一台“电脑”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台高级的商业计算机,不到几年就过时了,被接踵而来的速度更快、功能更强的机器取代了。为云顶酒店业务电脑化1980年,我们在资讯科技方面作了第一次的重大投资,以100万零吉买下了一台IBM34系列的中档电脑系统,为云顶的酒店业务进行电脑化。在当时,花这么多钱买一台电脑可算是大手笔。可是我们认为,在一个讲求高效率信息处理与管理的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这项投资是必须的。在90年代,个人电脑和网际网络在马来西亚及本区域的渗透率急剧上涨。政府设立了多媒体超级走廊并呼吁私人机构努力提升以应付资讯时代的挑战。次儿国泰确认云顶有必要将其资讯科技水平提升到新的层面。1999年3月,我们成立了云顶资讯(eGenting)进行战略性投资,不单只要把云顶变成休闲与娱乐业务界的资讯科技领导,还放眼未来,把资讯科技打造成集团业务多元化计划中的一环。迄今,我们已在这方面投下了好几百万零吉,让我们对顾客有更好有的认识,更有效地向他们促销服务,让他们宾至如归,时常回头光顾。我们会继续进行资讯科技投资,使云顶的服务与管理更上层楼。其中的一项投资计划,就是耗资1千万零吉的云顶待客服务与产业管理系统,为客房数目即将增加到1万间的云顶酒店提供完善的管理。云顶对旅游业的贡献足以让我引以为荣的是,把云顶发展起来的同时,我也对马来西亚的经济,尤其是它的旅游业,做出贡献。在马来西亚不遗余力地把旅游业发展为服务业关键的一环的时候,云顶崛起成为一个数一数二的国际度假胜地可说正合时宜。我在云顶完成的许多发展项目,如青云道缆车系统、清水祖师庙及最新的第一世界广场,现在都成了重要的旅游景点。我充满信心,旅游业将会在马来西亚的经济中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为国家的服务业赚取正数的收入与外汇。云顶主要的业务是消闲与娱乐,与国家的旅游业唇齿相依,在过去与未来都会是这领域的一股强劲推动力。数据显示,虽然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在过去6年,到访马来西亚的游客人数增加了一倍,而游客消费也增长了4倍,从100亿零吉增加到超过400亿零吉。在同一个时期,到访云顶高原的游客人数(差不多一半的酒店登记住客是外国人),比到访马来西亚的游客人数始终都来得高,这证明了云顶对本地及外国人都深具吸引力。我相信云顶广受欢迎的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它气候宜人,交通方便。它处于海拔1千800米的高度,终年享有春天般清凉的气候,平均温度介于摄氏15至22度之间。从吉隆坡到山顶的绝大多数路段都是4车道的公路,只需1个小时的车程就可到达。为了保持它的“马来西亚最佳山路”美誉,我们每年在维修方面花费600万零吉。在过去超过30年里,云顶的山路从来没有关闭超过2个小时。云顶高原的主题游乐场设施琳琅满目,前所未有的新鲜玩意儿层出不穷,让游客觉得再也不需要长途跋涉就可以享受最先进的娱乐设备了。2002年7月26日,在云顶第一世界酒店与广场开幕典礼上,首相马哈迪医生说:“云顶的成长反映马来西亚的成长。”像马来西亚一样,云顶自60年代以来已从初生儿的阶段走过了漫长的一段路。在我国向成为发达国家的目标作最后冲刺的这个关键时刻,我深信云顶将能够通过在旅游基础设施上大量投资而继续在服务领域中对国家作出积极的贡献。
在发展云顶的漫长岁月中,我曾多次身历险境,几乎丢了性命。有几回是因为发生意外,其他时候是因为我的健康出了状况。我很庆幸一路来都拥有健壮的体魄,相信那是因为我经常到工地劳动的结果。可是在过去20多年里,我有4次得与病魔展开生死搏斗。很幸运的,每一次都能逢凶化吉,逃过劫数。
健康危机1981年初,我63岁时,彭亨苏丹出任最高元首。他登基前两个星期,我受邀参加了一个为祝贺他而设的晚宴。赴宴前,我先到联邦酒店吃了一碗粿条。晚宴在吉隆坡安邦路的汶莱苏丹行宫举行。大约是10点钟的时候,我想是因为吃的粿条太油腻的缘故,忽然感到肚子一阵剧痛,满身冷汗,支持不住,就请辞早退。一回到家,就把邱医生请来帮我打针止痛,开了一些药。可是到了凌晨4、5点还是疼痛不已。医生为我再次打针才稍微好一点。第2天,我赶紧到新加坡的一家政府医院详细的检验。诊断结果是胆结石,而胆石是生在胆与肝相连的地方,切除的手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当时,我正为投资的事宜而时常到澳洲去。在一次澳洲之行中,我在那里作了另一次的检验,结果和新加坡医生的相同。过后,我又到香港的圣玛利医院去征询一位专科医生的意见。他是出了名的坏脾气,见他之前我甚至被忠告要小心。事有凑巧,他原来就是与我同时受封丹斯里勋衔的老朋友李医生。在得出同样的诊断结果后,他献议为我动手术。我拒绝了他,还开玩笑地说我才不要把自己宝贵的生命交到他粗糙的手里。其实那时候,我已作了安排到美国罗切斯特的马耀医院(Mayo Clinic, Rochester)再作检查。马耀医院的诊断结果与先前的不同:我的胆石并没有与肝连在一起,切除手术直截了当,可以在任何医院进行。我和太太商量后认为,既然只是普通的胆石问题,手术可延后或在马来西亚做,于是就先回国了。事后我又觉得应该尽快动手术,免除后患,于是在我的太太和孩子的陪同下,再将于5月31日飞往马耀医院。只有7个月寿命手术前,我忽然想起早年曾给我麻烦的盲肠,便要求医生一起把它切除。医生再检查我的X光照片时竟意外发现我的右肾中生了一粒肿瘤。进一步的检验证实肿瘤是恶性的,癌细胞就会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分,那我就最多只有7个月的命。经过紧急的讨论后,马耀的医生决定马上动手术切除我的右肾和胆囊,但暂时不动我的盲肠。我的太太和孩子担忧不已,然而我却出奇的冷静,被推进手术室时也没有丝毫的恐惧感,因为我对那里的外科医生信心十足。手术在6月3日早上9点开始,进行了4个半小时。当我从麻醉中苏醒过来时,第一眼就看到我太太在床边。我开口嗫嚅的第一句话是:我还活着!”手术非常成功,我只留医了11天就出院,在家休养了3个月后就恢复正常工作。心脏问题我第2次健康出状况是16年后的事。那是1997年农历新年的前1个月,我感到胸口非常不适,便找新加坡的一位著名心脏专科医生检查。检查结果发现我3条心瓣管道中的两条操作不良。该医生认为我的病情非常危急,需要马上动手术,否则我的心脏恐怕连回吉隆坡的短程飞行都承受不了。其实,早在1982年,马耀的医生已经告诉了我,在我这样的高龄,心瓣管道会逐步硬化,心瓣膜的状况也会恶化,但他们说我无需太过紧张,不过应该注意作定期检查,最好是每半年一次。幸好我有自己心脏健康状况的知识,才没有给该医生的话吓倒。无论如何,他的警告也让我受益,那就是促使我提早前往马耀医院作我的例常检查。从新加坡回来后,我上道华佳(Tawakal)医院征询了一位心脏专家的意见。他认为我的心瓣膜虽然操作欠佳,但还不需要立刻动手术。然而在接下来的2个星期内昏眩了两次后,我知道再不能够拖延下去。于是管不了再过一个星期就是农历新年,立即飞往美国。在马耀医院的一系列测试证实我3条心瓣管道中的两条已失去了大部分功能,而且一条通往心脏的血管也阻塞了。他们认为不需要马上动手术,但最好在6个月内把心瓣膜更换。至于那条阻塞了的血管,他们认为不需要动手术。我心想,既然已经来了,就干脆趁健康状况尚好把问题解决了。手术在新年前5天进行,更换的人造心瓣膜是以牛皮纤维做的,可耐用20年。动手术的前一晚,我惊喜地接到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的电话。他说会为我隔天的手术成功祈祷。马哈迪对我的一片关怀,使我非常感动。手术只花了1个小时,大年初一我就出院了。但由于身体状况尚不宜作长途飞行,便在附近的一间酒店休养。为了让我的房间增添一点节日的气氛,我的手术医生送了一串气球给我。一个晚上,我在房里踱步时停下来抬头看在天花板下飘动的气球,突然间一阵昏眩,整个人就要倒向金属桌子。我大声喊救命。门外的助手马上冲进来,在我倒下之前一把扶住我。若我倒下时头撞到金属桌子,性命可能就不保了。手术后的第11天我就回国,又一个11天后,我已能够上云顶陪同马哈迪医生出席了青云道缆车系统启用仪式。过后,我们一起乘坐缆车上云顶山顶。及时治疗1999年7月,我81岁的时候,我的健康忽然又出了状况。我时常感到疲倦,不时发烧,体内红血球数量持续下降,屡医罔效,医生也无法找出问题的根源。我见情势不妙,就马上在家人的陪伴下,到马耀医院求医。抵步时,那里的医生都被我的状况吓了一跳。检验后发现我的心脏内膜受到细菌感染。当时,我的红血球数量已降到危险的水平,人也陷入半昏迷状态。他们为我紧急输血抢救。后来我被告知,如果我迟到几天求医,很可能就无法获救了。在马耀医院留医了整个月他们才让我回家。过后还休养了好一段时间才完全康复。这场病让我瘦掉了十多磅,身心都受尽折磨。腹痛之迷2001年11月尾,我发现自己开始有便秘的问题。某个星期六晚上,我腹部忽然绞痛难当,旋即被送入梳邦再也医药中心急诊部治疗。入院时,除了严重的腹痛外,我已陷入神志不清的状态。检查结果,发现我血里的钠含量非常的低,这致使我神志不清。然而那里的医生始终无法找出我腹痛的原因。一位专科医生怀疑我肠出血。院方建议我家人把我送往新加坡或美国作进一步的检查与治疗。为了让我尽快得到护里,我家人在星期天晚上就安排了救护车把我漏夜送去新加坡鹰阁医院。紧急的结肠内窥镜检查显示我并没有内出血。医生接着给我治疗血钠含量过低的症状。在这时候,我又得了肺炎并发症,在加护病房里昏迷了足足5天。蒙上天保佑,我终于战胜病魔,逃过了一劫,在新加坡留医了两个星期后,完全康复回家。过后,我再没有受到这种病情的困扰。时至今日,我还不知道当日送我去鬼门关兜一圈回来的是什么东西。
我很幸运,在花了几乎半辈子把云顶高原这片荒山野岭开发成一个闻名国际的旅游胜地的过程中,一路来都得到我们马来西亚政府的协助与鼓励。我尤其要感谢现任与过去的首相们所给予我的鼎力支持。
东姑
我首先要感谢我国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给我一个开发云顶的机会。这是一个困难重重的工作。他对我的信心增强了我勇气与决心去排除万难,完成使命。还记得他说,他想不到我会把山势险峻的乌鲁加里山发展得那么快。他认为最不可思议的是我凭着苦干,终于成功地把这座高山征服了。我永远忘不了东姑慈祥可亲的笑容及他给予我的大力支持。有人说我是云顶开发之父,可是如果没有马来西亚国父给我机会与支持,开发云顶的梦想永远也不会成真。开发云顶高原是东姑的、也是我的心愿,我成功地把这艰巨的任务完成也算是间接地实现了东姑的愿望。敦拉萨马来西亚的第二任首相敦拉萨亦给了我很大的支持与鼓励。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他在1975年第一次到访云顶的情景。那是一个风和日丽、天气清爽的早上,我很荣幸有机会带他四处参观。他当时戴着一顶帽子,手持拐杖,在我的陪同下快步走到蓄水槽的地点,即目前云顶酒店咖啡厅下面。在该处,敦拉萨居高临下,吉隆坡、文冬及冬加里的风景尽收眼底。他迎着阵阵清爽的微风,环顾四周,情不自禁地说:“美极了,就像瑞士一样!”他这句话使我感到非常高兴。高兴之余,我也情不自禁地告诉他,他的话,对我是一种最好的鼓励。使我把过去7年来的辛劳与焦虑全都忘掉了。对旅游业贡献大敦拉萨赞扬我一手把一片荒山发展成一个旅游胜地,对国家旅游业作出重大的贡献。我感谢他,说他的赞扬将使我当晚高兴得难以入眠。敦拉萨云顶之行后不久,我就听到好消息,内阁已经同意他的建议,让国内所有高原旅游胜地的经营者享有6年的新兴工业地位,比原来的5年多了一年。这项优惠,使云顶在税务上节省了800万零吉,让它能够把这笔资金再投资到云顶的发展上。敦胡先翁我们的第三任首相敦胡先翁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他对云顶的支持。1978年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敦胡先翁一行人到云顶阿娃娜高尔夫球场打球。打到第7洞时,他说球场的山坡太陡了很难打,就歇了。过后,我们在附近缆车站谈起此事时,我说我已经聘请了一位著名的美国专家把球场重新设计,并将把它提升到18洞的现代化高尔夫球场。谈话间,敦胡先翁告诉我政府很赏识我在发展云顶高原上对国家旅游业所作出的贡献,因此他准备向政府建议封赐丹斯里勋衔给我。我感激他的一番好意,但说我不够条件受封丹斯里这个崇高的荣誉。我建议,政府若要封我丹斯里的勋衔,倒不如像敦拉萨过去那样,让云顶享有多一年的新兴工业地位,让我们有更多资金来提升道路的水平和推行其他的发展计划。首相微笑着对我说,封赐丹斯里勋衔是政府对我个人对国家贡献的肯定,这是一种荣誉,不是金钱所能买到的。1979年6月6日我国最高元首诞辰那一天,我受封赐为丹斯里。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非常关注云顶高原的发展并给了我许多宝贵的忠告。在不少公开场合中,马哈迪都热诚地表达了他对云顶的支持和赞扬我对国家的旅游业及经济所作的贡献。1990年8月11日,马哈迪在出席云顶集团25周年纪念所设的晚宴上,说了以下关于我的一番话:“云顶的故事其实就是丹斯里林梧桐的故事。马来西亚不乏成功人的成功史,但像他这样的成功史是前所未有的。”“从丹斯里的成就,您可以看到,虽然一个人不在本地出世,他仍然可以在马来西亚把他建造商业王国的美梦落实。”“他只受过几年的正规教育,不会讲英语,只能口操福建话及简单的国语,但却能在商场取得骄人的成就,真的不容易。”首相这些话实在令我受之有愧。马哈迪医生的英明领导,为马来西亚带来政治与社会稳定、蓬勃的经济发展与繁荣,也为国家在国际上打响了知名度。在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云顶将能够继续成长茁壮。我谨此向首相致以衷心的谢意。朋友的支持在开发云顶的过程中,我有幸得到一些好友的大力支持。其中我要特别提到的一位,就是与我有莫逆之交的已故丹斯里哈芝诺。我是早年在柔佛株巴辖与人合股开采铁矿时认识丹斯里哈芝诺的。那时他是柔佛州议会的一名行政议员。过后我们成为好朋友及开发云顶高原的长期搭档。60年代是大马时局动荡的时期。在这时期发生的事情包括马来西亚的成立、印尼的对抗及新加坡脱离大马。就在这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下,我和丹斯里哈芝诺开始进行开发云顶高原的艰巨工作。当许多朋友都给我泼冷水的时候,丹斯里哈芝诺始终坚定地与我站在一起,并肩作战。没有他全程的鼎力支持,相信云顶高原的发展就很难成功了。我们合作无间的搭档关系,一直维持到他于1987年辞去公司执行董事的职位为止。董事与职员在云顶开发初期,我有缘在1970年得到陈群川先生加入公司服务。我们的相识始于1968年。当时内陆税收局和我的家族公司在估税上发生异议。我公司的秘书就把陈先生请来协助解决问题。陈群川任总经理在益梳(Esso)公司服务的陈先生一连4天在下班后就来详细审查账目与税务的计算。结果他发现,我不但不需要缴付政府追算的40万零吉所得税,而且还因为没有扣除孩子教育及开发新园丘的费用而多付了46万零吉的税务。多付的税额中,有16万零吉可以索回,其余的因为已超过追讨时限而不得不放弃了。陈先生替我进行追讨,在6个月内就获得了退款。我发觉陈先生是个人才,就邀请他加入云顶。他于1970年加盟成为云顶的总经理,负责行政与管理的工作。当时云顶的开业准备工作正进行得如火如荼。陈先生的加盟使我工作的负担减轻了不少。但可惜他只服务了大约7年,就因接受了马华总会长拿督李三春的邀请出掌马化合作社以及决定参政而提出辞呈。过后,陈先生当选文冬国会议员和马华总会长。
还心愿建清水祖师庙 云顶增添旅游景点收益增值效应
我很欣慰看到云顶在基础设施上的再投资为云顶一带的地区提供了基本设施、如水、电供应、排污系统、警察与消防局等等,让其他的经济活动能够蓬勃发展起来。除了梧桐再也之外,这种再投资的收益增值效应,也展现在云顶的现代化双向公路两旁不断出现的产业发展。有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其他的生意亦如雨后春笋般地在沿途冒了起来。一些半山的私人房屋也在供不应求的旺季为游客提供住宿。往日的荒山野岭,现在已变成一个充满经商与就业机会的地方。清水祖师庙讲发展云顶高原的故事,免不了要谈谈有关清水祖师庙及云顶名称的由来。这两个课题曾经引起不少臆测。我想借此机会作个交代以满足许多人的好奇心。其实,在乌鲁加里半山腰建造清水祖师庙,一方面是依照发展蓝图为云顶高原增添一个旅游景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了结心愿,实现我早年在开发云顶时所许下的一个诺言。1966年,当云顶山路建到清水祖师庙地方时的某一个晚上,我和几位下属在一个山洞里过夜。由于日间工作劳累,那晚很快就睡着了。酣睡中我梦见了清水祖师,他很慈祥地对我说,这座大山你尽管放心去发展,以后会前途无量。醒后,我对开发云顶更加信心十足,当下暗许诺言,如果发展云顶的计划能够成功,我一定要在那个地点建庙供奉清水祖师神像,让善信膜拜,以表达我对祖师显灵指引的谢意。诚如清水祖师的预言,云顶发展顺利,很快地就成为一个热门的旅游胜地。为了实现我许下的诺言,我拨出一块28英亩的土地,并捐出一笔钱,兴建清水祖师庙。1975年,我发起成立建庙理事会以推动建庙计划。由于我在安溪家乡时经常出入清水祖师庙,对庙的一切比较熟悉,所以清水祖师庙就由我费尽心思亲自设计,施工时也由我亲自监督,最后还专程从安溪带回一尊清水祖师的神像,安装在庙的大殿。第一阶段建庙工程始于1976年,历时3年完成,耗资160万零吉。1979年9月20日,已故大慈善家丹斯里李延年受邀莅临主持清水祖师进殿仪式剪彩。庙的第二阶段扩建工程包括增建一座九层高的万佛塔、一座雄伟的佛像及壁雕等,于1988年年中动工,并于1993年竣工。历时18载,耗资超过1千万零吉的清水祖师庙建设终于大功告成。1994年3月29日,我们恭请交通部长拿督斯里林良实医生莅临为清水祖师庙主持开幕仪式,出席观礼的还有众多社会贤达、工商俊彦,盛况空前。完成后的清水祖师庙依山而建,气势雄伟,是云顶高原的一个热门旅游景点。伸手就可触摸飘渺云儿 取名云顶弃用银顶打从我决定开发云顶的时候开始,我就一直在寻思为这个地方取个适当的名称。在我心目中,这个名称除了悦耳动听外,还要童叟都能朗朗上口,这样才容易被人记住。云顶森芭(Genting Sempah)这个原名本身其实就蛮顺耳的,我也很喜欢它。可是用来作为一家公司的旅游胜地的名称则稍嫌罗嗦了一点。于是我就把第二个字略掉,单取Genting为名。英文名称的敲定与采用都没有问题,可是这个名称的中文翻译应该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可经过好一阵子的推敲才有了最后的定案。开始的时候我在想,开发高原旅游胜地的念头是在金马仑高原萌生的,这两者的名称该有点关联。于是我灵机一动,把名称翻译成银顶,好让金马仑和银顶两个名称金银相配,取得富贵吉祥的好兆头。顶字的选择也非常贴切,因为我们的旅游胜地就设在山顶上。这个名称显然是天衣无缝,无懈可击。我们终于找到完美的中文名称了。可是刚刚启用不久,银顶这个名称就遭人非议。有人说它并不能真正地反映山顶的意思。也有人说让穿金戴银可太俗气了。这课题在我的同僚和朋友间引起了不少争议,意见也不少,不过始终没人能够提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替代名称。最后,还是我鲜少参与意见的太太一言惊醒梦中人。她说:“Genting既然高高的处于山顶上,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四周飘游的云儿,为什么不干脆把它叫做云顶呢?”这个既押韵,又极富诗情画意的名称马上得到广泛的赞同。我当然同意她的看法,因为我是最先站在云顶山峰上享受那种云海仙境的美妙感觉的几个人之一。云顶这个名称就这样一直沿用迄今。我希望人们会永远记得它。成世界最大综合酒店娱乐城 30年光景云顶膨胀500倍云顶与旅游业1971年,我恳请政府给予云顶五年免税的优惠,让它能够把盈利再投资在基础设施上。我说,放长线钓大鱼,政府将会在往后的日子里获得更多的税收。一番斟酌后,政府决定放长眼光,批准了我的请求。最终,云顶不仅享有五年的免税优惠,还获得多一年的优惠延长。在当时,一些人认为我尝试改变税务条例来方便自己的做法,简直是鲁莽和异想天开。可是现在想起来,我很庆幸自己当时有勇气果敢地走了这一步。我更要感激政府豁达大度,以高瞻远瞩的态度接受了我的陈情。政府所牺牲的税收让云顶在起步阶段,能够通过再投资加快基础建设的步伐。只30年的光景,云顶这只瘦小、会生金蛋的鹅果然飚长了500倍,每年可征税的盈利超过10亿零吉。从开始营业至今,云顶缴纳的总税额不少过80亿零吉,替国家赚取的外汇也高达70亿零吉。今日的云顶,是一家营运资产超过100亿零吉的马来西亚大企业集团,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总额高达50亿零吉的投资,云顶高原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综合酒店娱乐城。第一世界酒店与广场2002年7月26日,首相马哈迪医生为云顶最新、及迄今最大单一投资的发展项目,云顶第一世界酒店与广场,主持开幕典礼。耗资12亿零吉、历时3年完成的第一阶段工程,包括拥有3千228间客房的第一大酒店(Fitst World Hotel)第一幢大楼和第一世界广场(First World Plaza)。当耗资超过10亿元的第二幢大楼在不久的将来落成后,该酒店的客房数目将增加3千间。到时,云顶高原将有大约1万间客房。加上大约4千间员工宿舍,届时整个云顶将会有超过1万4千个房间。综合城的主要设施,包括面积10万6千方尺、可容纳6千人的云顶国际会议中心;马来西亚最大、内部无支柱的宴会厅;超过90家商店及饮食店和一座面积50万方尺、东南亚最大的室内游乐场。游乐场里可说应有尽有,老少咸宜。喜欢刺激的可以乘坐欧洲特快过山车,或试试耗资1千万零吉的云顶空中历险机。这个玩意儿全世界仅有两个,在亚洲则是第一个。它让游客可以不必乘坐飞机就可以尝到跳伞的滋味。自命身手不凡的爬山客可以在马来西亚最高的世界级云顶征服攀墙上一试身手。那些渴望有个冬季假期的游人则可以到冰雪世界里去感受一下下雪的滋味或在平底雪橇上风驰电掣的刺激。
林梧桐满意继承人 林国泰有大将之风80年代,次子国泰负责把我们家族的业务扩展到海外去。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他就把那些业务搞得有声有色。在巴哈马,他设立了一家赌场、一个游艇中心及3间酒店。在澳洲,他设立了阿德雷赌场及柏斯的伯斯兀岛屿胜地,后者设有赌场、酒店、国际表演厅、会议中心、室内游乐场及一个18洞的高尔夫球场。在开业的第一年,这些业务就取得高达1亿零吉的盈利。可是经营了18个月后,他出乎意料地建议把酒店和赌场脱手。我问他为何把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生意,在开始赚钱时就把它放掉。他胸有成竹地告诉我他有更好的计划。他说有家日本公司有意以高价收购我们的资产和业务。他认为这是个套现的好机会,因为所得的现金,就算存入银行,也能赚取一样多的利息收入。然而他作此决定的最重要原因,还是因为他看到当15年的赌场专利结束后,澳洲政府将会发出更多赌场执照,到时我们的业务就会面对激烈的竞争,盈利也将大受影响。
我觉得他的分析很有见地。在给予他毫无保留的支持之余,我也很欣慰地觉察到,国泰在企业的运筹帷幄中,已开始展露深谋远虑、眼光远大的大将之风。于是,我就全权让他与日本买家进行洽谈有关交易的事宜。交易在1年后完成。其他海外投资在国泰的主动与我的支持下,我们通过家族公司,建发,进行了其他有潜质的海外投资。其中一个好例子就是狐林赌场(Foxwoods Casino)的投资。90年代初期,印第安部族之一的佩科特族人推行一个计划,要在他们的保留地兴建一间赌场而尝试获取一笔贷款。大约30家美国及外国银行都认为该计划的风险太高而一一拒绝了他们的贷款要求,原因是他们赤贫如洗,没有财务记录可循,而建议的地点又是康涅狄格州经济低落和偏僻的地方。然而国泰和我都没有因经济考量的顾虑而裹足不前。相反的,我们在狐林的计划中看到巨大的商机。国泰作了实地考察,让我知道他们交易的条件。我们了解佩科特族人的困难与挑战,也和他们一样对该发展计划有着相同的憧憬。所以,虽然他们尚未从州及联邦政府获得赌场执照及其他必须的批准,国泰还是答应为他们提供一笔初期融资的贷款。很快地我们就和佩科特族人打成一片,而双方之间的友好关系让该计划能够迅速顺利落实。狐林胜地世界最大赌场现在,狐林胜地赌场是世界最大的胜地赌场,雇员超过1万1千人,是康涅狄格州最大的雇主,也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推动力。在2002年底,国泰也为另一个名叫辛耐卡的美国印第安族人提供了财务援助,协助他们在尼亚加拉瀑布的地点兴建他们的赌场。公司个人获奖无数 董事员工功不可没我也想借此机会向云顶的董事和全体员工致谢。云顶有今日的成就,他们功不可没。他们这些日子来的默默耕耘与贡献,也在公司和我个人所获得的无数奖状与荣誉中得到肯定,其中包括:1985年马来西亚企业家奖1986年杰出经理奖1994年企业家成就奖1996年马来西亚十大卓越公司首奖1996年最佳雇主奖在管理方面,云顶也获得许多有名机构颁予的奖状,包括从1994至地2002年破纪录地连续九年在远东经济评论杂志(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常年评选200家亚洲公司中荣获马来西亚卓越公司总体第一名。1999年,集团被亚洲金钱杂志(Asia Money)评选为亚洲第二最佳管理公司;两年后,再获选为马来西亚10年中最佳管理公司。亚洲商业(Asian Business)在2000年评选亚洲最受褒扬的公司时把云顶集团点名为马来西亚最佳公司。云顶高原旅游胜地出色的表现也在多项颁奖中得到肯定。2001年,它荣获世界旅游奖状(World Travel Awards)颁予亚太区最佳赌场胜地奖;亚洲世界媒体(World Asia Media)颁予最佳五星级家庭与娱乐胜地奖。Diners' Club International会员因为它的“卓越顾客服务、货品素质、货物多样化及物有所值”而颁予它2000年最受欢迎胜地酒店奖。政府为奖励我多年来在旅游业方面所作的努力,在1997年颁给我一项特别旅游奖。1998年,马来亚红新月会为配合该会50周年纪念,颁发纪念日勋章予我。早在90年时,我亦获该会颁终身会员的最高荣誉奖章。不久前,我也获得国际产业联盟(FIABCI, 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Federation)颁予2002年产业风云人物奖,以表扬我在马来西亚产业界所作的贡献。一点心意华人认为,“取自社会,用之社会”是一种回馈社会的美德。本着这个信念,云顶集团属下的公司多年来在捐助慈善事业方面从来不落后人,而且总是低调进行。1978年,我设立了一个家庭慈善基金,叫做林氏基金,长期捐助教育、医药、残障人士组织及老人院。我本身也经常以私人身份为许多教育与慈善机构慷慨解囊。邮轮业大展拳脚 誓成为亚洲主要业者进军邮轮业出售在澳洲和巴哈马的酒店与赌场后,我们将汇回的资金一部分投资在一家造纸厂和一家发电厂。这两家公司都经营得很成功,过后被云顶收购为旗下的单位。我向国泰建议把资金再投资兴建一间5星级大酒店,但是他说对邮轮业更有兴趣,因为邮轮具流动性,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航行。在早期一次造访巴哈马群岛的行程中,国泰建议我们参观以迈亚米为基地的当地邮轮业。那是我第一次和这个行业的接触。当时我告诉自己,如果有一天我进军这个行业,一定要买最大、最好的邮轮,像那些在世界邮轮首都迈亚米运作的一样。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得有声有色,成为亚洲的主要业者。7年之后,机会来了。1993年8月,一位瑞典的业者因为无法付款而被银行没收了他的两艘新建的邮轮。这两艘瑞典建造的四万吨邮轮每艘可载客1千700人。该银行正与一家英国公司洽谈出售邮轮,索价1亿6千500万美元,但买方只肯出1亿6千万美元,双方为500万元的差距坚持不下。当国泰提议买下邮轮时,我给他全力支持,并建议他出价1亿6千250万美元。我相信该银行会乐意接受我们这无条件的献议。结果不出我所料,这宗生意在不到两天的洽商后就顺利谈妥了。这宗买卖成交后不久,该英国公司突然间献议以2千万美元的溢价向我们买下邮轮。这个诱惑虽然迷人,但我们终不为所动,决定依照原来的计划在邮轮业大展拳脚。
October 23, 2007
过去经常有人叫我把我的生平事迹与创业经历写成一本书,可是我总是不大愿意。这可能是因为我向来不喜欢曝光,出风头。有些人甚至说我是个隐士。然而真正的原因是,在不引人注目的情况下平静生活和做事,我最快活自在。那究竟是什么促使我决定要写这本自传呢?我想,是一些多年来在我耳边重复了又重复的话吧:“你一定要写。有关云顶和你的帮故事并不只是属于你个人而已。这是马来西亚的成功故事的一部分。你有责任要说出来。你人生经验这么丰富,不与人分享可真浪费。”然而动笔写了头几章后,我又三心两意,不知道是否要看到这本书付梓见世。接着,云顶在2000年庆祝35周年纪念。在这意义重大的时刻,我俯顺众意,发表了以图片为主的云顶历史。两年后,云顶就要庆祝它的40周年纪念了。我也八十多岁了。该是把整个故事讲出来的时候了。分享发展云顶经验我要讲的,不是什么伟大的成功史,也不是足以给世人上一课的创业指南。我只觉得有义务在马来西亚的企业史上填补缺少的一章和分享我的经验,因为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我的名字和云顶是分不开的。我的故事也肯定会满足许多人的好奇心:林梧桐是个怎样的人?一个怀着梦想、又愿意做牛做马的平凡人,如何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抓紧机会,闯出一片新天地?在很多人眼中,我是个所谓的传统华裔企业家,或说得粗俗一点,是个唐山阿伯型的商人。我不会讲英语,与人沟通时用祖籍的福建话,或从中国来到此地才学会的马来话、广东话和华语。需要时,我也会找个人给我作传译。虽然在语言上我似乎有不足之处,可是跟他人效时,沟通却从来不是一个问题。在这方面,我想我个人的某些特点或多或少有些帮助。友善谦虚诚恳待人在父母亲的华族传统教养下长大的我,懂得对人要谦虚、有礼和尊重。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不摆架子。我可以跟高官巨贾亲密交往,也可以和小贩工人打成一片。与人约会,我有守时的习惯,而且总是在约定时间前十分钟到达。对我来说,所有约会都是重要的。我不会因为对方是个普通人而找个借口爽约。年轻时,我是个害臊、内向的人。蒙上天恩赐,在第二次南来马来亚的旅途上,我忽然开窍了,明白自己性格上的弱点,进而努力克服它们。我以积极、友善和诚恳的态度主动跟人打交道,马上就有了新朋友。从那时候起,这种与人交往的方法从来就没有令我失望过。我的生活简朴,有规律。平时很早就起身,但睡觉则无定时。有时可能会因翻阅文件或思考一些问题而迟迟未眠。有时睡了还会半夜爬起来做笔记或画图。我有个习惯,一想到什么东西就把它写在一张随身带着的纸上。这张纸也记录了当天的约会和要做的事情,这样一来,就不需要别人提醒了。通常一到办事处,我就会把纸上记录的事项向秘书及有关的人员一一交代清楚。等到这些事情办妥后,又逐一加以删除。同事及职员都知道,我在工作上是个说要就要的急性子。但和我一起工作的人可以证实,我对自己跟对别人的要求一样苛刻。我相信,成功之道,除了有效率之外,还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事情做好。商场如战场,什么事情都要分秒必争,反应敏锐。读者会在我的故事里看到许多这样的例子。八十年代某一天,当我们在吉隆坡和主要的旅行社开会时,他们投诉说我们酒店的收费太高,我当场就把收费率调低了。他们不习惯这种“就地正法”式的极速企业决策,一时间都愣住了。有些人对我做事的作风觉得奇怪:为什么每个工程施工时我都会到场?我认为亲自在场监督、处理问题,有其好处,因为我可以确保所有的事情都妥当无误。所谓心专穿石,当我作了一个决定,而且坚信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就会不顾胜算多寡,勇往直前去落实它。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就是我要发展云顶成为旅游胜地的决定。现在大家都知道,当我下了决心要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会怎么样的“顽固”。商场作风按部就班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如何处理云顶新兴工业免税优惠的申请。云顶发展初期,我知道要让公司能够把盈利投资到基础建设上,就得争取免税的优惠。 所以,当别人告诉我,在现有的税务条例下,发展旅游胜地并不算是可以作为申请免税优惠的合格活动时,我不能接受这是一个不能改变的事实。我相信,如果有个强有力的理由,我可以说服政府修改有关的条例。然而,对我的税务经理来说,尝试改变现有的条例是不可思议和行不通的。甚至在动身去和政府官员开会前,他还劝我不要浪费时间。我只对他微笑说:“别担心。尽管跟着来做我的传译吧。”当然,然后发生的事情,已是历史了。我提出了强有力的论据,最终他们接受了,批准了我的申请。在商场上,我的作风是按部就班,稳扎稳打。我较喜欢寻求开拓有潜能的业务,然后将它发展起来。这样做,除了可以得到把一个业务从幼苗栽培成树的满足感外,还可以避免因收购战而踩到别人的脚指头。由于我不喜欢向银行贷款和涉及高调的企业争夺战,许多人难免认为我过于保守。但我并不认为务实与稳重有什么不好,尤其是这种作风让我能够安然渡过80年代中期的经济衰退及几年前的亚洲金融风暴。事实上,讲到冒险,我绝对不是个典型的唐山阿伯。我在75岁高龄还大胆进军邮轮业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我深信,要取得突破,就要胆大心细。看准了目标,作了大胆的决策后,还是少不了要勤奋努力,抱着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决心和毅力,把事情做成功。投机取巧,使诈抄近路不是我走的路线。我坚信成功是没有捷径的。许多人感到惊讶,一个不会讲英语、又没有上过现代管理课程的唐山阿伯如何能够建立和掌管像云顶这么大的企业机构。在开始阶段,当一切还是比较简单的时候,在很大的程度上,决策是凭个人经验和判断,有时也凭直觉。可是当云顶的业务上了轨道并多元化时,一切都变得复杂了。我知道运筹帷幄再也不能像过去一样,而决策也需要以客观的专业评价为依据。我很庆幸身边有我的孩子和一个能干的班子,替我分担重要的基本工作,让我能够专心作宏观的策划与决策。事情一经决定,我会把具体的细节问题留给管理人员去处理落实。携手走过漫长道路在用人和下放责任及权力方面,我向来的政策是:不信不用,用就要信。我认为一个企业的最宝忠资产就是它的人才资源。在云顶,我们很幸运的有一支能干、勤劳又有献身精神的工作队。其中好些人还是服务了好几十年的好拍档呢。从当初开山辟路至今,云顶与我已携手走过了漫长的一段路。回首过去,我无怨无悔。在我人生的曲折道路上,许多际遇都似乎是命中注定的。我要感谢清水祖师的庇佑,让我在发展云顶的过程中逢凶化吉,稳步前进。我也感谢上天的恩赐,让我子孙满堂,享有一个温馨、快乐的大家庭。看见大家在经常举行的周末家庭聚会中愉快地共享天伦之乐给我无限的欣慰,这是我年轻时因战乱而不能享有的。拼搏一生,如今事业已经上了轨道,是否该是回家含饴弄孙、完全放手让我的接班人去掌管事业的时候呢?这是个人人都想知道答案的问题,但允许我暂时卖个关了,书里自有交代。许多人士在本书的撰书与出版过程中给了我不少的协助,特别是协助我整理资料及撰写中文原稿的周少龙先生,以及负责撰写与修订本书最终英、中版本的张微笑女士,我谨此向他们致以衷心的谢意。我也要感谢本书的协调人:Tan Sri Alwi Jantan、黄思正先生及陈秀聪女士。
第一章早年我于1918年出生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省安溪县。提起安溪这个多山的地方,喜欢喝茶的人士都会马上想到它闻名世界的铁观音名茶。除了茶之外,这里也出产不少铁苗和煤炭。在我孩童年代,安溪是个偏僻小乡,风景如画,处处都是青翠的茶山。乡民大多数以农为生,过着纯朴、安宁和满足的生活。我的祖家在蓬莱,祖先很早就来到安溪,安居乐业,到我父亲的那一辈,已经是第十四代了。我的祖父是林美照,生下我父亲兄弟四人。父亲林石泉是老大,三个弟弟是林模梓、林模杏和林模瑾。像我祖父一样,父亲是个正直的人,一生受人敬爱。也许父亲过世比较早,留下给我的印象并不深刻。跟当时许多典型严父一样,他为人严肃,平时甚少和我们兄弟姐妹们热情倾谈,但他疼爱孩子,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他谆谆的教诲,刻骨铭心,使我一生受益不浅。母亲吴万,虽非来自富家,然而颇识大体,是个传统的贤妻良母。她和蔼可亲,有浓厚的宗教信仰,热爱家庭,十分注重孩子的教养。平时,父亲在外忙着经营售卖菜种、兔子等的生意,而母亲则在家里照顾我们兄弟姐妹七人。虽然缠了脚,还得一手包办家中粗细的活儿,但是从没怨言。两口子配合无间,是中国旧社会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好榜样。由于母亲和我们接触的机会比较多,留在我们心目中的慈母印象就自然更深刻了。我一生敬爱父母亲,虽然自己现在已是个白发苍苍的八旬老人,但对他们依然念念不忘。特别是母亲,她的音容,更是时时活在我的心中。对我认识比较深的人都知道,我的办事处及睡房里都依然挂着我母亲的照片。父母亲的教诲从小父母亲就开始孜孜不倦地给我们灌输华人的传统美德。他们再三强调,不论做任何事情都得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或见异思迁。凡事只要集中精神、全力以赴、敢于面对问题、努力寻求解决方案、持之以恒,就有成功的希望。父母亲的循循善诱对我的影响至深,也让我学到许多做人处世应有的原则。其中之一,就是一旦决定做一件事,就应该竭尽所能去完成它。这已成为我一生做事情的基本原则。父母亲经常提醒我们做人要脚踏实地,说“小富由俭,大富由天”。所以从小我的脑子里就深深地烙上了这样的价值观:做事要走正途,勤奋努力,不投机取巧抄近路,以务实、稳步渐进的方式争取成果。我也记得父母亲的劝诫,说“好心必有好报”。在我一生多次的经历中,这句话果然应验了。现在想起来,父母亲当年的教诲,就是我最好的教育。如果我一生中有什么成就的话,我愿意把一切的荣誉献给他们。没有他们悉心的教诲就没有今日的我。“梧桐”名字的由来根据林氏的族谱,父亲属于“模”字辈,但偏偏他的名字中却没有“模”字。而我是属于“景”字辈的,名字中也同样没有“景”字。父亲的名字为何没有“模”字,我不得而知,可是对于我本身名字的来由,却略有所闻。听长辈说,我的名字是外公取的。据说外公独具慧眼,能断定一个人的性格,依此为对方取个配搭恰当的名字。他给我取名“梧桐”,主要是希望给我带来好运,因为梧桐是一种富贵吉祥的树。在中国南方有这样的说法:“种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我的兄弟姐妹我在家中排行第五,上有哥哥景亚和三个姐姐:林庄、林宝、林昔,下有妹妹林美和弟弟景坤。景亚比我大十二岁,在我出生不久就到马来亚谋生,在吉隆坡茨厂街经营炒面的小贩生意。他前后南来三次,最后一次回乡时我已经十二岁了。后来有人告诉我,哥哥在马来亚的时候,曾经表示计划在我年纪稍长的时候带我过来协助他做生意。然而他的计划始终不能实现,他在1931年26岁时病逝,留下一男一女,男的是林海水,女的是林却。我的童年孙中山先生1911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久的帝王统治,也掀开了数十年动荡不安、军阀权力斗争时代的第一页。我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度过的。然而战乱对乡下的冲击比较小,我和大多数当时的孩童一样,过着平凡的农村生活。我有个愉快的童年。虽然家庭并不富裕,却充满欢乐温馨。6岁时开始在父亲的督促下念古书。课余时间,我经常跟着父亲在街边,或到永春卖菜种、茶叶和其他的物品。我16岁那年,父亲不幸逝世,家庭生计顿时陷入困境,我被迫辍学。身为家中最大的男丁,我别无选择地挑起养活一家七口的重担。熬过丧父的悲痛后,我接手经营父亲创办的小生意。还记得当时我得向亲友借两元充作购买菜种的本钱。一开始做生意便发现,跟在父亲背后是一回事,自己独当一面又是另一回事,困难重重。第一天到永春兜售,竟然连一单生意都做不成。当晚在床上辗转反侧,唉声叹气,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时至今日,仍然忘不了当时那种啮啃内心的羞辱和挫折感。夜阑人静,心情稍为缓和,我想起父亲的许多老顾客。“为什么不去找他们帮帮忙呢?”第二天一早,我回到永春找上一位以前经常光顾父亲生意的老妇人,央求她给我介绍一些顾客。承蒙她热心帮助,当天就把菜种卖完了。算算钱,除了两元的本钱,还赚了二元八角。卖菜种的生活是清苦的,一大早就摸黑出门叫卖,每天得走一段不短的路,有时还老远地走到永春做生意。苦干两年后,我存了百多元,在当时算是相当大的数目了。还清父亲生前欠下的72元,无债一身轻。战乱之中,家乡闹土匪,市道不好,我决定放弃我的生意,改行做木匠,一做又是两年。国内局势的发展,内忧外患,越来越令人担忧。人民除了饱受内战的痛苦,也担心野心勃勃的日本人的侵略。面对生计日益艰难的情况,家乡不少人都萌生南下南洋谋生的念头。堂兄景聪,即三叔林模杏的儿子,于1934年到达马来亚。受到他的行动的激励,我也毅然决定步他的后尘。四叔林模瑾早已到吉隆坡从事建筑承包业务,在当时已经是个成功的A级建筑承包商。有一天,我知道他寄了200元给我母亲,充作弟弟的教育费,便马上和她商量。我说我想到马来亚闯一闯,问她是否可以把一部分的钱借给我作盘川。她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了。
第一章: 战乱返马来亚落地生根 林梧桐人生分水岭一生最大的抉择
回乡后与家人亲友欢聚的7个月又7天,虽然是在战乱中度过,却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温馨、最值得回忆的日子之一。可惜良辰苦短,急转直下的战局迫使我在衡量整个局势后,当机立断,作了我一生中最大的抉择:重返马来亚。这个抉择结果变成我人生的分水岭。我接下来在马来亚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开始我新的人生之旅。回顾那些波涛汹涌的日子,令我感叹人生无常,冥冥中很多东西好像都是天意的安排,只能随遇而安。我离开安溪数天后,日军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限制进出福建省的人流。倘若我当时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肯定赶不上日军实施出入管制前最后一艘离开厦门的船,而永远扎根中国,那我一生的际遇也肯定会完全不同了。性格内向年轻的时候,我是个消极和自卑的人。甚至在19岁初来马来亚时,仍然十分害臊、内向和敏感,常常会无缘无故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懊恼。加上不善辞令,与人打交道时往往吃大亏。第二次非我所愿的南渡,竟然也成了我性格的分水岭,给我一生带来极大的改变。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变得更乐观、积极,并在塑造自己的前途时更主动和有主见。可以说,这个苦难时代给我的最大体验和启示就是:要做自己命运的主人。最后的告别又是别离的时候了。1941年7月底的一个早上,母亲含泪把我送到码头。我紧握她的手,以同样热泪盈眶的双眼望着她痛惜告别。我当时在蓬莱上船,取道安溪南下泉州。船开动了,望着母亲渐渐远去的身影,心里交织着对战乱的愤慨和无奈。今朝一别,不知何日能再相见。如果不是因为战争,我和家人该是快快乐乐在一起的。如今只身远行,了无归期,也不知道未来会有什么遭遇。面对茫茫的前途,眼泪不禁夺眶而出。最遗憾的是,这次在码头与母亲告别,竟是我最后的一次。大约四年后,她便与世长辞。我连见她最后一面的机会也没有。命运可真残酷啊!改造性格去安溪的一个小时航程中,我回顾第一次到马来亚的情况。和四叔、四婶及堂兄景坤同住3年里,他们经常说我太害臊、太没自信,这对我不大好。我为此感到难过,但没有刻意想办法去改变自己。思前想后当儿,我突然有所领悟:要有一番作为,我就得好好地修理修理自己。我不能永远躲在自作的茧里做个悲观的自卑人。我一定要振作起来,好好地奋斗一番。既然已踏上征途,就一定要干出一番让母亲和家人引以为荣的事业。我告诉自己:既然上天赋我思考、说话和行动的能力,只要好好运用这些能力,有什么不能成功的?我决定从那时候起就改掉过去害臊自卑的性格,走向一个更美好的明天。抵达安溪后,有两个人上船。为了向自己证明要改造性格的决心,我鼓起勇气,趋前主动跟他们搭讪。自我介绍后,大家就寒暄起来,不一会儿,我们就谈笑风生了。我很惊讶,一个友善的微笑、一点努力,竟然有这么神奇的破冰力量,轻易地就能把陌生人拉在一起。那两个人原来是安溪县的政府官员,7个小时的行程中我们谈得很投契,船到达泉州时,我们已经像老朋友了。友善寒暄赢得友情在泉州码头,我又遇上另外五位商人,他们都是那两位安溪官员的朋友。我毫不害羞地上前打招呼并自我介绍。一席倾谈后,两位安溪官员还邀我和他们的朋友共进晚餐。我对他们说不好意思,他们说没问题,于是我便顺手推舟接受了他们的邀请。那一餐非常丰富,大家吃得不亦乐乎。我终于体会到与人交往不害臊的好处。如果当时不动脑筋去想,不主动去结交他们,我就不会认识他们,也吃不成那餐丰富的晚餐了。有了这个经验,我再也不觉得和别人打交道是一件很别扭的事。我只要主动以友善的态度和对方寒暄几句,就能赢得友情而最终身受益。这也让我觉悟,再好的主意,如果没有付诸行动,也是毫无用处。从蓬莱到安溪的一个小时,是我生命中的一个关键转捩点。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庆幸有缘在那短短的旅途上,碰上机会反省过去,找出自己的弱点,然后自我挑战,成功地改造了自己的性格,也改变了自己的一生。待人要有礼貌诚恳我也体会到做人的随和,待人要有礼貌、诚恳。那些政府官员和商人愿意和我这个乡下小子吃饭也使我觉得交友勿以贫贱作标准。南来马来亚六十多年以来,这些价值观和原则在我的工作和事业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与方便。1941年8月底重返吉隆坡,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四叔和四婶问好请安,还热情地和他们倾谈。我的举动让他们惊喜不已,都说我的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变,既会说话又懂得跟人打交道。对我的改变,最高兴的莫过于四叔。他也称赞我做事比以前勤快、认真和积极。不久后,他就提升我作管工。
第二章:涉足商场中日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消息传来,日本除了在中国开辟战场外,也准备南侵东南亚。为了监视日本战舰的行踪,马来亚的英殖民地政府决定在槟城海边兴建一座了望台。四叔标得这项工程,委派我负责承建了望台的任务。我马上北上槟城,部署一切。但工程还未开始,就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胎死腹中。未几,谣言满天飞,说日军很快就会攻打马来亚。我匆匆赶回吉隆坡,不久,日军果然打来了。马来亚沦陷后,接下来的是3年又8个月暗无天日的日治时代。1942年正月中旬,日军攻陷吉隆坡。一时风声鹤唳,流传不少日军掠夺、强奸、殴打及屠杀的消息,市民都纷纷出逃避难。四叔、四婶和我躲到吉隆坡郊外安邦新村的一个橡胶园,而堂兄景聪则到安邦新村内一位姓柯老亲人的亚答屋去避风头。过了3个星期,局势缓和下来后,我就去柯家找景聪。刚抵步,就赫然发现有二、三十个日军把整个村子包围起来了。后来才知道,有人去告密,说这个村子里匿藏着许多抗日分子,这些日军就是为了肃清抗日分子而来的。逃出鬼门关当时我不知危险,贸贸然进了屋子,和景聪坐在一张桌子旁喝茶。一会儿,一个日本军官走了进来,坐在我们对面,我立刻给他倒了杯茶。他叽哩咕噜讲了一些我们听不懂的话,但从他的动作语气,我想他的意思是要我先喝。我立刻就一口把我的那杯喝了。这时候,一个手拿了十多本书的日本士兵押着柯先生走了出来。坐着的军官指了指书本,又指了指柯先生,然后对我说了些什么的。我猜他是问我书是否是柯先生的。我不会回答,就用中文写了几个字,表示我不知道。军官猛地用指节在我的头上敲了一下,转问柯先生书是否是他的。在这关键时刻,柯先生点头承认书是他的,结果被毒打一顿,然后被军官命令把书顶在头上,由士兵在枪尖下推上军车载走。显然他是因为拥有那些书而被认定是抗日分子。我那时24岁,长得健壮高大。军官打量了我一下,也认定我是个抗日分子。毒打一顿后,我也被押了出去。当日军准备推我上军车时,我极力向他们解释。他们非但不理会,还开枪打死邻居一只狗,以示警告。在紧要关头,我灵机一动,在纸上用中文写说我是从吉隆坡来的。一个士兵看了我的字条,明白我的意思,问邻居我是不是村子里的人。幸亏村人仗义执言,说我是逃避战火而来的,结果日军把我释放了。我想那个士兵一定是个懂得中文的台湾人。如果当日被推上军车载走,我肯定凶多吉少。日治时期,如此被日军载走而一去不回的大概有三、四千人之众。二渡鬼门关在日军还未登陆马来亚之前,中国的武汉合唱团曾到吉隆坡演出,筹款赈济灾民,作为抗日活动之一。有人为此印刷了不少抗日歌曲支持筹款。马来亚沦陷后,日军秋后算账,杀害了不少拥有这些印刷品的无辜者。像许多爱好和平的人一样,四叔也曾经积极参与支持抗日活动,出钱出力。柯先生家里发生的事情,使我猛然想起四叔全家和我的危险处境,因为我很肯定四叔家里会留有一些与过去抗日活动有关的文件。万一日军来搜索怎么办?想到这里,不禁捏了一把冷汗。我和景聪马不停蹄地赶回家里,立刻采取行动,叫来四叔的儿子成发和女儿景平,一起搜索一番。结果搜出几大包与抗日活动有关的文件,然后一把火把它们烧光了。翌日,果然有整30个日军前来把四叔的家重重包围,搜查了大约3、4个小时不果后才悻悻离去。我松了一口气,庆幸第二次逃出鬼门关。这个经历也给了我一个启示:凡事要见微知著,未雨绸缪,一旦发现有任何状况的征兆,就得当机立断,采取预防行动。优柔寡断,很可能就会大祸临头。过后我们才发现,在匆忙的搜索过程中,我们遗漏了一箱藏在地板下的抗日文件。我们可真的在鬼门关转了一圈回来!活着的喜悦日治时期的惊险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使我的整个人生观有了彻底的改变。我深切感觉到,我的命是很幸运捡回来的,因此我更要好好珍惜它。我勤奋的工作习惯,便是从那个时候养成的。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我积极投入工作,鲜少停下来休息和散心。日军统治初期,我以种菜为业。农耕的生活不但清苦,而且很明显的没有前途。8个月后,我就另谋发展,转行做点小生意。凭着以前在家乡做小买卖的经验,我开始每天骑着脚踏车,载着茶叶、万金油及其他货物,穿梭在吉隆坡一带,沿门逐户叫卖。生意虽不是很赚钱,但总比种菜来得好。买卖废铁与五金在雪隆一带奔走时,我认识了不少来自安溪,从事买卖旧五金生意的同乡,他们都似乎生财有道。我储蓄了一点钱后,也跟着投入他们的行列,兼做废铁和五金买卖的生意。这次总算走对了路。由于经营得法,生意蒸蒸日上,让我存了不少钱。
在巴生有一间由日本人开设的炼钢厂。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该厂的日籍经理向我购买了大批的废铁,欠下了一笔数目不小的账。在一次与抗日军枪战中,他受伤入院,不能行动,我也遭殃收不到钱。未几,战事急转直下,看来日军投降,只是迟早的问题。我想:若日军战败撤离,那炼钢厂欠我的债,岂不是要变成烂账?那我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岂不是都要化为乌有?在这种情况下,我想我应该作未雨绸缪之计。于是,我请人代写了一封信给那经理,请他签名,证明我有大批未付账的废铁存放在他的厂里。战后商机和平终于在大家的盼望中到来了。英军重返马来亚后,我凭着证件向有关当局成功取回我所有的货物。这些货物,价值达数10万元,正好为我战后的生意发展铺路。英军重返马来亚时,带来了大批各种各样的机械,如吊机、推泥机、混凝土搅拌机等,用来重修国内的各项公共设施。3、4年后,当各种重建项目都相继完成时,这些机械就以投标的方式售卖给民间。这时,战乱时期废弃的矿场和胶园也纷纷重开,尤其是锡矿场,对重型机械的需求殷切。我抓紧这个黄金机会,从英军军部买进了不少旧机械,然后把它们翻新、髹以新漆,再以两三倍的价格卖出去,利润非常丰厚。出师报捷,使我对买卖二手机械生意的兴趣更加浓厚。凡是有招标售卖机械的场合都有我的踪影。不多久,我对市场及其运作都有了深刻的了解。为了竞标机械五金,我得经常长途跋涉,大多数是去新加坡。购得的货物,大部分以火车运回吉隆坡,处理后再转售出去。东奔西跑的生活是非常劳累的。很多时候我得披星戴月地赶路,但是我没有怨言。我深信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创办事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肯付出才能有成果。
第三章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在这里落户已超过65年了。跟许多为了逃避家乡战乱及贫困而南来的华人一样,我已在这个国家落地生根。马来西亚是我的家,我的家园。对过去为扎根而挣扎的辛苦,我无怨无悔。我感谢上天恩赐我事业成功,同时也给了我一个幸福的家庭。一见钟情令我深感欣慰的是如今我儿孙满堂,有6个子女和19个孙子。我开枝散叶的故事,该从我和太太李金花相识说起。日治时期,我在吉隆坡半山芭开了一间五金店。隔壁住了一个李姓人家。李家有女初长成,15、6岁已亭亭玉立。不知怎么的,第一次见面我就喜欢上她了。近水楼台先得月,大家是邻居,经常都有机会见面说话,很快地我们就开始恋爱了。3个月后,我就壮着胆子向她的父母亲提亲。虽然她的父亲原则上答应了,但是认为女儿年纪尚小,不宜这么快结婚,若先订婚,再过一、两年后才结婚就更理想了。可是后来又觉得在动荡的局势中女儿不安全,就答应了我和金花的婚事。我们在1944年成亲,我当时26岁,比16岁的太太年长10年。在治安不靖、物资短缺的动乱时代,许多人都是在毫不铺张的情况下草草成婚,我也不例外。说来汗颜,我当时所谓的婚宴,只不过是在吉隆坡半山芭的金陵酒家摆3桌酒席,款待至亲而已。梦兆婚后第二年四月某一晚,我太太做了一个梦,梦见我母亲批评她烧的菜不好吃,没味道。第二天一早,太太就问我:“你母亲的样子是不是长得白白净净,脸型稍瘦,看来像观音娘娘那样?”我太太从没见过我母亲一面,也没看过她的照片,却能准确地描绘出她的样子,真不可思议。除了觉得迷惑之外,我当时没想到这个梦可能是个凶兆。儿孙满堂 家庭幸福美满事过半年,我接到家乡来信说母亲已在同年四月病逝了。噩耗传来,犹如晴天霹雳。我曾答应母亲会回去看她,但还未能履行我的诺言,她就已经走了。悲痛之余,我想起太太的怪梦。我相信,母亲入梦是她在天之灵,仍然惦念着她在异乡的孩子,而尝试与他取得联系。未能在母亲逝世前见她最后一面是我心口永远的痛,也使我一直感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歉疚。为了悼念母亲,我把她的一张照片放大,摆放在我的卧室和云顶大厦的办公室内。温馨的家庭老天爷对我不薄,让我有幸有个爱我、关怀我的慈母,还有个贤慧、体贴的太太,与我在漫长的岁月中同甘共苦。初婚时期,我们的生活状况并不好。我冒着战乱的危险,每天在外为生活拼膊。太太主内,把家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使我无后顾之忧,能够把全副精神放在创业上。40年代中期,我经常为生意出远门。太太除了烧菜、煮饭、洗衣和照顾孩子外,还得为在外的我操心。那段日子,她可真的是含辛茹苦。我们的大女儿秀丽,在1945年9月出生。其他的孩子:秀莲、秀琼、致强、国泰和致华,也接踵而来。小儿子致华在1954年出世时,我们一家八口住在新街场一间租来的小房子。尽管房子是那么的龌龊,生活也不富裕,我们还是过得很愉快。太太节俭持家,让我在外拼搏回来时有个温馨、舒适的地方,可以把一切外界的烦恼抛在脑后,憩息和享受天伦之乐。她最了解我,从来不干涉我在外的一切事情,只专心把家庭照顾好。可是当我面对生意和钱财上的问题时,她总是毫无怨言地和我分忧。给我鼓舞及支持。因此,我们之间很少发生争执,一路来我都能安享宁静、快乐的家庭生活。就算在创业期间最忙碌的时候,我也不会忘记抽出宝贵的时间与家人共享天伦。我认为一个人的事业固然重要,但一个温馨、和睦的家更重要。泥机交易1951年,我向新山空军机场和新加坡空军机场购入两批旧泥机。据我所知,新山的那批泥机,11辆是油屎车,1辆是汽油车。我以11万元的价格中标。可是过后一位与该军部有联系的姓陈的朋友告诉我,第二标的价格只是6万元,叫我上诉要求减价。我立刻向当局提出上诉,要求把泥机的标价减至7万元,理由是下标时,我误会所有12辆泥机都是油屎车,到后来才发觉原来只有一辆是油屎车,其余11辆都是汽油车。由于我上诉的7万元价格比新山军部所规定的10万元底价还低,有关当局无权作决定,必须将我的上诉呈上英国总部审批。英国总部花了足足两个月的时间才批准了我的上诉,这对我来说是正中下怀,因为它给了我更多时间去筹钱履行投标合约。泥机运回吉隆坡後,我在3个月内就找到了买主。其中两辆是卖给一间由英国人经营的油厂,售价分别是5万0千元及3万5千元;另外两辆则以11万元卖给甘马挽的一间铁矿场。稍后,新加坡樟宜机场亦有14辆旧泥机要招标。我当地的一些朋友因对旧泥机买卖都外行,所以叫我与新加坡五金商公会合作,以后者的名义进行投标。得标价格比底价要低我们以7万元的价格得标。但是这次与我在新山投标的情况有别,我们得标的价格比底价要低,所以军部也得将个案呈上英国总部审批,两个月后才获得批准。成功得标后,新加坡五金商公会决定以拍卖方式把泥机脱手。主持拍卖的人是我的朋友,他帮我的忙吩咐其他五金行的朋友不要和我争。在没有真正竞争的情况下,我以廉宜的价格购得13辆。另1辆的卖主过后也同意以2千元的溢价转让给我。很快地我就把这14辆泥机中的8辆以30万元出售给八打灵一位承包商、一家锡矿场、一家铁矿场以及马来亚矿务公司。建发那时,五金商都喜欢用某某记或某某号作为他们公司的名字。圈内耳熟能详的名字包括隆记、金记、合记和泰和号。我也不例外,为自己的公司取名发记。这个名字后来在当时的旧五金业中也算是个响当当的字号。然而有一天,一位同乡对这个名字却有不同的看法。据他的观察,采用某某记、某某号作宝号的通常都是没有什么雄心壮志的小公司。发记这个名字虽然意头好,但是要在商场上大展拳脚,成为数一数二的大公司,最好还是换一个比较适当的。我觉得他言之有理。于是在1951年,我正式成立本身的家族工程公司时,就为它取名建发有限公司。在往后的日子里,建发崛起成为我国一家颇具声誉的建筑承包公司,所经手完成的大工程中,有不少都创下了记录,为同业所津津乐道。
有人说,时势造英雄,也有人说,英雄造时势。对我来说,重要的是,不管是战争或和平时期,都能够掌握稍纵即逝的机会,加以发挥。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马来亚与新加坡的重建,给我带来了第一个突破的商机。日军投降撤退后,英军的首要任务,就是重建在战火中遭破坏的公共设施。为此,他们在重返马来亚时带来了大批各式各样的最新式机械如起重机、推泥机、混凝土搅拌机。
重建工作始于1946年,积极地进行了3、4年后,大部分工程都已完成。这时,他们开始将这些旧机械以投标的方式出售给民间。许多在战时废弃的锡矿与胶园也在这个时候纷纷重开,对重型机械的需求殷切。在废铁与二手机械买卖生意中累积了不少经验和资本的我,喜见商机,积极地到英军部去投标收购,然后将这些旧机械翻新,髹上新漆,再以较高的价钱脱手,生意相当不错。我乘胜追击,不管在哪个角落有招标,都不辞劳苦前去投标。矿业机缘无意插柳柳成荫,在一个巧合的情况下,我和铁矿业结了缘。1953年,我以5万3千元的价格把两辆泥机卖给株巴辖的一间铁矿公司。这间公司的四位股东都是新加坡人,其中一位是方燕山先生。方氏家族后来以经营亚洲摩多汽车行闻名一时。刚巧在那个时候,铁矿公司出现了资金周转不灵的问题,久久未能偿还账款。有一天,我上门收账时,一位叫郑有福的股东坦白向我表示,公司面对财务困难,无法还账。他献议我在公司投入一笔资金,成为股东。我对这个献议相当有兴趣,于是就去矿场作了一个实地考察,结果发现它以前曾被日本人开采过。从矿场的地势和其他搜集到的资料,我估计它的铁苗蕴藏量仍然有500万吨。由于我觉得这个铁矿的潜能极佳,就投入了1万2千元成为股东。可是我加股后不久,方先生就因与其他股东意见不合而要求退股。他开价10万元,并要求抽取10%的矿权费。其他3位股东,即郑有福、陈振昌和唐道依,有意买下他的股份,但资金不足,于是就飞来吉隆坡邀我与他们合资。我认为10万元的索价和百分之10的矿权费太高而拒绝了。我说方先生当初只是出了5万元,应该可以接受比较低的售价。他们听了就委派我做代表去新加坡与方先生商谈。最后,方先生答应以6万5千元将股份卖给我,矿权费也减为5%。我当天就付了5千元给他作定金,并和他签了合约。第二天,当我仔细再看这份合约时,发现里面并无规定什么时候需要把余款付清。我灵机一动,决定先到日本去看看是否能为铁苗找到出路。我的盘算是,如果此行找不到出路,我就宁可壮士断臂,舍弃那5千元定金,取消合约,减少损失。第一次到日本那是我第一次独自飞去日本,当时是35岁。在飞机上,坐在我旁边的一个搭客告诉我,他是去日本找他的姐夫墨先生。说来真巧,到机场接他的墨先生也就是我要找的墨先生。墨先生讲得一口流利的日语,答应当我的通译员。我去找一家日本铁矿公司。开始时,他们的总经理不肯见我。说华人不会做铁矿生意。我不气馁,每天到他的办事处去。最后他被我的诚意打动,答应见我。他开出条件,要我接受他派四个铁矿工程师到我的铁矿去考察3个月,机票及他们每人每个月1千500元美金的工资由我负责。他也口头上答应给予我一笔4亿日元的贷款支持开采。我对对方的慷慨口头承诺并不寄以厚望,因为我知道当时日本的外汇管理很严,4亿元贷款是不可能的。于是我提出反建议,要求他们先支付4个工程师的工资与机票,我则负责他们在马来亚的膳食。待签了买卖合约后,公司才付回给他们。最后我们成功达成协议。我在日本逗留了48天,总算有了初步成果。那4个日本工程师来马勘查后,证实了铁矿有极丰富的铁苗蕴藏量。被当傻子日本回来后,我满怀信心,积极招募新股东以筹得充裕的资金,在矿业大展拳脚。招募的对象包括雪兰莪五金商公会的理事。在一次理事会会议过后,我向出席的人士提出我的建议。我告诉他们有关铁矿的丰富蕴藏量及其盈利潜能。只需投资30万元,铁矿就能每年生产大约四十万吨的铁苗。以每吨10元的利润计算,公司每年可以赚取400万元。在场的人士很明显地都对我的一番话表示怀疑。投资30万元就可以每年赚得400万元?如广东人说,哪有这么大的田鸡满街跳!下楼离开五金公会时,我听到有些人说我是傻子。我心里想:“他们说得对,我就是喜欢做‘傻事’。”组织马来亚矿务公司找不到新股东的支持,我决定和其他的股东商量。征得他们的同意后,我尝试游说方先生不要退股。我献议取消我们之间的合约,组织一间名叫马来亚矿务公司的新公司,由他出任主席。经过一番游说,他终于接受了我的计划。在重组的公司里,我的投资增加到七万元,包括先前投入的1万2千元现金,由泥机欠款转为股份的5万3千元及方先生退回给我的5千元定金。较后,我把投资额再提高到11万元而成为公司的最大股东。方先生也随后把他的股份从5万元增加到9万元而成为第二大股东。过了一段时间,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愿意承购公司30万股的新加坡米商。但是他开的条件是:他在董事部里占两个席位,即财政与董事:他投资中的20万元须由一间银行担保。他的条件遭到方先生的反对。为了此事,他恫言退出,但其他股东不接受,最后方先生才让步。米商终于加入了,不是单独一人,而是连同31个其他的股东,每人认购数千元,凑足30万元。重组后,公司共拥有80万元资金,8位董事,我则出任总经理,月薪25元。一切准备就绪后,开采活动就正式开始了。在这时候,方燕山和陈有福董事一起飞去日本和买家洽商铁苗的买卖合约。两人因意见不合,竟在日本人面前发生龃龉,无功而返。为此,我得亲自飞往日本两次才成功把合约签下来。首次出货出状况一切都似乎进行得顺顺利利当儿,我们第一次出货时却出了状况。当船从日本抵达装运第一批7千吨铁沙时,我们因没足够的运载设备而无法准时下货,导致船在码头空等。一些董事提议叫船先开回日本,我坚决反对,认为此举会让日本人对我们失去信心。更好的处理方法,是就船运的延误向对方提出合理的赔偿献议。最终,在大家同心协力之下,我们只耽误了5天,就把7千吨的铁沙下完了。这个铁矿果然为我们赚了不少钱。头两年,每年的盈利都超过300万元。随后的盈利都保持在4、500万元之间,比当初估计的还要多。总账结算下来,我们总共赚了5千多万元,比我预期的3千500万元来得高。那些当时怀疑我和叫我傻子的人都没话好说了。旗开得胜,使我对铁矿业的投资更有信心。大约在1962年的时候,我拥有两个规模宠大的铁矿场,一个在柔佛的武吉堆,另一个在柔佛的昔加末。像第一个铁矿一样,它们在一九六七年开采完毕时,总共为我带来了千万元以上的收益。这些资金在我进军其他商业领域时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开采锡矿开采锡矿的机缘,也是在不请自来的情况下遇上的。在我矿业有成后,有一位朋友向我献议,他出一块矿地,由我筹借一笔资金,一起联营开采锡矿。开始的时候,我的反应并不热烈。可是随后而来的一个形势发展,却把我推向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去接受他的献议。在五金买卖中,我碰巧买进了一批旧的铁船配备。经过一番维修后发现它们仍可使用。我灵机一动,找来一群帮手,花了不少功夫,把这些配备改装成一艘铁船。这艘铁船顺理成章地成为我进军锡矿业的开路先锋。我国的华裔矿家,传统上几乎全采用沙泵开采的方法来经营锡矿,而铁船的经营者则绝大多数为财雄势大的外国集团。我和朋友成立的承基铁船公司,在投入生产后,业务蒸蒸日上。在最高峰的时期,拥有三艘铁船,规模可观,是我国少数最早由华人经营的铁船公司之一。它的崛起,在某个程度上,打破了外国人垄断我国铁船业的局面。
吉兰丹甘姆布水利灌溉计划,是我国第2大的水利工程,仅次于吉打慕达水利灌溉计划。工程是农业部在世界银行的3千万零吉贷款下兴建的,目的是让吉兰丹农民能够在4万7千英亩稻田中进行1年两造的耕作。建发以5千4百万零吉的标价标得工程,与第3标的6千4百万零吉标价相差了足足1千万零吉。
开标结果令每个人都大吃一惊,连我本身都怀疑自己是否把数字给弄错了。不过我仍然对自己的判断有信心。很多同行以幸灾乐祸的态度对待我,并预言我做下去一定血本无归。我丝毫没有退缩之意。我要把他们的嘲弄变成一股力量,把工程做成功来证明他们是错的。这工程庞大复杂,需要建造大小相连、纵横交错、总长度达5百70多公里的灌溉运河,挖掘超过九百万立方码的泥土以及制造2千座钢骨水泥,用来把水引入稻田的分水闸。此外,我们还得建造大、小两百多座的桥梁。建桥所用的大型混凝土管总长度达2万多英尺,每节直径3尺到6尺。我估计整个工程会给我带来3百万零吉的收益。如果我的如意算盘打得响的话,这正好用来投资在云顶高原的开发计划中。英国工程师的致命错误一天,在我回吉隆坡时,该英籍工程师自作主张,叫工人把沟内的木板支撑拆掉,结果酿成惨祸。在接着发生的土崩事件中,5个工人当场被压死,20多人受伤。我接到该工程师的电话后马上赶回工地善后。这宗意外使我感到特别难过,因为它根本不该发生。事后,该工程师承认他错了,向我道歉,并保证往后一定以安全为重。在接下来的四年里,挖掘工程进行顺利,再没有发生任何意外。我设计的木板支撑甚至可以承受炸岩层的震动,证明是非常安全和实用的。水坝终于在1962年竣工。成功地把这始于1957年的工程做好,也算是我给独立后的马来亚的一份小礼物。亚依淡水坝不但为槟城的居民解决了食水短缺的问题,也防止岛上的河流在雨季后泛滥成灾。我当时万万想不到这座水坝现在也成为了居民休闲和跑步的一个好去处。时至今日,我对它仍然有着一份不可言喻的感情和怀念。有机会去槟城,我都会抽空旧地重游。到过亚依淡水坝的人都会从入口处一块石碑上的记录得知它是建发建造的。但我想很多人都不知道建发是我的承包公司。亚依淡水坝给我的另一个怀念,就是在建造它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已故的好友,丹斯里骆文秀。丹斯里骆文秀水坝施工期间,我经常从山脚附近的一个汽油站取得燃油供应。因为交易频繁,我就决定省却麻烦,预先开出一张5千零吉的支票,等这数额用完了,又再预付另一张5千零吉的支票。一天,油站的经理来找我,说他的老板想约我见面。我问为什么,他说他的老板很好奇,因为从来没遇过一个像我一样未取货先付钱的顾客。见面那天,大家一见如故,倾谈甚欢。这位油站老板还尽了地主之谊,热情款款地请我吃了著名的槟城道地炒粿条。我们很快地就成为好朋友。这位油站老板不是别人,正是我国已故著名企业家丹斯里骆文秀。后来,他邀我伙同刘蝶、陈升祺和林聪5人共同发起筹组槟城的第一家银行,即南方银行。银行的缴足资本为2百50万零吉,每人股份均等,各占5分之1。银行的执照是由当时的马华公会会长兼财政部长已故敦陈修信签发的。我在南方银行的股份后来卖给我的大女婿,即陈升祺的儿子陈仲宪。在不久前的国内银行业整合后,南方银行已成为马来西亚的十大核心银行之一。哥打峇鲁大桥60年代是建发建筑工程承包业务的高峰期。乘着五十年代茁壮成长的势头,公司在接下来的十年里继续蓬勃地发展。在头两年,除了完成槟城的水坝工程之外,它也完成了吉隆坡班底谷师训学院的主干建筑物、回教堂与宿舍。1963年,建发受委承建吉兰丹哥打鲁大桥(The SultanYahya Putra Bridge, Kota Bahru)。该桥耗资5百20万零吉,全长2千8百尺,是当时我国最长的桥梁。兴建大桥的主要目的是把哥打鲁和巴西马连接起来,北通泰国,刺激当地及附近社区发展和促进马泰两国的关系。我在短短两年内就完成重任,有很大的满足感。值得一提的是,在兴建该桥的前1年,彭亨淡马鲁一座由另一个承包商所承建的桥梁被洪水冲毁。这使政府在随后遴选所有重大工程的承包商时都采取更严格和谨慎的态度。建发能够在其他强大对手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充分显示出政府对它的信心。金马仑水利发电工程1964年,建发又有机会和宾尼与伙伴工程顾问公司再次携手合作,兴建耗资2千万零吉的彭亨金马仑水力发电水坝。这项工程的主要承包商是西德的Hochtief Ag-Philip Houmann。像上一回一样,宾尼和伙计是工程顾问。建发是由于兴建槟城亚依淡水坝的时候有不凡的表现而被委为工程的二手承包商。建发的任务是建造2座水坝和4个发电厂。有关水坝,一座在打巴七英里处,另一座则在打巴--丹那拉打主干公路的17英里处。工程的目的是满足吉隆坡日益增加的电流供应需求。1968年工程竣工后,我便把大部分重型机械移往吉兰丹去兴建甘姆布水利灌溉工程。讵料这工程一波三折,使我面对开业以来最大的危机,甚至一度濒临破产。把嘲弄变成力量 皇天保佑绝处逢生天灾人祸工程于1968年8月1日签约后开工,由法国公司Sogreah担任工程顾问。工程进行不久后,问题接踵而来:政府征地手续一再拖延;工地器材不翼而飞;季候风吹袭,豪雨成灾;1969年5月13日爆发的种族暴乱,更使得整个工程雪上加霜,进度缓慢。这一切天灾人祸带来的问题,使我在第1年的工程中亏损了500万零吉,陷入周转不灵的困境。在濒临破产的边缘挣扎的时候,皇天保佑,得到当时盘谷银行董事长陈弼臣先生及时伸出援手,给予我大力支持。在危机的高峰期,我向盘谷银行透支了超过500万零吉。我感谢陈先生对我如此的信任。有他的鼎力支持,我才能绝处逢生。信心危机除了资金周围不灵的问题外,我还面对一个严峻的信心危机。在种种问题的困扰下,工程的进度慢得在1年内,只完成了区区的百分之五。这样的情况,难免使公共工程局及工程顾问感到失望和不满,并对我失去信心。Sogreah总经理更是毫不讲理地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不断地给我发出警告信,要我对工程的延误负责,同时恫言要采取行动终止我的合约。在1969年8月19日那天,我竟然同时收到29封挂号信。这些信的内容全都一样,说要起诉我,让我破产。我忍无可忍,决定反击。在我要求下,法国顾问的总工程师于8月22日上午10点召开了一次会议。我和我的经理黄容泽先生一起赴会。列席的还有工程顾问的法国总工程师、总经理、政府官员等十多人。在会议上,我断然地告诉他们,发那些挂号信给我根本无济于事,我全都丢到废纸萝里去了。如果要终止合约,干脆就发律师信告我。而我在收到律师信的第2天就去环游世界,回来之后才向当局索取赔偿。接着,我详尽地陈述了工程面对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土地征用问题。我指出,在16个地点,政府因居民的抗拒而未能如期将土地交出,导致我的机械及工人空等,不能开工。这不仅造成工程的延误,也使我蒙受财务上的巨大损失。这一切都有文件记录作证明。把工程延误的责任归咎于我,甚至说我30年也做不好,是极不公平的。我也强调,在那时候来追究谁是谁非于事无补,重要的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要求他们再给我一个机会,宽容6个月,让我以成绩来证明实力。如果6个月后我的表现仍然没有起色,他们要告我破产我也没话说了。在我极力争取下,他们终于答应了我的要求。修改设计甘姆布计划的规格要求建造2千多个引导水流的分水闸。这些混凝土做的结构,大的重达80吨,小的也有20吨。我认为这些庞然大物的设计是杀鸡用牛刀,因为它们只用来引导两尺深的水流。依我的估计,使用12吨和8吨的分水闸已经绰绰有余了。于是我向顾问工程师提出建议,同时也指出,改用较小的结构能够大大地节省成本与时间。顾问工程师同意我的看法,批准了我的建议。我马上把需要的机器移到施工的地点,就地制造分水闸,然后用吊车吊入安装的位置,再也不需要像之前那样,动用到重型运输工具,从老远把那些庞然大物运来。这么一来,施工程序就简单和快捷得多了,还替政府在材料成本上节省了4百万零吉。
在商界里,很多人都知道我有时会出人意表地做出一些别人认为是好笑、甚至是疯狂的事情。在我的记忆中,这样的事有12件之多,以下是几件印象比较深刻的。1953年,我在游说别人加股支持我开采铁矿时,大胆地预测说这个投资可以每年赚取400万元。大家都以为我在说梦话。
1956年,我在吉隆坡接手承建一条阴沟的工程,人人都说我愚蠢,自讨苦吃,肯定没好结果,因为我之前的两个承包商,包括一家有名的英国公司,都落得失败收场。1967年,我以比对手低了1千万零吉的标价标得甘姆布水利灌溉工程的合约。行家都说我疯了。在这些事件里,我最终都以成绩证明我的眼光和判断是对的。我旧事重提,并不是要证明什么,只是想说,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决定有信心,就不必理会他人的取笑或批评。事实上,我当年决定要开发Genting Sempah这片位于雪兰莪与彭亨交界的荒山野岭时,很多人都把它当作是个天大的笑话。我还记得当我向友人和同行透露有关的计划时,几乎每个人都目瞪口呆,觉得不可思议。有些人甚至直载了当地说我是疯子。也难怪他们有这样的反应。在那时候,没人听过云顶这个名字,在一般的地图上也找不到这个地方。但我决定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去把它发展成一个旅游胜地,很多人都认为我这样做好比愚公移山。一个朋友好意劝我,如果我是做木材的,在乌鲁加里山搞伐木倒不失为一个好主意。至于要把云顶发展为一个旅游胜地,就有点儿像天方夜谭了。当时令许多人费解的是,我在五金业、矿业和工程承包业都已上了轨道,为什么还要冒这个险去开发一个荒山野岭呢?年近50,事业有成,很多人在这时候都准备退休,安享晚年,又何必再去冒险打拼呢?其实,答案很简单。我当时的脑子里从来就没出现过退休这念头。时至今日,我80多岁了,还是照常工作。对我来说,任何时候都是创业的良机,尤其是那些无人问津的行业,比较没有竞争,如果能够成功,回报就丰厚了。另一个省钱点子工程的规格也要求建造200多座桥身厚7尺的桥梁。但该处并没有重型车辆来往,于是我向顾问工程师建议,把桥身的厚度减到3尺。我的建议受到认同,并经法国的总公司批准后付诸实行。这个设计上的改变再次为政府节省了大约700万零吉。有了这些变通后,工程的进展神速。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我已完成了超过3百20公里长的运河,1千多个分水闸及100多座桥,或整个工程的百分之六十。1969年12月24日上午10点,我和经理黄容泽出席了一个他们召开的会议。会场有20多个人,包括Sogreah的总工程师及总经理,两位世界银行董事,农业部总监邱阳及政府官员。在其长达90分钟的讲话中,曾经一度对我没有信心、要终止我的合约的法国总工程师对我取得的工程进度感到惊讶并深表赞扬,甚至夸奖我说我的表现足以让国家引以为荣。到我发言时,我开玩笑地对他们说,若当时他们真的把我控上法庭,我会赤脚出庭,因为破产的人是不可以穿鞋子的。不过我会在庭上据理力争,让法官知道,政府未能及时征用土地,致使我不能如期开工。然后我会要求法官借电话打给我的律师。法官一定会问我,这场官司你是赢定了,为何还要打电话给律师?我会说,就因为我是赢定了,所以才打电话给律师叫他替我买一双金鞋子给我穿着走出法庭!大家都哄堂大笑,给我鼓掌。最终,甘姆布水利灌溉工程如期竣工。建发不仅转亏为盈,赚了400万零吉,而且还为政府节省了超过1千万零吉的成本。令我感到自豪的是,这工程完全由马来西亚人承办,不需要外国人的协助。它也是我国有史以来能够如期在3年内完成的最大工程。荒山我独行开发云顶的计划,基本上符合我的理想:无人问津,也就是没有竞争。拿定主意后,我就不顾一切,勇往向前。现在回想起来,还大有“笑话由人,荒山我独行”的气概呢。发展高原旅游胜地的概念,并非是我刻意寻求商机的结果,而是在1963年一个晚上,在我脑海中突然浮现的一个念头。当时,我正在承建金马仑高原水力发电水坝的部分工程。这工程的主要承包商是一家著名的德国公司。那个晚上,我和德国公司的总经理、总工程师及其他9个人在金马仑共进晚餐。喝了好些酒后,我觉得闷热,就走到外面纳凉。高原夜景尽收眼底凭栏远眺,高原的迷人夜景尽收眼底。凉风习习,给我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清凉感觉。我不禁闭起双眼,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鲜宁神的空气,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宠爱。这时候,脑子里忽然思潮起伏。首先想到的是,马来西亚终年皆夏,人人都喜欢登高避暑,这可以从金马仑广受国内外游客欢迎的事实看得到。可是从吉隆坡去金马仑得花上4、5个小时的车程,而且上山的道路狭窄弯曲不好走。如果能有个距离吉隆坡仅1、2个小时车程的高原度假胜地就好了。我又想到马来西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准节节上升,越来越多人会享受登高原休闲和消遣的乐趣。那为何不在吉隆坡附近发展一个高原旅游胜地呢?这念头使我马上兴奋得不得了。但是在哪里呢?
在吉隆坡居住了多年的我,对它四周围的地形相当熟悉。我知道只有在东部的文冬一带的山区,才有可能找到一座适合发展成为旅游胜地的高山。当晚辗转难眠,脑子里尽是如何去实现这梦想的思维。兴奋之余,恨不得立刻就有所行动。回到吉隆坡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找来一张文冬一带的地势地图。经过一番仔细的研究,发现了一个名叫云顶森芭(Genting Sempah)的地方。这是个陌生的名字,可是念起来倒蛮顺口的。那里有座叫乌鲁加里山(Gunung Ulu Kali)的高山,海拔1千8百公尺,距离吉隆坡仅58公里。这正是我要开发高原旅游胜地的理想地方。这个发现使我雀跃万分。在短短几天内,我就组织了一支探山队伍,进行实地勘查。队员大约20人,包括跟了我超过35年的林联发;一位曾为寻找铁矿而随我几乎走遍全马的麻坡人拉曼,以及多个和我一起工作多年的员工。攀上乌鲁加里山顶在一个由拉曼、几个原住民和其他人员组成的先锋部队带领下,我们浩浩荡荡地踏上这个艰苦的征途。一路翻山越岭,穿过浓密的森林,也涉过许多溪涧河流,终于攀上了乌鲁加里山顶。我们在深山中逗留了9天8夜,收集了不少有关那儿地势、河流分布、土质及其他的有用资料。这些一手资料和我实地考察所获得的体验在随后拟定云顶发展计划时有莫大的帮助。在第一次的接触时,我就被山峰上纯朴的大自然的美和冷冽的高原气候深深地吸引住了。还记得抵达山顶那一刻,我因没有带备寒衣而冷得直打哆嗦。但我并无怨言,因为这样寒冷的气候,才能够吸引旅客到来。虽然寒风刺骨,我的心头是热烘烘的。随身带来的白兰地,更给我的身体多添几分暖意。我起劲地工作,把有关的资料一一记录起来。对这片原始的荒地,我已一见倾心,誓言要把它变成我梦想中的旅游胜地。在勘查的过程中,我发现这座鲜为人知的高山位于雪兰莪和彭亨州的交界处。究竟它归哪个州政府管辖呢?我要向哪个部门提呈项目申请呢?该从何做起呢?真是千头万绪啊!突然间,我了解到自己面对的是个多么艰巨的任务。申请土地1963年较后时,我向彭亨州政府申请云顶森芭的土地,供开发旅游胜地的用途。文冬县县长叫我直接与联邦政府接洽,因为联邦政府已有计划要把有关的土地发展成旅游胜地。在丹斯里哈芝诺的引荐下,我拜会了我国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会谈的气氛融洽。东姑耐心地聆听了有关把乌鲁加里山发展成旅游胜地的构想后,表示政府的确有意要发展乌鲁加里山,但碍于某些问题,不得不把计划暂时搁置。问题之一,是首先必须从山脚兴建一条通往山顶的山路。这将是个艰巨的工程,根据公共工程局的初步估计,得花上整15年的时间。再者,马来西亚正好面对印尼的对抗,在这时候拨出巨款来推行度假胜地计划,肯定会给反对党机会借题发挥。因此,政府觉得最好是交由私人机构去推行这计划。对东姑来说,我的献议显然来得正合事宜,因此他叫我去准备一份有关的计划书。我在短短的1个星期里就把计划书准备妥当。东姑过目后表示赞赏和认同,说我可以着手进行。1965年4月27日,丹斯里哈芝诺和我成立了云顶高原私人有限公司。在接下来的5年里,我们分别向彭亨及雪兰莪州政府申请4千940公顷和1千110公顷的永久地契土地。在荒山野岭建道路在东姑的推荐与支持下,彭亨州政府很快地就批准了我们的申请。可是雪兰莪州务大臣拿督哈仑却只同意批准99年的地契给我们。我去见拿督哈仑,向他解释为何我们需要永久地契。我说在荒山野岭兴建道路、酒店、雇员宿舍和水电等基本设施,起码需要3、40年时间和大量的投资。如果只给99年的地契,这意味在完成整个发展计划后不久,我们就得把一切奉送给政府。我也表示,如果雪兰莪不答应给我们永久地契,我将别无选择,只好发展位于彭亨州那边的土地。这将让彭亨在金马仑、福隆港及南中国海沿岸许多美丽的海滩外,又多添了一个旅游胜地。到时候,只有摩立这个充满泥泞的海滨的雪兰莪,将会在旅游业方面被彭亨抛到更远的后头了。听了我一番解释后,拿督哈仑终于答应向州政府推荐批准我们的请求。把计划认可及土地申请这两项重大课题解决之后,当初要发展一个高原旅游胜地的心愿,已不再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一个等待我去实现的具体目标。1965年八月八日,我率领了一队技术人员和工人,展开筑路工作。与此同时,我们也拟出一个包括道路、酒店、娱乐场所、高尔夫球场等的发展蓝图。云顶高原的发展终于上路了。发展计划的首要任务,是从山脚兴建一条长20公里、通往乌鲁加里山山顶的道路。我给自己定下目标,要在6年内把路筑好。工程刚开始,我就感觉到这项任务,诚如东姑所言,是极为艰巨的。然而我毅然告诉自己,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往上爬,直到山顶为止。3年内须把路建好同公共工程局官员多次接触中,我获悉政府在发展乌鲁加里山的原本计划中,打算在半山兴建一座电讯塔。我想,既然我建的路直达山顶,如果他们把电讯塔改建在上面,效果不就更好吗?于是我向政府提出建议。他们认为是个好主意,同意了,也答应在我完成山路后给我90万元的津贴,条件是我必须在3年内把路建好。这是个难以想像的艰巨任务。从政府初步估计的15年,我已把筑路的时间减到6年了,他们竟然还要把它再缩短1半到3年!我接受了这个挑战。日夜打拼既然答应了把自己原本定下的6年施工期减半,我也做出相应的调整,把员工分成两班,1天24小时、1星期7天不停地轮班工作。这样的密集式操作在现在并不稀奇,但是在60年代可不常见。我将工作队伍分成2组,一组负责在前方进行测量,另一组则在后方砍树、推泥和筑路。从文冬旧路20英里处,我们先建直达半山的12公里路段。我们的策略是在半山建立一个中途站,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那里的丰富花岗岩作筑路石料的来源。从那里,我们再完成绕上乌鲁加里山山顶的其余八公里路段。为了省时省力,我们在山林里建起临时宿舍。遇到工地附近有山洞,我们也不介意做穴居人。有需要时,我便和大夥儿在工地过夜。开山辟路的过程中,我们的一些工人甚至还和老虎见过面呢!除了全面投入工作外,我还动用了我家族公司,即建发实业私人有限公司的一切设备和资源,包括铲泥机、拖拉机、打风机、拉石机、卡车等等。这些重型机械替云顶的开发公司省下了不少资本开销。可是60年代的机械并不像现在的那么先进,加上山势险峻,工程的进度相当缓慢。在筑路的工程中,我兼任总经理、工程师、司库、劳工等职位,并处理和解决一切突发的问题。一人做主的好处,就是在作决定时,我不需要去征求别人的同意,因此省下了不少时间,使工作进行得更顺畅。我经常会在山林的工地上出现,头戴着竹叶做的笠帽,和工人一起干活,回家时总是脏兮兮的。佣人都觉得奇怪,问我太太,我到底是当老板还是当苦力,为什么每次出门都弄得满身泥浆回来?日夜打拼的结果,我们终于在三年的期限内完成云顶的第一条公路,取得政府承诺的九十万零吉筑路津贴。这笔钱在当时是个很可观的数目,对我们的工程有极大的帮助。这条公路的完成使我发展云顶高原的计划又跨前了一大步。
几经凶险在开发云顶的每一个阶段,我都亲力亲为地到场监督工程的进展。然而涉足危机四伏的工地,有它的一定危险性。在兴建云顶山路及其后来的修建过程中,我曾经遭遇过6次的意外事件,几乎丢了性命。能够活着重述当时惊险的经历真是不幸中的大幸。
第1次的意外事件,是发生在云顶山路2英里半处。当时大家都在忙着,有的在测量,有的在砍树,我也在一旁帮忙。忽然间,一棵被砍下的大树从山坡上滑落下来,差几寸就把我撞个正着。我很幸运地逃过这一劫,只肩部蒙受轻伤。第2次的意外事件则发生在云顶山路五英里处。当时我正驾着一辆吉普车沿着山路视察工程的进展。讵料到了一个山崖斜处,车子竟然失控后退,幸好车头顶住,可是两个后轮已吊在山崖边。我赶快从车里爬出来逃命。第3次意外事件发生在云顶山路的7英里处。我当时也是驾着车子要爬上一个斜坡。正要转换低档的时候,煞车器一时失灵,整辆车子急速倒退。在危急关头,我及时摆动驾驶盘,把车子撞向山壁煞住了,才不致掉落3、400尺的山崖下。第4次的意外事件发生在云顶直升机场旧址。当时已夜幕低垂,我们还在忙着。忽然间,我和6个工人及一架推泥机的所在地方发生土崩。眼看脚下的泥土急速移动,我唯有顺势奋力向横跳开。回头一看,其他人也安然无恙,这才松了一口气。假若当时我们反应得不够快,肯定会随着泥崩冲泻到8、90尺深的山谷下被活埋了。第5次的意外事件发生在云顶山路六英里处的工地。当时一辆拖拉机正把一排竹树拉倒。忽然间一棵30多尺的竹树朝着我的方向倒下来。我闪避不及,被击中头壳。幸亏我戴着的是助手几天前才买给我的钢盔,而不是我一向在工地惯戴的笠帽,否则脑袋一定开花。虽然如此,猛烈的撞击力还是使我咬到舌头,流了不少血。第6次意外事件也是发生在同一个地方的附近。当时我在场监督修建山路。一架神手正在进行清理工作,没料到泥中有一条20多尺长的大木条,当神手的轮子碾到木条一端时,它的另一端就向我横扫过来,打中了我的腰部,所幸没打中我仅存的左肾(右肾早在10多年前因发现了一粒恶性瘤而被割除了),不然的话,我的命可能就不保了。云顶平安发展在云顶高原的高山峻岭施工建设,难度高,危险性也大。我本身就几经凶险。但值得庆幸的是,从1964年开辟山路到发展云顶设施的整个过程中,除了一个建筑工人意外失足从14楼坠下身亡外,再没有发生过其他工地意外死亡的事件。我要感谢清水祖师的庇佑,让我平安地把云顶发展起来。云顶本来是准备在1971年正月开始营业的,可是吉隆坡却在那时候发生百年来罕见的水灾。连绵大雨也导致云顶山路的180个地点发生土崩。我们化了3、4个月才把整条山路修好,使它能够真正安全通车。云顶稍后在5月8日正式开始营业。我的梦想终于成真了。有出没入的困境开发云顶的7个年头,即1964年开始辟山路到1971年云顶开始营业,对我是个充满挑战的一段日子。在财务上,这是个只有付出而没有收入的困境。我不但把我在承包吉兰丹甘姆布水利灌溉工程所赚取的400万零吉悉数投入云顶的开发,而且也把位于柔佛昔加末一块两千英亩的树胶园变卖所得的250万零吉以及我之前在开采铁矿、承包水坝工程与五金行业所赚到的钱全部投入。这些日子也考验了我精力与体魄的极限。1968年到71年是最严峻的时期。随着山路的完成,山顶设施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这时候,我在吉兰丹的甘姆布水利灌溉计划工程也开工了。身为这两项工程的主要负责人,我得在吉隆坡与吉兰丹两地来回奔波,可谓没日没夜,连星期天和公共假期都赔上了还觉得时间不够用。步入5旬的我,虽然干劲充沛,有时也觉得有点儿吃不消。偏偏在这时候,吉兰丹的工程一波三折,重重的问题导致我在头一年亏损了500万零吉,使我面临经商以来最严峻的财务危机。虽然问题后来都一一迎刃而解,然而个中的精神压力与熬煎,是别人难以体会的。好朋友对我发展云顶的计划都不以为然,他们担心我会被它搞跨了。所以当我邀他们入股时,他们不但婉转地拒绝了我,还好言奉劝我干脆把整个计划放弃。1969年某天,我和一群朋友,包括丹斯里陈升祺、林水成先生和方燕山先生,在我们的私人俱乐部共进午餐。我趁机会向他们献议,邀他们加入成为云顶的股东和董事。当时云顶的缴足资本超过1千万零吉。我邀他们投资100万零吉以获取公司百分之十的股权,可是没人表示有兴趣。林水成先生认真地对我说,云顶在一个大山芭里,在经营上有很大的困难,不像他经营的万能万字票生意那么方便和轻松。他可以先向别人收取押金作周转,所以不需要很多本钱,而我则需要雇用很多员工和投资很多钱在设施上。我不因别人泼冷水而气馁。明知山有虎,我就偏向虎山行,要做成功给他们看。云顶业务蒸蒸日上后来云顶业务蒸蒸日上,开始赚钱时,林水成先生向我表示有意加股。这时轮到我婉转地拒绝了他。如今回想起来,我很庆幸当初他们拒绝了我的邀请。不错,我得孤军作战;可是没有其他股东的干预,我作决定时就可以当机立断,掌握先机了。如果当初有其他股东的介入,人多,意见也多,决策难免就会有诸多的拖延,云顶的开发肯定难以成功。
国父的一份厚礼在我原来的构想中,云顶是个供一家老少前来避暑玩乐的旅游胜地。在初步的阶段,云顶除了它的清新气候外并无什么特别吸引人的设备,所以我没奢想它能够吸引到大量的游客。依我保守的计划,是先建1间只有38间客房的小酒店。然而东姑几句令我鼓舞的话,马上使我对整个计划都改观了。1969年3月11日那天,云顶风和日丽。国父东姑阿都拉曼莅临云顶为它的第一间酒店,即高原酒店(现在的丽园酒店),主持奠基仪式。在演词中东姑表示,他对我在没有获得政府资助的情况下开发了一个高原旅游胜地让马来西亚人民享用,同时也为我国的旅游业做出贡献,深受感动。为了推动云顶这个偏僻地区的旅游发展,他说政府会从优考虑让云顶开办赌场。这无疑是国父给云顶的一份厚礼。我当机立断,马上改变计划,把酒店客房的数目提升到200间。不久后,我和一位林姓朋友在燕美路的一间咖啡店喝茶聊天时,一伙年轻人走进来坐在另一个角落窃窃私语。他们鬼祟的举止引起了店里一位与我太太有亲戚关系的伙计的注意,于是假装招待客人伺机挪近,偷听到他们提及我和林姓朋友的名字,还有绑票的字眼。见情势不妙,他就马上通知我太太,叫我小心。我也赶紧通知了林姓朋友,但是他却不以为意。那时候,我已有意去澳门和南韩跑一趟,考察当地赌场经营的方式和探讨邀请适当的伙伴人合作的可能性。为了暂避风头,我就把行程提前了。1969年4月20日,我和助手哈芝阿都拉途经香港到澳门拜会经营当地赌场的何鸿。在晚宴上,我向他道明来意后,他不置可否地笑了笑。我明白他的意思:我连赌场的执照都还未拿到,哪有资格和他谈合作的事呢?一回到吉隆坡,我就获悉林姓朋友被绑架了,心里既难过又震惊。然而我那时的当前急务是把赌场的执照申请到,什么坏消息都不会让我分心。4月28日,也就是我返回吉隆坡的第2天,我通过东姑的私人秘书拿督聂哈山,向政府提呈赌场的申请书。刚巧当天下午内阁召开会议,我的申请书获得即席审理。到了下午,即呈上申请书的6个小时后,喜讯传来,说我的申请被批准了,叫我前往领取有关的批准函件。就这样,云顶成为我国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赌场执照拥有者。事后我获悉,在当天的内阁会议中,东姑曾征询当时的内政部长敦依斯迈有关批准在云顶开设赌场的意见。敦依斯迈表示支持,认为国内有一家合法赌场可以打击非法赌博活动,促进治安的稳定及国家旅游业的发展。他也认为云顶上下只有一条山路,在山顶开设赌场在保安方面比较容易控制。在没有阁员反对的情况下,赌场的执照便顺利地批下来了。过了不久,就爆发了513事件。我相信,如果在办理申请手续的过程中稍有怠慢,我就不会在该事件发生后的政治敏感情况下获得赌场执照了。随后一位人士提呈的赌场执照申请果然被拒绝了,这印证了政府的政策,不会再发出赌场执照。我把获得执照的消息告诉了何先生,并把批准公文电传给他。两个星期之后,我再次飞往香港与他洽谈经营赌场的合作问题。对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获得政府的批文,他感到不可思议,说我是全世界最快拿到执照的人。然而基于基些原因,我们最终未能就合作的事宜达致协议。两年后,我和汉城唯一的赌场经营者钟达望先生成功地签署了一份为期3年的合约,由韩国人协助管理云顶赌场。可惜我们的合作只维持了9个月就在双方同意的情况下结束了。从此云顶独自经营有关的业务,从中学习,渐渐地掌握了管理的技巧。与敦陈修信的会议还记得在1970年正月某日,我应邀到财政部长敦陈修信的办公室和他举行会议。会议的一个主要课题是云顶赌场执照的有效期。陈部长告诉我,赌场的执照费得在执照颁发前及随后更新前预付。云顶正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资金运作,因此我恳请他允许我们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可观的执照费。为了减轻云顶在资金周转上的负担,陈部长建议把执照的有效期减为3个月,这实质上就是让每年的执照费分4期摊还。我坦白告诉他,3个月的执照有效期实在短得令人难安。他叫我不必担心,只要云顶循规蹈矩,好好地遵守执照条件,政府就会让执照自动更新。他还以银行、百货商场及咖啡店为例,说这些行业的执照都得每年更新一次,可是这些业者之中,不曾有任何人在没有违反执照条件的情况下,在更新执照时遇到麻烦。有了他这样的保证,我就接受了他的建议,以季度的方式发出赌场执照。新兴工业地位云顶开业不久,也就是首相敦拉萨接任初期,我就向财政部申请为期五年的新兴工业地位。虽然我已事先得知云顶的营业性质并不符合申请新兴工业地位的条件,但我还是坚持去争取,因为我相信获得免税的优惠,不但对云顶初步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长远来说,对政府也有好处。在审批的过程中,我们获得安排,与来自4个政府部门,即国库、内陆税收局、总检察署及贸工部的六位高级官员举行对话。赴会之前,我的一位高级执行人员还劝我打消尝试改变条规的念头。我笑着对他说:“别担心,尽管跟着来做我的传译吧。”对话一开始,一位官员就告诉我,云顶的开发活动基本上不属于任何工业,因此云顶也不符合享有新兴工业税务优惠的条件。不单止这样,像世界其他国家的赌场经营者一样,云顶应该缴付比一般企业来得高的税务。在现有条例下,该官员的观点的确是无懈可击的。但我深信,一个国家的法律应有动力与时并进,迎合时代的需求。因此赴会之前,我已经准备好一套强有力的辩词,以比较分析来证明,政府给予云顶新兴工业地位,最终是划得来的。我说,以每年盈利200万零吉计算,云顶1年应缴的所得税是80万零吉(当时的公司所得税率是百分之四十),5年的总赋税额是400万零吉。这个数目在国家整体税收来说是九牛一毛,可是对正需要大量资金来发展基础设施的云顶来说,这笔钱是举足轻重的。若能免税5年,云顶将能够把盈利完全再投资在建设酒店与其他旅游设备上,包括人造湖、缆车系统、高尔夫球场和清水祖师庙。落成之后,过些设备将吸引大量游客,使云顶的收入增加好几倍。免税期过后的缴税额也肯定会比政府在免税期间歉收的税额来得高。更重要的是,政府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把一头会生金蛋的鹅养得更肥壮,更会下蛋。给予云顶新兴工业地位,就好像给予它一笔贷款,政府肯定会连本带利唱丰收。在场的官员都觉得我言之有理,值得支持。在他们的推荐下,云顶终于获颁五年的新兴工业地位,由1971年5月8日开始,免税五年。1967年,政府批准了我们的申请,把云顶的免税期延长多1年。我衷心感激政府在云顶起步阶段给予免税的大力支持,让它能够迅速茁壮成长。事实证明这是个双赢的局面。政府随后所获得的税收比当初豁免的税额远远来得高。
登山通道的完成给我很大的欣慰和成就感。然而我心里明白,前面的路决不会比后面的易走。事实上,打从拟定云顶高原发展蓝图的时候开始,我就深深地意识到为整个地区提供现代化的设施,特别是水和电,是个巨大的挑战。食水供应云顶位于乌鲁加里山1千800公尺的山顶上,若要从别的地方直接把食水引过来,肯定工程浩大,所费不赀,因此我们必须在食水供应上自给自足。我想,云顶的高原地带,溪流遍布,肯定会有适当的水原。凭着地图和我第一次登山勘查所得的资料,我圈定了有潜能的地区,然后动员作实地勘查。我们在乌鲁加里山的一边找到了一处理想的水源。在考虑到排污的需要后,我们决定把山峰的另一边辟为排污区。这么一来,水源供应和排污系统界线分明,就可以避免发生水源受到污染的问题。
我们的第一个水供系统,就是建造一个集水站,从最靠近山峰的溪涧集水储存,经过净化处理后,用水泵抽送到山顶的酒店,然后再输往其他分布点。来自山涧的水都非常清澈干净,只需要简单的净化程序就可以饮用了。生水泵上山顶才净化随着酒店与游客数目的增加,一个水供系统已经不能应付与日俱增的需求。我们的侦察队伍在乌鲁加里山较低的一个山谷找到了另一个重要水原。这次,我们的水供系统采用了与第一个系统倒反的做法,把生水泵上山顶后才净化。这个系统比较昂贵,因为我们必须设立4个集水站、4个水泵站及多台发电机,可是容量就大得多了。在山顶上,我们设有多个每小时可生产6万加仑的滤水设备。经过处理的食水被存在一个容量160万加仑的蓄水池里,然后再分送出去。我们也未雨绸缪,在第二个水泵站设立了容量更大的第二个滤水设备和蓄水池。半山区的水供,开始时是从山顶通过一条直径两寸的水管和一个大水槽直接供应。随着该区蓬勃的发展,原来的系统已不能应付需求。于是我们在那里设立了另外的水供设施直接为当地供水。随后,我们也在斯里拉央建设了1个每小时可以生产4万5千加仑食水的滤水设备以及一个可储存100万加仑的大型蓄水池。为了应付拥有6千300间客房的第一世界酒店与广场的水供需求,我们特别建造了一个储存量达8千万加仑的蓄水池及另一个滤水厂。到目前为止,云顶共有6个滤水厂和14个蓄水池,以满足每天400万加仑食水的需求。为了确保能够源源不绝地为云顶提供高素质的食水供应,我们保留了大片的森林作为集水区,并尽量让他们远离发展区以避免水源受到污染。电流供应开始的时候,我们使用12架大型的发电机,通过一个中央发电系统为整个云顶高原提供电流。但是,随着云顶的迅速发展,这种方法很快就行不通了。70年代后期,我们要求国家电气局为我们提供电流供应,但是被拒绝了,原因是云顶距离山脚的国家电力网有20公里,要翻山越岭地衔接电缆不但困难重重,而且费用庞大。政府既然帮不上忙,我们只好又自掏腰包,把云顶本身的电流供应系统和国家电力网衔接起来。整个工程建设,包括沿途设立电缆铁塔和电流输送分站,耗资2千多万零吉。这个工程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克服在覆盖着浓密森林的山坡上施工的物流困难。由于沿途的工地绝大多数都无路可走,我们不能用罗里和四轮驱动车子载送器材和人员。解决的办法,是出动直升机把器材和组件吊送到工地,而工作人员则需要每天徒步穿过密林去干活。在这种困难的环境下,工程的进度相当缓慢。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到了1984年4月,整个云顶高原都享有由国家电力网直接供应的电流便利。为了确保云顶不会因政府电供故障而停电,我们不惜再耗巨资,保留及提升本身原有的发电设备,充作后备。消防设备消防安全对任何大型酒店建筑群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云顶来说,这更加不必说了,因为它坐落在高山上,远离大城市,一旦发生火患,远水不能救近火,就只能靠本身的能力灌救了。在消防局的训练协助下,我们设立了本身的消防队。一座设有电讯警报系统与全套灌救设备的5层楼高消防大厦也在1982年落成。为了加强安全措施,我们也在山顶挖掘了一个1.6公顷的人造湖,一方面供游客泛舟作乐,同时也充作后备消防水源。1997年2月21日,在首相马哈迪医生的见证下,云顶集团将易名为名胜世界消防局的云顶高原消防与救援局正式移交给政府。同年8月,名胜世界有限公司赠送了总值820万零吉的2辆德国消防车与特殊的高山灭火消防配备给该消防局,使它成为全马来西亚设备最好的消防局之一。环境保护我向来都非常重视大自然的保护。在整个发展云顶高原的计划中,环保总是优先的考量。在发展云顶的初期,曾有许多木材商献议用大量的金钱来换取这地区的伐木权。但都被我断然谢绝了。事实上,除非万不得已,我是不会允许砍伐树木的。在设计上,我多数选择建设高楼,既能节省土地,也可以减少砍伐森林。这些年来,云顶高原的发展只用去了175公顷或我们所拥有的土地的4%,其余96%的土地仍旧是原始森林。在开发了的地方,我们也不惜大量的花费,长期展开植树和推广园艺的工作。到目前为止,云顶已拨出700公顷的土地作为政府森林保留地。我们多年来在环保方面所作的努力已受到国际的肯定。1999年7月,国际稀有鸟类生活俱乐部就因慕名云顶阿娃娜酒店周围的自然环境而在那里举行了世界大会,吸引了超过百名的鸟类爱护者,包括该俱乐部的名誉主席,约旦的诺尔皇后。我很荣幸地在这次盛会中受邀成为英国国际稀有鸟类生活俱乐部的第一个马来西亚会员。政府在2002年10月15日公布了有关管制开发高原的严厉条例,我欢迎这些条例。我向来都重视环保,认为应该严厉防止环境受污染、土崩、侵蚀及其他原因伤害。初步构思外的发展我当初构思中的云顶,只是一个拥有38间客房及基本旅游设施的高贵度假村。我知道它有很好的发展潜能,可是我做梦也想不到它会发展成现在这个模样。1971年,云顶有限公司成历在吉隆坡股票交易所上市。身为大股东的我,在家人与专业管理员的协助下,继续掌管公司。云顶的业务蓬勃发展并多元化,除了原来的旅游与休闲活动外,还进军种植业、房地产及其他领域。为了使其个别业务能够更妥善地集中管理,我决定进行业务重组。1989年,我们成立了名胜世界有限公司,集中经营云顶旗下所有的旅游活动。这是个重要的行动。同年年尾,名胜世界在吉隆坡股票交易所上市,以每股马币2.30的价钱公开发售1亿9千万股股票,其中30%保留供土著认购。接手负责云顶的旅游业务后,名胜世界马上着手推行耗资20亿零吉的五年(1990至1995年)发展计划,大力提升云顶高原的旅游设施。增添的顶目包括兴建拥有821间客房的名胜酒店、313间客房的阿娃娜酒店及888间客房的高原酒店;室内游乐场、3座雇员宿舍、两座停车场、污水处理厂及环保的垃圾焚化炉。虽然在1997年发生经济不景气,我们仍然决定依照原定计划进行兴建耗资数10亿零吉的云顶第一世界酒店与广场。许多唱反调的人与抱怀疑态度的投资者曾质问,为何在经济萧条时还需要搞发展。我的回应是,在这时期,工资比较便宜,熟练技工也比较容易找,而且在这艰难的时刻大兴土木有助于制造就业机会及刺激建筑业。交通便利本地的一位媒体评论员在2000年9月的一篇有关房地产的文章里说:“即使有全世界最好的旅游胜地,如果交通不方便,或没有完善的水电设施,就很难吸引到(像云顶)这样的游客数目。”所以在发展云顶高原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向来是我的首要考量。在交通方面,我一直都不遗余力地想办法使游客能够更安全、更方便地到云顶高原游玩。早期时候,只有单车道的登山公路交通拥挤,上云顶的车程需要超过1个小时。我觉得有必要增辟多一条登山的道路。90年代初期,名胜世界与政府合作,从冬加里建造一条17公里长的公路通往云顶。这条公路使来自北马的游客可以缩短大约70公里车程。这条通道于1993年8月1日开始通车。为了让上下云顶的游客更安全舒适,我们投下了将近1亿2千万零吉,把山脚到梧桐再也的十公里路段提升为四车道的摩登公路。我们也不惜再耗资1亿2千8百万零吉,建造了青云道缆车系统,为游客提供了多一个登山的交通选择。青云道起自半山的梧桐再也,长3.4公里,每小时可以运载2千名游客上下云顶,单程只需12分钟。这个东南亚最长和世界最快的缆车系统于1998年12月9日由首相马哈迪医生主持通车仪式后开始投入服务,它现在已成为一家大小喜爱乖坐兜风的热门玩意儿。我很高兴看到这发展项目广受欢迎,为游人带来许多欢乐。现在,从吉隆坡到梧桐再也只需45分钟的车程。在那里转乖缆车登山,多12分钟就到了。这意味着,从吉隆坡到云顶,全程只需大约1个小时罢了。梧桐再也方便的交通,带动了云顶一带的房地产业的发展。云顶半山地区海拔3千英尺,气候清新宜人,更是居住和休闲的理想地方,因此吸引了不少私人发展的活动。1993年,我的私人公司,云顶发展有限公司,开始把云顶高原七英里处一块面积81公顷的地皮发展成为一个市镇。这个市镇是在首相马哈迪医生献议在半山缆车站处发展屋业的情况下开始发展的。首相对市镇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梧桐再也这个名称也是经他认同的。“再也”在马来语的意思是“成功”,是本地许多市镇普遍采用的一个名称。以我的名字梧桐取名是对我这个云顶垦荒人的一种纪念。梧桐再也镇于1999年3月25日由彭亨州苏丹Sultan HajiAhmad Shah Al-Musta 'in Billah Ibni Al-Marhum Sultan Abu BakarRi' Ayatuddin Al-Mu' Adzam Shah殿下主持开幕。镇内设备齐全,除了公寓、酒店、商店和餐馆外,还有警察局、俱乐部、训练学院及一个具有多种运动及康乐设施的体育中心。第一期的市镇发展已成功落实。我们建造了3层楼的店屋及3、4和18层楼的公寓。百分之七十五的单位已在“建造后出售”的概念下售出;其余的单位则在“附带购买选择权的租赁合约”下出售。
自1971年启业以来,云顶已脱胎换骨,突破了旅游及休闲业的局限。集团的业务多元化发展始于70年代后期,从种植业着手,然后延伸到房地产、造纸、发电、石油开采及邮轮业。在这过程中,集团在有关领域中创立了好些响亮的公司品牌,如亚地种植发展有限公司、云顶杉源和丽星邮轮。
种植业:亚地的历史
50年代末期,我在昔加末买下了2千英亩的土地,开始种植橡胶和油棕。后来为了开发云顶集资而不得不忍痛变卖了这些园丘。然而种植业始终对我有着很大的吸引力。1973年爆发的中东战争,给了我另一个进军种植业的机会。当时石油价格飞涨,股市暴跌,接踵而来的经济危机迫使许多英国人控制的公司把它们在马来西亚的大型园丘廉价脱售。实力日渐雄厚的云顶集团趁此良机,在1974至1979年间,在市场上以低价累积了可观的种植公司的股票。1977年,我们成立了亚地种植发展有限公司(Asiatic Development Berhad),主导云顶的种植业投资。两年后,云顶献议收购在伦敦挂牌的金希望种植有限公司(Golden Hope Plantations PLC)。这项收购行动在当时引起了相当的轰动,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个大胆的出击。金希望的母公司惊震之余,马上着手改组金希望,同时发起争取其他股东支持的运动,使我们功败垂成。收购行动失败后,我们把手中的金希望股份全部转让给国家投资公司Pernas(现名PNS)。虽然受到挫折,我们还是不断地寻求其他收购大型园丘的机会。1980年4月,我们成功地向香港嘉道理家族收购了橡胶信托集团,该集团在马来西亚拥有3万3千英亩的园丘。隔年年杪,亚地又在柔佛购得2万5千英亩的园丘。收购的过程中有段深具意义的小插曲,令我难以忘怀。圆满的解决方案1981年6月,一位地产经纪来见我,献议我买下在柔佛的一个大园丘。我对这献议很有兴趣,于是就和幼儿致华及律师飞往新加坡与对方的律师吃晚餐商谈买卖事宜。晚餐后,对方的律师好意劝我们不要浪费时间与精神在这宗交易上。追问下,该律师终于透露,有关园丘的业主早已过世,把遗产留给了两位遗孀及12个儿孙。问题是,虽然死者有留下遗嘱,但受益人却对遗产的分配各持己见。最后,事情交由法庭处理,可是官司拖延了15年仍未获得解决。既然有关园丘牵涉到复杂的家庭纠纷,该律师认为这宗买卖不大可能谈得拢。当个人挑战非达成不可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可是我并没有接受该律师的劝告而放弃。我把这项交易当成是个个人的挑战,非要把它达成不可。第2天一早,我便去找一位拿督高吃肉骨茶,同时向他拿有关受益人的联络电话。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马不停蹄地登门拜访了每一位受益人,献议通过收购他们的园丘来协助解决他们长久以来的家庭争端。我建议先付出一笔现款,让他们按照应得的份额分配,不过他们得联合起来以卖方的身分和我洽谈交易。我甚至大方地提醒他们要团结一致,向我索取最好的价钱。令我惊喜的是,他们真的团结起来和我讨价还价。在洽商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之间的歧见已逐渐缩小。经过两周的奔波及多轮的洽商,我终于成功地和他们达成协议。在买卖合约签署仪式上,除了一位身在外国的受益人外,所有其他的都出席了,场面显得非常温馨。签署仪式过后,他们满脸笑容地以香槟庆祝交易的成功以及长久以来的家庭纠纷获得圆满解决。然而最开心的是我。我不但以合理的价格购得一个好园丘,而且还在收购的过程中当了鲁仲连,替一个家族解决了长期困扰他们的纠纷。亚地在吉隆坡股票交易所上市1982年8月,亚地种植在吉隆坡股票交易所上市,跻身我国10大种植业公司之列。3年后,亚地种植通过购买沙巴发展公司的油棕园,把业务扩展到东马。该公司在沙巴拥有一万英亩的油棕园。在洽购的过程中,对方的经理索价5千5百万零吉,但我的经理则表示最高只能出到5千3百零吉。在双方坚持不下的情况下,对方的经理表示将会在隔天飞回沙巴。我获知情形后,于第2天一早去见该经理,直截了当地说我说愿意出价5千7百万零吉,但有两个附带条件:第一,买价分两年摊还;第二,该园丘现年的盈利归我所有。对方喜出望外,答应了我的条件,并立刻拟定了买卖合约。事实证明,我多出的200万零吉是值得的。两年的摊还期就为我们节省了大约200万零吉的利息,年终结账时该园丘还带来额外的1千零50万零吉的收益,使我们实际的收购价少了大约1千万零吉。时至今日,亚地种植累积的地库已超过十万英亩,其中的六万八千英亩在东马。但可能令你惊讶的是,自从卖掉昔加末的二千英亩园丘为发展云顶集资后,我就一直没有在私人的名义下拥有任何园丘了。亚地进军房地产发展随着人口的增长,国内房屋的需求也越来越殷切。对拥有可观地库的云顶集团来说,进军房地产业是顺理成章的多元化发展。1993年杪,亚地种植成立了房地产发展膀臂,亚地置地发展有限公司,在马六甲推行第一项房屋发展计划,发展占地135英亩的郑柏达纳花园。两年后,它又在吉打美农展开占地七百英亩柏迈布拉房屋发展计划。1996年,亚地置地在柔佛古来展开它历来规模最庞大的发展计划,发展占地八千英亩的英达布拉综合城镇。这项耗资300亿元零吉的发展计划,预期在30年内分阶段完成。城镇里将有35万的人口和各种现代化的设施。配合这项计划,亚地置地收购了实迪亚马士私人有限公司,后者在英达布拉城镇比邻拥有一段1千118英亩的永久地契土地。云顶杉源集团:造纸与包装、电力、石油与天然气业务1988年,我们成立了云顶杉源集团,主导云顶进军造纸、发电及石油与天然气领域的活动。1998年,我们进一步深化在造纸业的投资,把业务扩展到下游的波纹纸箱制造及包装方面。集团是马来西亚最大的综合纸料与波纹纸箱制造商,在距离吉隆坡国际机场仅5分钟车程的雪兰莪瓜拉冷岳云顶杉源工业纸料综合厂设有两间大型的纸料制造厂及一间波纹纸箱厂;在槟城的Prai也设有一间新的波纹纸箱厂。纸厂以最新、最先进的再生科技,每年生产25万吨具国际水准的工业褐纸。集团进军发电业始于收购云顶杉源电力私人有限公司百分之三十九的股权。杉源电力是马来西亚原有的五家独立发电厂商之一,在集团的瓜拉冷岳综合厂所拥有一间720兆瓦的天然气发电厂,一路来是国家能源公司评分榜上名列前茅的电力供应商之一。集团已在2003年3月把它在杉源电力的股权提高到百分之六十。集团也通过云顶石油与天然气有限公司进行有关石油与天然气勘探的活动。资讯科技许多人对云顶能够迅速发展成为顶尖的消闲娱乐城都惊叹不已。然而在人们看得到的建设后面,以同样速度进展的蜕变却鲜为人道。我说的是我们如何以资讯科技作为管理我们日益复杂业务的工具。虽然我是个电脑门外汉,可是我对电脑作为高效率管理的现代工具的重要性却一点儿也不含糊。我们踏入资讯科技时代的第一步,可以追溯到七十年代后期为吉隆坡总部购置的一台NCR会计机。我们这一台“电脑”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台高级的商业计算机,不到几年就过时了,被接踵而来的速度更快、功能更强的机器取代了。为云顶酒店业务电脑化1980年,我们在资讯科技方面作了第一次的重大投资,以100万零吉买下了一台IBM34系列的中档电脑系统,为云顶的酒店业务进行电脑化。在当时,花这么多钱买一台电脑可算是大手笔。可是我们认为,在一个讲求高效率信息处理与管理的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这项投资是必须的。在90年代,个人电脑和网际网络在马来西亚及本区域的渗透率急剧上涨。政府设立了多媒体超级走廊并呼吁私人机构努力提升以应付资讯时代的挑战。次儿国泰确认云顶有必要将其资讯科技水平提升到新的层面。1999年3月,我们成立了云顶资讯(eGenting)进行战略性投资,不单只要把云顶变成休闲与娱乐业务界的资讯科技领导,还放眼未来,把资讯科技打造成集团业务多元化计划中的一环。迄今,我们已在这方面投下了好几百万零吉,让我们对顾客有更好有的认识,更有效地向他们促销服务,让他们宾至如归,时常回头光顾。我们会继续进行资讯科技投资,使云顶的服务与管理更上层楼。其中的一项投资计划,就是耗资1千万零吉的云顶待客服务与产业管理系统,为客房数目即将增加到1万间的云顶酒店提供完善的管理。云顶对旅游业的贡献足以让我引以为荣的是,把云顶发展起来的同时,我也对马来西亚的经济,尤其是它的旅游业,做出贡献。在马来西亚不遗余力地把旅游业发展为服务业关键的一环的时候,云顶崛起成为一个数一数二的国际度假胜地可说正合时宜。我在云顶完成的许多发展项目,如青云道缆车系统、清水祖师庙及最新的第一世界广场,现在都成了重要的旅游景点。我充满信心,旅游业将会在马来西亚的经济中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为国家的服务业赚取正数的收入与外汇。云顶主要的业务是消闲与娱乐,与国家的旅游业唇齿相依,在过去与未来都会是这领域的一股强劲推动力。数据显示,虽然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在过去6年,到访马来西亚的游客人数增加了一倍,而游客消费也增长了4倍,从100亿零吉增加到超过400亿零吉。在同一个时期,到访云顶高原的游客人数(差不多一半的酒店登记住客是外国人),比到访马来西亚的游客人数始终都来得高,这证明了云顶对本地及外国人都深具吸引力。我相信云顶广受欢迎的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它气候宜人,交通方便。它处于海拔1千800米的高度,终年享有春天般清凉的气候,平均温度介于摄氏15至22度之间。从吉隆坡到山顶的绝大多数路段都是4车道的公路,只需1个小时的车程就可到达。为了保持它的“马来西亚最佳山路”美誉,我们每年在维修方面花费600万零吉。在过去超过30年里,云顶的山路从来没有关闭超过2个小时。云顶高原的主题游乐场设施琳琅满目,前所未有的新鲜玩意儿层出不穷,让游客觉得再也不需要长途跋涉就可以享受最先进的娱乐设备了。2002年7月26日,在云顶第一世界酒店与广场开幕典礼上,首相马哈迪医生说:“云顶的成长反映马来西亚的成长。”像马来西亚一样,云顶自60年代以来已从初生儿的阶段走过了漫长的一段路。在我国向成为发达国家的目标作最后冲刺的这个关键时刻,我深信云顶将能够通过在旅游基础设施上大量投资而继续在服务领域中对国家作出积极的贡献。
在发展云顶的漫长岁月中,我曾多次身历险境,几乎丢了性命。有几回是因为发生意外,其他时候是因为我的健康出了状况。我很庆幸一路来都拥有健壮的体魄,相信那是因为我经常到工地劳动的结果。可是在过去20多年里,我有4次得与病魔展开生死搏斗。很幸运的,每一次都能逢凶化吉,逃过劫数。
健康危机1981年初,我63岁时,彭亨苏丹出任最高元首。他登基前两个星期,我受邀参加了一个为祝贺他而设的晚宴。赴宴前,我先到联邦酒店吃了一碗粿条。晚宴在吉隆坡安邦路的汶莱苏丹行宫举行。大约是10点钟的时候,我想是因为吃的粿条太油腻的缘故,忽然感到肚子一阵剧痛,满身冷汗,支持不住,就请辞早退。一回到家,就把邱医生请来帮我打针止痛,开了一些药。可是到了凌晨4、5点还是疼痛不已。医生为我再次打针才稍微好一点。第2天,我赶紧到新加坡的一家政府医院详细的检验。诊断结果是胆结石,而胆石是生在胆与肝相连的地方,切除的手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当时,我正为投资的事宜而时常到澳洲去。在一次澳洲之行中,我在那里作了另一次的检验,结果和新加坡医生的相同。过后,我又到香港的圣玛利医院去征询一位专科医生的意见。他是出了名的坏脾气,见他之前我甚至被忠告要小心。事有凑巧,他原来就是与我同时受封丹斯里勋衔的老朋友李医生。在得出同样的诊断结果后,他献议为我动手术。我拒绝了他,还开玩笑地说我才不要把自己宝贵的生命交到他粗糙的手里。其实那时候,我已作了安排到美国罗切斯特的马耀医院(Mayo Clinic, Rochester)再作检查。马耀医院的诊断结果与先前的不同:我的胆石并没有与肝连在一起,切除手术直截了当,可以在任何医院进行。我和太太商量后认为,既然只是普通的胆石问题,手术可延后或在马来西亚做,于是就先回国了。事后我又觉得应该尽快动手术,免除后患,于是在我的太太和孩子的陪同下,再将于5月31日飞往马耀医院。只有7个月寿命手术前,我忽然想起早年曾给我麻烦的盲肠,便要求医生一起把它切除。医生再检查我的X光照片时竟意外发现我的右肾中生了一粒肿瘤。进一步的检验证实肿瘤是恶性的,癌细胞就会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分,那我就最多只有7个月的命。经过紧急的讨论后,马耀的医生决定马上动手术切除我的右肾和胆囊,但暂时不动我的盲肠。我的太太和孩子担忧不已,然而我却出奇的冷静,被推进手术室时也没有丝毫的恐惧感,因为我对那里的外科医生信心十足。手术在6月3日早上9点开始,进行了4个半小时。当我从麻醉中苏醒过来时,第一眼就看到我太太在床边。我开口嗫嚅的第一句话是:我还活着!”手术非常成功,我只留医了11天就出院,在家休养了3个月后就恢复正常工作。心脏问题我第2次健康出状况是16年后的事。那是1997年农历新年的前1个月,我感到胸口非常不适,便找新加坡的一位著名心脏专科医生检查。检查结果发现我3条心瓣管道中的两条操作不良。该医生认为我的病情非常危急,需要马上动手术,否则我的心脏恐怕连回吉隆坡的短程飞行都承受不了。其实,早在1982年,马耀的医生已经告诉了我,在我这样的高龄,心瓣管道会逐步硬化,心瓣膜的状况也会恶化,但他们说我无需太过紧张,不过应该注意作定期检查,最好是每半年一次。幸好我有自己心脏健康状况的知识,才没有给该医生的话吓倒。无论如何,他的警告也让我受益,那就是促使我提早前往马耀医院作我的例常检查。从新加坡回来后,我上道华佳(Tawakal)医院征询了一位心脏专家的意见。他认为我的心瓣膜虽然操作欠佳,但还不需要立刻动手术。然而在接下来的2个星期内昏眩了两次后,我知道再不能够拖延下去。于是管不了再过一个星期就是农历新年,立即飞往美国。在马耀医院的一系列测试证实我3条心瓣管道中的两条已失去了大部分功能,而且一条通往心脏的血管也阻塞了。他们认为不需要马上动手术,但最好在6个月内把心瓣膜更换。至于那条阻塞了的血管,他们认为不需要动手术。我心想,既然已经来了,就干脆趁健康状况尚好把问题解决了。手术在新年前5天进行,更换的人造心瓣膜是以牛皮纤维做的,可耐用20年。动手术的前一晚,我惊喜地接到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的电话。他说会为我隔天的手术成功祈祷。马哈迪对我的一片关怀,使我非常感动。手术只花了1个小时,大年初一我就出院了。但由于身体状况尚不宜作长途飞行,便在附近的一间酒店休养。为了让我的房间增添一点节日的气氛,我的手术医生送了一串气球给我。一个晚上,我在房里踱步时停下来抬头看在天花板下飘动的气球,突然间一阵昏眩,整个人就要倒向金属桌子。我大声喊救命。门外的助手马上冲进来,在我倒下之前一把扶住我。若我倒下时头撞到金属桌子,性命可能就不保了。手术后的第11天我就回国,又一个11天后,我已能够上云顶陪同马哈迪医生出席了青云道缆车系统启用仪式。过后,我们一起乘坐缆车上云顶山顶。及时治疗1999年7月,我81岁的时候,我的健康忽然又出了状况。我时常感到疲倦,不时发烧,体内红血球数量持续下降,屡医罔效,医生也无法找出问题的根源。我见情势不妙,就马上在家人的陪伴下,到马耀医院求医。抵步时,那里的医生都被我的状况吓了一跳。检验后发现我的心脏内膜受到细菌感染。当时,我的红血球数量已降到危险的水平,人也陷入半昏迷状态。他们为我紧急输血抢救。后来我被告知,如果我迟到几天求医,很可能就无法获救了。在马耀医院留医了整个月他们才让我回家。过后还休养了好一段时间才完全康复。这场病让我瘦掉了十多磅,身心都受尽折磨。腹痛之迷2001年11月尾,我发现自己开始有便秘的问题。某个星期六晚上,我腹部忽然绞痛难当,旋即被送入梳邦再也医药中心急诊部治疗。入院时,除了严重的腹痛外,我已陷入神志不清的状态。检查结果,发现我血里的钠含量非常的低,这致使我神志不清。然而那里的医生始终无法找出我腹痛的原因。一位专科医生怀疑我肠出血。院方建议我家人把我送往新加坡或美国作进一步的检查与治疗。为了让我尽快得到护里,我家人在星期天晚上就安排了救护车把我漏夜送去新加坡鹰阁医院。紧急的结肠内窥镜检查显示我并没有内出血。医生接着给我治疗血钠含量过低的症状。在这时候,我又得了肺炎并发症,在加护病房里昏迷了足足5天。蒙上天保佑,我终于战胜病魔,逃过了一劫,在新加坡留医了两个星期后,完全康复回家。过后,我再没有受到这种病情的困扰。时至今日,我还不知道当日送我去鬼门关兜一圈回来的是什么东西。
我很幸运,在花了几乎半辈子把云顶高原这片荒山野岭开发成一个闻名国际的旅游胜地的过程中,一路来都得到我们马来西亚政府的协助与鼓励。我尤其要感谢现任与过去的首相们所给予我的鼎力支持。
东姑
我首先要感谢我国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给我一个开发云顶的机会。这是一个困难重重的工作。他对我的信心增强了我勇气与决心去排除万难,完成使命。还记得他说,他想不到我会把山势险峻的乌鲁加里山发展得那么快。他认为最不可思议的是我凭着苦干,终于成功地把这座高山征服了。我永远忘不了东姑慈祥可亲的笑容及他给予我的大力支持。有人说我是云顶开发之父,可是如果没有马来西亚国父给我机会与支持,开发云顶的梦想永远也不会成真。开发云顶高原是东姑的、也是我的心愿,我成功地把这艰巨的任务完成也算是间接地实现了东姑的愿望。敦拉萨马来西亚的第二任首相敦拉萨亦给了我很大的支持与鼓励。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他在1975年第一次到访云顶的情景。那是一个风和日丽、天气清爽的早上,我很荣幸有机会带他四处参观。他当时戴着一顶帽子,手持拐杖,在我的陪同下快步走到蓄水槽的地点,即目前云顶酒店咖啡厅下面。在该处,敦拉萨居高临下,吉隆坡、文冬及冬加里的风景尽收眼底。他迎着阵阵清爽的微风,环顾四周,情不自禁地说:“美极了,就像瑞士一样!”他这句话使我感到非常高兴。高兴之余,我也情不自禁地告诉他,他的话,对我是一种最好的鼓励。使我把过去7年来的辛劳与焦虑全都忘掉了。对旅游业贡献大敦拉萨赞扬我一手把一片荒山发展成一个旅游胜地,对国家旅游业作出重大的贡献。我感谢他,说他的赞扬将使我当晚高兴得难以入眠。敦拉萨云顶之行后不久,我就听到好消息,内阁已经同意他的建议,让国内所有高原旅游胜地的经营者享有6年的新兴工业地位,比原来的5年多了一年。这项优惠,使云顶在税务上节省了800万零吉,让它能够把这笔资金再投资到云顶的发展上。敦胡先翁我们的第三任首相敦胡先翁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他对云顶的支持。1978年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敦胡先翁一行人到云顶阿娃娜高尔夫球场打球。打到第7洞时,他说球场的山坡太陡了很难打,就歇了。过后,我们在附近缆车站谈起此事时,我说我已经聘请了一位著名的美国专家把球场重新设计,并将把它提升到18洞的现代化高尔夫球场。谈话间,敦胡先翁告诉我政府很赏识我在发展云顶高原上对国家旅游业所作出的贡献,因此他准备向政府建议封赐丹斯里勋衔给我。我感激他的一番好意,但说我不够条件受封丹斯里这个崇高的荣誉。我建议,政府若要封我丹斯里的勋衔,倒不如像敦拉萨过去那样,让云顶享有多一年的新兴工业地位,让我们有更多资金来提升道路的水平和推行其他的发展计划。首相微笑着对我说,封赐丹斯里勋衔是政府对我个人对国家贡献的肯定,这是一种荣誉,不是金钱所能买到的。1979年6月6日我国最高元首诞辰那一天,我受封赐为丹斯里。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非常关注云顶高原的发展并给了我许多宝贵的忠告。在不少公开场合中,马哈迪都热诚地表达了他对云顶的支持和赞扬我对国家的旅游业及经济所作的贡献。1990年8月11日,马哈迪在出席云顶集团25周年纪念所设的晚宴上,说了以下关于我的一番话:“云顶的故事其实就是丹斯里林梧桐的故事。马来西亚不乏成功人的成功史,但像他这样的成功史是前所未有的。”“从丹斯里的成就,您可以看到,虽然一个人不在本地出世,他仍然可以在马来西亚把他建造商业王国的美梦落实。”“他只受过几年的正规教育,不会讲英语,只能口操福建话及简单的国语,但却能在商场取得骄人的成就,真的不容易。”首相这些话实在令我受之有愧。马哈迪医生的英明领导,为马来西亚带来政治与社会稳定、蓬勃的经济发展与繁荣,也为国家在国际上打响了知名度。在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云顶将能够继续成长茁壮。我谨此向首相致以衷心的谢意。朋友的支持在开发云顶的过程中,我有幸得到一些好友的大力支持。其中我要特别提到的一位,就是与我有莫逆之交的已故丹斯里哈芝诺。我是早年在柔佛株巴辖与人合股开采铁矿时认识丹斯里哈芝诺的。那时他是柔佛州议会的一名行政议员。过后我们成为好朋友及开发云顶高原的长期搭档。60年代是大马时局动荡的时期。在这时期发生的事情包括马来西亚的成立、印尼的对抗及新加坡脱离大马。就在这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下,我和丹斯里哈芝诺开始进行开发云顶高原的艰巨工作。当许多朋友都给我泼冷水的时候,丹斯里哈芝诺始终坚定地与我站在一起,并肩作战。没有他全程的鼎力支持,相信云顶高原的发展就很难成功了。我们合作无间的搭档关系,一直维持到他于1987年辞去公司执行董事的职位为止。董事与职员在云顶开发初期,我有缘在1970年得到陈群川先生加入公司服务。我们的相识始于1968年。当时内陆税收局和我的家族公司在估税上发生异议。我公司的秘书就把陈先生请来协助解决问题。陈群川任总经理在益梳(Esso)公司服务的陈先生一连4天在下班后就来详细审查账目与税务的计算。结果他发现,我不但不需要缴付政府追算的40万零吉所得税,而且还因为没有扣除孩子教育及开发新园丘的费用而多付了46万零吉的税务。多付的税额中,有16万零吉可以索回,其余的因为已超过追讨时限而不得不放弃了。陈先生替我进行追讨,在6个月内就获得了退款。我发觉陈先生是个人才,就邀请他加入云顶。他于1970年加盟成为云顶的总经理,负责行政与管理的工作。当时云顶的开业准备工作正进行得如火如荼。陈先生的加盟使我工作的负担减轻了不少。但可惜他只服务了大约7年,就因接受了马华总会长拿督李三春的邀请出掌马化合作社以及决定参政而提出辞呈。过后,陈先生当选文冬国会议员和马华总会长。
还心愿建清水祖师庙 云顶增添旅游景点收益增值效应
我很欣慰看到云顶在基础设施上的再投资为云顶一带的地区提供了基本设施、如水、电供应、排污系统、警察与消防局等等,让其他的经济活动能够蓬勃发展起来。除了梧桐再也之外,这种再投资的收益增值效应,也展现在云顶的现代化双向公路两旁不断出现的产业发展。有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其他的生意亦如雨后春笋般地在沿途冒了起来。一些半山的私人房屋也在供不应求的旺季为游客提供住宿。往日的荒山野岭,现在已变成一个充满经商与就业机会的地方。清水祖师庙讲发展云顶高原的故事,免不了要谈谈有关清水祖师庙及云顶名称的由来。这两个课题曾经引起不少臆测。我想借此机会作个交代以满足许多人的好奇心。其实,在乌鲁加里半山腰建造清水祖师庙,一方面是依照发展蓝图为云顶高原增添一个旅游景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了结心愿,实现我早年在开发云顶时所许下的一个诺言。1966年,当云顶山路建到清水祖师庙地方时的某一个晚上,我和几位下属在一个山洞里过夜。由于日间工作劳累,那晚很快就睡着了。酣睡中我梦见了清水祖师,他很慈祥地对我说,这座大山你尽管放心去发展,以后会前途无量。醒后,我对开发云顶更加信心十足,当下暗许诺言,如果发展云顶的计划能够成功,我一定要在那个地点建庙供奉清水祖师神像,让善信膜拜,以表达我对祖师显灵指引的谢意。诚如清水祖师的预言,云顶发展顺利,很快地就成为一个热门的旅游胜地。为了实现我许下的诺言,我拨出一块28英亩的土地,并捐出一笔钱,兴建清水祖师庙。1975年,我发起成立建庙理事会以推动建庙计划。由于我在安溪家乡时经常出入清水祖师庙,对庙的一切比较熟悉,所以清水祖师庙就由我费尽心思亲自设计,施工时也由我亲自监督,最后还专程从安溪带回一尊清水祖师的神像,安装在庙的大殿。第一阶段建庙工程始于1976年,历时3年完成,耗资160万零吉。1979年9月20日,已故大慈善家丹斯里李延年受邀莅临主持清水祖师进殿仪式剪彩。庙的第二阶段扩建工程包括增建一座九层高的万佛塔、一座雄伟的佛像及壁雕等,于1988年年中动工,并于1993年竣工。历时18载,耗资超过1千万零吉的清水祖师庙建设终于大功告成。1994年3月29日,我们恭请交通部长拿督斯里林良实医生莅临为清水祖师庙主持开幕仪式,出席观礼的还有众多社会贤达、工商俊彦,盛况空前。完成后的清水祖师庙依山而建,气势雄伟,是云顶高原的一个热门旅游景点。伸手就可触摸飘渺云儿 取名云顶弃用银顶打从我决定开发云顶的时候开始,我就一直在寻思为这个地方取个适当的名称。在我心目中,这个名称除了悦耳动听外,还要童叟都能朗朗上口,这样才容易被人记住。云顶森芭(Genting Sempah)这个原名本身其实就蛮顺耳的,我也很喜欢它。可是用来作为一家公司的旅游胜地的名称则稍嫌罗嗦了一点。于是我就把第二个字略掉,单取Genting为名。英文名称的敲定与采用都没有问题,可是这个名称的中文翻译应该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可经过好一阵子的推敲才有了最后的定案。开始的时候我在想,开发高原旅游胜地的念头是在金马仑高原萌生的,这两者的名称该有点关联。于是我灵机一动,把名称翻译成银顶,好让金马仑和银顶两个名称金银相配,取得富贵吉祥的好兆头。顶字的选择也非常贴切,因为我们的旅游胜地就设在山顶上。这个名称显然是天衣无缝,无懈可击。我们终于找到完美的中文名称了。可是刚刚启用不久,银顶这个名称就遭人非议。有人说它并不能真正地反映山顶的意思。也有人说让穿金戴银可太俗气了。这课题在我的同僚和朋友间引起了不少争议,意见也不少,不过始终没人能够提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替代名称。最后,还是我鲜少参与意见的太太一言惊醒梦中人。她说:“Genting既然高高的处于山顶上,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四周飘游的云儿,为什么不干脆把它叫做云顶呢?”这个既押韵,又极富诗情画意的名称马上得到广泛的赞同。我当然同意她的看法,因为我是最先站在云顶山峰上享受那种云海仙境的美妙感觉的几个人之一。云顶这个名称就这样一直沿用迄今。我希望人们会永远记得它。成世界最大综合酒店娱乐城 30年光景云顶膨胀500倍云顶与旅游业1971年,我恳请政府给予云顶五年免税的优惠,让它能够把盈利再投资在基础设施上。我说,放长线钓大鱼,政府将会在往后的日子里获得更多的税收。一番斟酌后,政府决定放长眼光,批准了我的请求。最终,云顶不仅享有五年的免税优惠,还获得多一年的优惠延长。在当时,一些人认为我尝试改变税务条例来方便自己的做法,简直是鲁莽和异想天开。可是现在想起来,我很庆幸自己当时有勇气果敢地走了这一步。我更要感激政府豁达大度,以高瞻远瞩的态度接受了我的陈情。政府所牺牲的税收让云顶在起步阶段,能够通过再投资加快基础建设的步伐。只30年的光景,云顶这只瘦小、会生金蛋的鹅果然飚长了500倍,每年可征税的盈利超过10亿零吉。从开始营业至今,云顶缴纳的总税额不少过80亿零吉,替国家赚取的外汇也高达70亿零吉。今日的云顶,是一家营运资产超过100亿零吉的马来西亚大企业集团,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总额高达50亿零吉的投资,云顶高原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综合酒店娱乐城。第一世界酒店与广场2002年7月26日,首相马哈迪医生为云顶最新、及迄今最大单一投资的发展项目,云顶第一世界酒店与广场,主持开幕典礼。耗资12亿零吉、历时3年完成的第一阶段工程,包括拥有3千228间客房的第一大酒店(Fitst World Hotel)第一幢大楼和第一世界广场(First World Plaza)。当耗资超过10亿元的第二幢大楼在不久的将来落成后,该酒店的客房数目将增加3千间。到时,云顶高原将有大约1万间客房。加上大约4千间员工宿舍,届时整个云顶将会有超过1万4千个房间。综合城的主要设施,包括面积10万6千方尺、可容纳6千人的云顶国际会议中心;马来西亚最大、内部无支柱的宴会厅;超过90家商店及饮食店和一座面积50万方尺、东南亚最大的室内游乐场。游乐场里可说应有尽有,老少咸宜。喜欢刺激的可以乘坐欧洲特快过山车,或试试耗资1千万零吉的云顶空中历险机。这个玩意儿全世界仅有两个,在亚洲则是第一个。它让游客可以不必乘坐飞机就可以尝到跳伞的滋味。自命身手不凡的爬山客可以在马来西亚最高的世界级云顶征服攀墙上一试身手。那些渴望有个冬季假期的游人则可以到冰雪世界里去感受一下下雪的滋味或在平底雪橇上风驰电掣的刺激。
林梧桐满意继承人 林国泰有大将之风80年代,次子国泰负责把我们家族的业务扩展到海外去。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他就把那些业务搞得有声有色。在巴哈马,他设立了一家赌场、一个游艇中心及3间酒店。在澳洲,他设立了阿德雷赌场及柏斯的伯斯兀岛屿胜地,后者设有赌场、酒店、国际表演厅、会议中心、室内游乐场及一个18洞的高尔夫球场。在开业的第一年,这些业务就取得高达1亿零吉的盈利。可是经营了18个月后,他出乎意料地建议把酒店和赌场脱手。我问他为何把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生意,在开始赚钱时就把它放掉。他胸有成竹地告诉我他有更好的计划。他说有家日本公司有意以高价收购我们的资产和业务。他认为这是个套现的好机会,因为所得的现金,就算存入银行,也能赚取一样多的利息收入。然而他作此决定的最重要原因,还是因为他看到当15年的赌场专利结束后,澳洲政府将会发出更多赌场执照,到时我们的业务就会面对激烈的竞争,盈利也将大受影响。
我觉得他的分析很有见地。在给予他毫无保留的支持之余,我也很欣慰地觉察到,国泰在企业的运筹帷幄中,已开始展露深谋远虑、眼光远大的大将之风。于是,我就全权让他与日本买家进行洽谈有关交易的事宜。交易在1年后完成。其他海外投资在国泰的主动与我的支持下,我们通过家族公司,建发,进行了其他有潜质的海外投资。其中一个好例子就是狐林赌场(Foxwoods Casino)的投资。90年代初期,印第安部族之一的佩科特族人推行一个计划,要在他们的保留地兴建一间赌场而尝试获取一笔贷款。大约30家美国及外国银行都认为该计划的风险太高而一一拒绝了他们的贷款要求,原因是他们赤贫如洗,没有财务记录可循,而建议的地点又是康涅狄格州经济低落和偏僻的地方。然而国泰和我都没有因经济考量的顾虑而裹足不前。相反的,我们在狐林的计划中看到巨大的商机。国泰作了实地考察,让我知道他们交易的条件。我们了解佩科特族人的困难与挑战,也和他们一样对该发展计划有着相同的憧憬。所以,虽然他们尚未从州及联邦政府获得赌场执照及其他必须的批准,国泰还是答应为他们提供一笔初期融资的贷款。很快地我们就和佩科特族人打成一片,而双方之间的友好关系让该计划能够迅速顺利落实。狐林胜地世界最大赌场现在,狐林胜地赌场是世界最大的胜地赌场,雇员超过1万1千人,是康涅狄格州最大的雇主,也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推动力。在2002年底,国泰也为另一个名叫辛耐卡的美国印第安族人提供了财务援助,协助他们在尼亚加拉瀑布的地点兴建他们的赌场。公司个人获奖无数 董事员工功不可没我也想借此机会向云顶的董事和全体员工致谢。云顶有今日的成就,他们功不可没。他们这些日子来的默默耕耘与贡献,也在公司和我个人所获得的无数奖状与荣誉中得到肯定,其中包括:1985年马来西亚企业家奖1986年杰出经理奖1994年企业家成就奖1996年马来西亚十大卓越公司首奖1996年最佳雇主奖在管理方面,云顶也获得许多有名机构颁予的奖状,包括从1994至地2002年破纪录地连续九年在远东经济评论杂志(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常年评选200家亚洲公司中荣获马来西亚卓越公司总体第一名。1999年,集团被亚洲金钱杂志(Asia Money)评选为亚洲第二最佳管理公司;两年后,再获选为马来西亚10年中最佳管理公司。亚洲商业(Asian Business)在2000年评选亚洲最受褒扬的公司时把云顶集团点名为马来西亚最佳公司。云顶高原旅游胜地出色的表现也在多项颁奖中得到肯定。2001年,它荣获世界旅游奖状(World Travel Awards)颁予亚太区最佳赌场胜地奖;亚洲世界媒体(World Asia Media)颁予最佳五星级家庭与娱乐胜地奖。Diners' Club International会员因为它的“卓越顾客服务、货品素质、货物多样化及物有所值”而颁予它2000年最受欢迎胜地酒店奖。政府为奖励我多年来在旅游业方面所作的努力,在1997年颁给我一项特别旅游奖。1998年,马来亚红新月会为配合该会50周年纪念,颁发纪念日勋章予我。早在90年时,我亦获该会颁终身会员的最高荣誉奖章。不久前,我也获得国际产业联盟(FIABCI, 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Federation)颁予2002年产业风云人物奖,以表扬我在马来西亚产业界所作的贡献。一点心意华人认为,“取自社会,用之社会”是一种回馈社会的美德。本着这个信念,云顶集团属下的公司多年来在捐助慈善事业方面从来不落后人,而且总是低调进行。1978年,我设立了一个家庭慈善基金,叫做林氏基金,长期捐助教育、医药、残障人士组织及老人院。我本身也经常以私人身份为许多教育与慈善机构慷慨解囊。邮轮业大展拳脚 誓成为亚洲主要业者进军邮轮业出售在澳洲和巴哈马的酒店与赌场后,我们将汇回的资金一部分投资在一家造纸厂和一家发电厂。这两家公司都经营得很成功,过后被云顶收购为旗下的单位。我向国泰建议把资金再投资兴建一间5星级大酒店,但是他说对邮轮业更有兴趣,因为邮轮具流动性,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航行。在早期一次造访巴哈马群岛的行程中,国泰建议我们参观以迈亚米为基地的当地邮轮业。那是我第一次和这个行业的接触。当时我告诉自己,如果有一天我进军这个行业,一定要买最大、最好的邮轮,像那些在世界邮轮首都迈亚米运作的一样。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得有声有色,成为亚洲的主要业者。7年之后,机会来了。1993年8月,一位瑞典的业者因为无法付款而被银行没收了他的两艘新建的邮轮。这两艘瑞典建造的四万吨邮轮每艘可载客1千700人。该银行正与一家英国公司洽谈出售邮轮,索价1亿6千500万美元,但买方只肯出1亿6千万美元,双方为500万元的差距坚持不下。当国泰提议买下邮轮时,我给他全力支持,并建议他出价1亿6千250万美元。我相信该银行会乐意接受我们这无条件的献议。结果不出我所料,这宗生意在不到两天的洽商后就顺利谈妥了。这宗买卖成交后不久,该英国公司突然间献议以2千万美元的溢价向我们买下邮轮。这个诱惑虽然迷人,但我们终不为所动,决定依照原来的计划在邮轮业大展拳脚。
October 23, 2007
亚洲首富李嘉诚:神话与误读的背后
他通常被描绘为一个天才,依靠对交易天生的敏锐,不停扩大自己的财富。与其说人们因此熟悉了李,不如说,李嘉诚被神秘化了。
时至今日,李嘉诚对外界仍是一个谜。
围绕着他的名字,各种传记重复杜撰了无数传说。对于李个人身价的猜测,则像一种无穷尽的动力,驱动整个世界密切关注李的生意、健康及家庭。他通常被描绘为一个天才,依靠对交易天生的敏锐,不停扩大自己的财富。与其说人们因此熟悉了李,不如说,李嘉诚被神秘化了。
在香港,长江中心70层的会议室里,更多的印象得以形成。相比多年前的照片,他的外貌没有太多变化。他有着一对大大的瞳孔,但眼神不是格外犀利,而是柔和的、探寻的,像儿童一样闪现着好奇心。说普通话和英语时,他语速不快,但铿锵顿挫。每讲几句,他都会下意识地笑笑,给人以毫无世故之感。
他也并非一个乐于表现出自己在商业方面拥有异常洞见的人。对于多数问题,他的回答快而且有跳跃感,而不是逻辑感极强的论述与解释。他似乎更愿谈论自己对中国人思维、行事习惯的思考,对慈善事业的看法,以及多年前的回忆。一些朴素至极的比喻点缀在思考与故事间,这让他更像一个有意教育后人的长辈。时不时地,他还会提醒说:你不明白要问我。
为何在太多企业家轻易断送一家企业的同时,李嘉诚几乎碰不到天花板?
他轻描淡写地回答:其实是很简单的,我每天90%以上的时间不是用来想今天的事情,而是想明年、五年、十年后的事情。
在这样朴实得近乎单纯的答案之后,却是一个华人世界所罕见的、业务庞杂且高度国际化的商业帝国。只要想到全球有超过1350万人在使用他所经营的3G移动电话网络,海上13%的集装箱在其港口内运载,散布在中、法、英、俄的消费者出入于其7500家零售店,其控股的赫斯基能源每日产出34.4万桶石油,以及其集团业务遍及54个国家,拥有约25万名员工就可感受到其工作并非那么简单。
但也并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与李的实业深入人们生活比起来,他的思想尚未产生足够影响。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李拥有着一种在全球罕见的生意之道。
人们曾经试图用股神巴菲特的思想框架来解释李。表面看来,他们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极善于分配资本,厌恶负债,热爱现金流稳健的业务,并都将状况不佳的老牌公司重塑为一部价值机器。但相比巴菲特知易行难的方法论--通过控股保险公司而获得大量的浮存金,遵循其老师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论,巴菲特投资于大量内在价值被低估的公司,任由其自行管理,获取分红--李嘉诚的风格难以被简单归纳。
李嘉诚在全球商界的口碑,大多来自于一些极富想象力的投资与交易,这为他赢得了精明的资产交易者的名声。但一个无法解释的问题是,虽然从未有人将李定位为一个杰克·韦尔奇式的杰出的管理者,可自1979年以来,李一直有效控制着一家成功多元化的公司。
而且,作为一个帝国建造者,李的技巧可谓丰富,他会像一个投资者一样耐心地将资本囤积于某一领域,承受亏损压力维持一些业务的发展,也会在恰当时机将新兴行业与资本市场的概念高调结合,以融资所得逐渐将一个产业由虚做实。他敢于在一些政策风险很大的市场下注,往往能够全身而退,而他早年一些不被看好的投资,亦能获得数以亿计的回报。
这种无拘束的企业成长方略,在李嘉诚的运用下效果奇妙。1979年他以近7亿港元入主的和记黄埔,至2005年利润已经达到了143亿港元。于1990年代初已逾60岁的李,在过去的十六年中,仍率领着其旗舰公司和记黄埔,将收入增长了近15倍。此期间内,外界估算,李个人的财富从25亿美元增长至188亿美元,成为了Forbes全球富豪排行榜上的第九人。
但对于那些模仿者,在缺乏更清晰的价值观描述下,无论是李的多元化战略还是低买高卖的手段,都很容易被误解为机会主义的财技游戏。虽然如郎咸平也曾将李的策略总结为业务多元化、全球化、稳健的财务政策和不为最先,但此四种以规避风险为核心的倾向又不足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和黄在3G业务上投入超过250亿美元,以争取全球领先3G业务运营商的位势?为何和黄能够成为华人企业中少有的顺利实现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公司?
究竟应该向李嘉诚学什么?
李嘉诚一直在转变和提升他的商业模式。你不能去学他做什么业务,做怎样的资产组合。因为这些东西跟他的背景、目标、个人喜好、公司的基础、外在环境都有太多相关。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对《环球企业家》说:应该去思考的,是他的逻辑是怎么形成的?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做这个决定?他是怎么来做这个决定的?他的感受是什么?他在那个时间的思考点是什么?
在郭看来,他从李嘉诚身上所学得的心得有三:一、在不断巩固已有业务的技术、管理能力的同时,不拒绝寻找新的机会。二、在开展新业务时不做愿望式的假设,提前评估好自己是否输得起。三、所能支撑前两点的是心态。只有一种高明的内心平衡机制,才能让他既保持良好的进攻性,坚持寻找挑战,又拥有足够的自控,不变成一个赌徒。
而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认为李嘉诚的独特之处在于两点:李嘉诚明显是个非常务实的人,他不会公司没做好就去忙慈善,但当他想做慈善的时候,又是很大的手笔。除了务实,他没有只局限在香港的地产业务上,也证明了他的视野超越了同辈许多企业家。
根本而言,这两种说法都超越了基础的方法论,而更接近于一种企业家的修养。这正是李嘉诚少被解析的秘密所在:一个与李共事逾十年的人士称之为心法。
访谈时,李嘉诚做了一个手势,右手掌先呈15度角平缓的滑过,到一个点上,则一下变成50度,做攀升状。其涵义为:28岁的时候,他已经知道自己此生可以跟贫穷说再见,接下来只是乐于工作而工作,这一做就是50年。
李嘉诚说:重要的是内心的安静,表面看来很忙,但内心其实没有波动,因为自知做着什么工作。我知足,但不表示没有上进心。
【心里头创造的逆境】
在开始对于李嘉诚的风格进行更详细的研究前,我们先试着回答一个更为基础的问题:李嘉诚是如何工作的?
关于其工作习惯,最为著名的细节是他的作息时间:不论几点睡觉,一定在清晨5点59分闹铃响后起床。随后,他听新闻,打一个半小时高尔夫。李并未接受过高尔夫专业训练,姿势算不上标准,但成绩通常不错。他认为,重点是打每一球时都保持冷静,有规划。
每天早晨,李都能在办公桌上收到一份当日的全球新闻列表,根据题目,他选择自己希望完整阅读的文章,由专员翻译。通常,这些关于全球经济、行业变迁的报道,是启发李嘉诚思考的入口。
他是一个很有危机感的人,让他平衡危机感和内心平和的方式就是,提前在心里头创造出公司的逆境,知悉李的人士表示:他看到各种报道,然后设想自己公司的状况,找到那些松弛的部分,开会去改变。等他做好准备,逆境来的时候反而变成了机会。
这就是李所谓的90%以上的时间想未来的事情。他并非一个喜欢通过无休止的会议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人,在和记黄埔和长江实业的会议上,他听取每个汇报的时间不会超过15分钟。更多时候,李喜欢自己阅读、分析、判断。
虽然并未接受过太多专业教育,但李嘉诚热爱数字。不仅其3G手机上每天都会陆续收到全球各个市场的3G业务发展数据,他还热爱广泛阅读年报。他自称可以对集团内任何一间公司近年发展的数字,准确地说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数据:看一看便能牢记,是因为我投入。而他从20岁起就热衷于阅读其他公司的年报,除了寻找投资机会,也从中学习其他公司会计处理的方法的优点和漏弊,以及公司资源的分布。
此种近乎玄想的工作方式能够有效运转,端赖于李的一种才能:他能将大量复杂信息分解为相对简单的几个问题。
比如,在1999年时,就如何在移动通讯业保持公司的高速发展这样一个问题,太多的条件与变化让找到标准答案十分困难。但李将现实拆解为两大类问题:其一为市场本身究竟在如何变化?其二为Orange是否有实力通过并购提升自己?
在第一个问题下,他得出三个判断:话音业务的竞争过于激烈、数据业务的增长迅猛、网络热潮已让移动通讯公司的市值达到颠峰。而对于希望开展并购的公司管理层,他也提出四个相对清晰的条件:收购对象的现金流需稳健、完成收购后Orange负债率不得提高、和黄需对Orange保持35%的控股权、获得收购公司的绝对控制权。
前一个问题说明顺应技术转型势在必行,后一个问题则难以在四个条件下实现,两相结合,李迅速将和黄在Orange约45%的股权售出,获得了146亿美元净利。虽然这一大交易引发了对李持续不断的争议--他是一个交易者还是一个建造者?--但在接近之人看来,为建造而交易,不和自己的资产谈恋爱,正是李先生对自己没有局限的一个体现。
除了经验和直觉,这种判断力还可以被解释为,他是个无穷尽的提问者。甚至在一次前往圣保罗中学与学生交流时,他还会发问道:你们每天都会坐下来玩两三个小时的电脑游戏,有没有想过整个游戏产业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游戏背后的程序是怎样运行的?
多数时候,李每天六点下班,回家后,除了拨打越洋电话,他还有两件必修功课:跟着有字幕的英语节目大声朗读,以及夜晚的阅读。除小说外,他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并每阶段设定一个主题(最近的主题是宗教)。这两个工作都意味着一点:他最大的恐惧在于错过见证世界的变化。
平日,李对衣、食的要求相当低,他说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主要是因为简单,且夜间休息的好。我每天晚上都睡得很好,因为在名方面,我行事谨慎,别人不容易破坏我的名誉,利方面,全部从正道而来。李说。
【心法之一:掌控自主权】
熟悉之人看来,让李嘉诚安寝无忧的,除了名利之心淡泊,还有一个更为基础的原因:他的各项业务都拥有着良好的现金流。
李对现金流高度在意,富有盛名。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一家公司即使有盈利,也可以破产,一家公司的现金流是正数的话,便不容易倒闭。而在确保现金流同时,他还努力将负债率控制到一个低位:自1956年开始,我自己及私人公司从没有负债,就算有都是'假贷'的,例如因税务关系安排借贷,但我们有一笔可以立即变为现金的相约资产存放在银行里,所以遇到任何风波也不怕。此外,他永远采用极为保守的会计方式,如收购赫斯基能源公司之初,他便要求开采油井时,即使未动工,有开支便也报销--这种会计观念虽然会在短期内让财务报表不太好看,但能够让管理者有更强烈的意识,关注公司的脆弱环节。
隐藏在数字背后的,是这样一个逻辑:没有现金流的威胁,负债与否取决于自己,就让多数问题不是被动决定,李便拥有了对生意尽可能大的自主权。在与李嘉诚合作极多的人士看来,把握自主权正是他的核心观念。
这似乎与外界熟悉的李嘉诚背道而驰:仅从结果看,李像一个永远敢于火中取栗的交易突击手,没有什么能妨碍他永远扩张的雄心。
50多年前,李嘉诚像现在国内众多制造业公司创业者一样,经营着一家塑料花生产厂。在顺应制造业潮流积累到第一桶金之后,他在香港人口爆炸性增长的70年代抓住了地产业的机会。1980年代中期起,和黄在通讯和石油领域谋求布局,1990年起则展开全球港口业务扩张。
1991年时,和黄的董事总经理马世民对外表示:香港对我们而言有点小,我们开始觉得撞墙了。当时长实系的利润有80%来自于其香港业务。经过长期的调整、升级,20年后,和黄的资产组合构建得颇富时代精神:3G通讯业务、在中国开展地产、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石油开采及精炼,以及港口。现在,香港业务只占到公司总体收入的20%。
但在骨子里,李嘉诚是个极度厌恶风险的人。一个细节是:在长江中心70层的会议室里,摆放着一尊别人赠予李嘉诚的木制人像。这个中国旧时打扮的账房先生,手里本握有一杆玉制的秤,但因为担心被打碎,李干脆将玉秤收起,只留下人像。
虽然李并不吝惜对外重复阐释自己的方法论:发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发展,但因其听起来简单得近乎空洞,且太多人过于重视李嘉诚发展一面的经验,就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平衡--分析人士经常认为多元化的业务组合和国际化的市场搭配让和黄富有抵抗风险能力,却少于追问:什么在支持李无休止的展开扩张?为何多元化通常让其他公司现金流紧张,和黄却能进行一些规模极大的市场培养?
和黄于2001年开始投资的3G业务(全球范围内,和黄的3G子公司名为3)正是一个李嘉诚进军新业务的鲜活样本:虽然和黄从未对外宣布其投资总量,但市场估计为250亿美元。这很容易被视为一次豪赌,对于和黄而言,却堪称一次极富耐心,准备周详的行动。
李嘉诚所以卖掉其2G业务(欧洲的Orange和美国的Voicestream),而不是以其原有用户为基础实现换代,一个最主要的考虑是:既然这是一次技术变革带来的机会,而新技术具体什么时间崛起并不可知,如果保留原有业务,则可能出现对于新、老业务投资选择中游移不定的尴尬。在市场高位上出售2G业务,不仅获得了极充裕的现金,更是一种不留包袱的下定决心之举。
退出Orange两个月后,和黄就购得了在英国经营3G业务的执照。而在开展3G业务同时进行的,是李在财务层面进行的准备。当他决心将公司的财力倾注于3G业务时,他已经有一个几年内可能亏损的数字预期,并依此要求地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赫斯基能源等几块业务将利润率提高,将负债率降低到一个风险相对小的程度:2001年时,赫斯基能源为和黄贡献的利润不过9亿港元,到2005年已经升至35亿,同一时期,原本利润维持在一个稳定区间的港口业务和长江基建的的利润分别从27亿变为39亿,及22亿变为34亿。即使3G投资巨大,但到2006年6月底时,和黄的现金与可变现投资仍有1300亿港元。
在这个近年中投资最大、也是回报最慢的全球性技术换代中,所面对之困难远远多于任何人所能想象。和黄的3G业务刚刚推出时,曾饱受手机短缺及其它技术上的困扰,直到2004年,种种困难才得以克服,加上各款时尚手机相继推出,整体的业务有了显著的进步。
而在发展过程中,和黄了解到,虽然没有单一产品成为其撕开市场的杀手级产品,但3G的核心竞争力是存在的:将其速度提升到可以顺畅接通任何网站,手机就不止是一个用于通话的终端,而是一部小型电脑。虽然其它无线运营商也试图让用户通过手机上网,但一个无形的障碍是:运营商们希望将用户锁定在自己的无线门户内,而用手机登陆其它网站则速度缓慢。只有打破这一僵局,用户才能乐于使用手机上的信息增值。顺着这一思路,和黄最早和雅虎、Skype等网络公司合作,取得了先机。
事实上,即使是世界最大的移动业务运营商,也并未比和黄做的更好。虽然沃达丰也在有步骤进行3G业务扩张,但在日本的竞争失利并最终退出,以及此前收购德国Mannesman公司所受损的费用(impairment charge)高达230亿至280亿英镑,这都让其自2005年以来不复往日辉煌:其到2006年3月31日的财报称,沃达丰净亏损达230亿英镑--正因为和黄拥有多重业务相互支持,依然可以过去几年中保持上百亿港元的盈利。
反而是和黄以耐心和持续的改进获得了更多成绩:到2006年8月,其全球3G用户数量达到了1350万名,为全球最大的3G业务运营商。过去6个月中,活跃用户的ARPU(每用户平均收益)从42.2欧元升至44.66欧元,而非电话业务所占的收入比重从25%提升到28%,开发每个客户成本(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s)也从293欧元降低到262欧元。
【心法之二:持续技术改进】
李嘉诚看重自主权的另外一个体现在于,他非常注重跨资产间价值的挖掘。
比如他对于零售业务不遗余力的投入,并非仅仅因为看重零售业务拥有极佳的现金流,更因为,零售是一个可以与地产密切结合的业务。即使他并不追求所谓的协同效应(因为那不可量化),但当零售、地产、港口等业务处于一个平台上经营,以李的团队之善于成本控制,总能够找到很多额外的盈利空间。
除了横向的业务之间的价值发掘,单一业务的潜力发现也颇有可为。当李嘉诚认为健康、美容类产品将成为未来零售业最主要的成长动力,便不惜成本在法国、英国、俄罗斯等各国寻找经营不善的零售网点,逐渐将已经被证明成功的产品移植到收购来的店面中去。
这两种整合的关键问题是一个:和黄的团队有多少技术和管理能力?
因李嘉诚太善于资本市场的进退,硬币的另一面就几乎很少被关注:李嘉诚是一个非常热爱借由技术改善实现业务增值的人。在多数电信运营商担心成本低廉的VoIP将抢夺其话费市场时,当他听说这种新技术可以无限度降低成本,他果断敲定让和黄成为全球第一个安装有Skype软件的3G业务运营商。
1979年,李嘉诚入主和黄时,和黄旗下的港口业务只是一块收入有限而且勉强盈亏平衡的生意。但李相信集装箱为主角的全球贸易将成为一个重大趋势,因此,在1982年中英谈判时,即使香港商界民心不稳,李嘉诚仍根据对于局势的判断和对资金的把握,果断投资于香港第6号货柜码头,只用2亿港元就获得了4个泊位。数年后他再竞标面积与6号相若的7号码头时,价位已经高到了40亿港元。
而在拥有一定的业务规模后,李嘉诚持续要求港口业务的负责人进行管理技巧的改善。因为香港港口空间有限,最主要的改善在于,其它港口码放2、3层的集装箱,在这里需要摞至6、7层高。
这并非简单的吊机和码放方式的改变,更为需要对所有集装箱的出、入时间进行良好统筹,否则,仅在搬运腾挪中就将损失极多时间。因此,从1980年代中期起,和黄一直自主开发码头的电子管理系统,直到近年升级为nGen管理系统,可以事无巨细的显示码头内集装箱的各种资料。甚至,和黄港口在香港的子公司根据当地情况,专门发明了由电脑控制搬运集装箱的电子龙型吊机,较全部装载工序由人工控制效率大为提升。
克服了空间狭窄的劣势,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反而因其效率,成为了国际著名的补时港口(catch-up port):那些在运输过程中被延误的时间,可以在香港得以补偿。在这样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下,1990年代初,和黄港口业务开始国际化,1991年购得英国最大港口菲力斯杜后,15年间,和黄已经成为业务遍及21个国家,经营43个港口共251个泊位的全球最大的私营港口公司。
在2006年,估计和黄属下全球港口处理量将达6000万个标准箱,其中香港约占20%。
除了对当前管理需求的实现,和黄甚至不乏为长期发展培育技术的韬略。
1970年代,经历了当时的能源危机,李嘉诚意识到能源业务的前景值得看好。1987年,李嘉诚家族及和黄集团开始购入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公司的股权,其后由于赫斯基的合作伙伴出现财政困难,李再次予以协助,私人大幅增加持股量。虽然在90年代外间经常有人对公司的发展潜力并不理解,但李嘉诚表示,他并未因此困扰,他对前景很有信心,认为赫斯基拥有非常良好的资产,定会有理想的发展。
在那段时期,在改善管理同时,和黄建议赫斯基投资于油砂资源的收购和油砂精炼技术的培养。虽然在当时看来,这是一件毫无意义的工作:石油的开采成本非常低,油砂却不同。油砂主要由水或砂构成,其中最多只有20%沥青,将油砂中的沥青分离并加工成高质量的原油,成本则要高出许多。
直到近年,随着石油价格的不停飙升,业内人士才不无赞叹赫斯基的储备。其塔克油砂田将于今年11月产出第一桶油,并预期在两年内达到一个峰值:日产三万桶油。塔克被预期在35年里共产出3.5亿桶沥青。而其第二个油砂矿Sunrise被预期在40年里产出32亿桶沥青。
而且,油砂精炼技术还意味着前景的广阔:据估算,加拿大油砂含有的原油是1.75万亿桶,委内瑞拉是1.7万亿桶,占全球石油储备总量近2/3。将其充分利用,按照目前全球8500万桶/天的供应量,则可使用超过100年。
现在,赫斯基的市值已经与和黄的控股公司长江实业相若,而和黄依然拥有前者35%的股权,李个人则拥有36%股权。
【心法之三:个人角色管理】
与李嘉诚在一起的时间,你很少能感觉到本应属于华人首富的巨大自我。他的言语、目光和笑容,都不免让人产生疑问:早年经受的战乱、苦难,以及随后六十六年的辛苦工作,这些负面影响究竟是被一种怎样的力量化解,而没有让他成为一个性格极端的人?
是命运?-在很多场合,李都会提到自己的一生蒙上天眷顾。
但李嘉诚回答说:性格才是命运的决定因素。好像一条船,船身很重要,因为机器及其它设备都是依附在这条船里面。
很长时间以来,因为李的被神化,他的性格都为外界所忽视:李是一个性情急燥还是温和的人?他可曾有脆弱或失去自控的时候?
如果过往的经历可以呈现出李嘉诚的部分性格,那至少可以说明两点:他随时准备改变自己,应付挑战,同时,乐于在高度自控下获得内心自由。关于后者,一个最恰当的阐释是他自身的体验:在参与地皮招标时,李会不停地、很快地举手出价,但当价钱超过市场的规律,他左手想举起时,右手便立即制止左手。
很早年时,李嘉诚就证明了,他从来不惮于改变自己,并永远清楚什么时候该挑战下一级台阶。
在其记忆中,第一次强烈的自我改变发生在十岁时。那一年,李嘉诚升入初中,在没有任何人的提醒下,他突然意识到了自己对家庭的责任。这让他一改往日的贪玩,开始发奋,每晚主动背书、默写。这种一夜之间的改变甚至曾令其父不解。
12岁时,因为父亲患肺病,李嘉诚去阅读相关书籍,希望找到救治方法,反而发现自己有着得肺病的一切症状。当时,李不仅需要负担其家族的经济,还需疗养肺病。但那时他已经深知个人角色管理的方法:没有太多选择,除了须将工作处理妥当,还攒钱买下旧书自修。今日回想起,他仍承认,这是一生最困难的阶段。
早年的经历不仅将李塑造成一个勤奋的推销员,更养成其对于生活细节毫不讲究的习惯:多年之后,李有一晚下班较晚,到家后拿起桌子上的饭就吃,虽然感觉味道有些臭,却未作声张的吃下了两碗--饭后问明,原来这是两碗给狗准备的饭。
但到22岁创立公司时,李嘉诚很容易就完成了一次质变:他告诉自己,光凭能忍、任劳任怨的毅力已经不够。新的挑战是:在没有找到成功的方程式前,如何让一个组织减少犯错、失败的可能?
或许本质而言,李嘉诚的全部独特之处,正系于其永远懂得把握角色变更的时机和方法。在一次演讲中,他谈及个人管理的艺术,就是应在人生不同的阶段不停反思自问:我有什么心愿?我有宏伟的梦想,我懂不懂得什么是节制的热情?我有拼战命运的决心,我有没有面对恐惧的勇气?我有信息有机会,有没有实用智慧的心思?我自信能力天赋过人,有没有面对顺流逆流时懂得适如其分处理的心力?
而其一生中最大的一个疑问是:富有后,感觉不到快乐又如何?
29岁的一个晚上,李嘉诚坐在露天的石头上回顾自己过去的7年:从22岁创业,到27、28岁像火箭上升一样积攒财富,他在当时已经知道,自己将成为富有人士。但他并不知道,内心的富贵由何而来?
那几年间,他正开始在意自己的衣着、手表,研究玉器。但在那一晚,他意识到:更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知足,有正确的人生观,而在工作上得到的金钱除了足够家人生活使用外,其它的钱有正确用途,能在教育医疗方面帮助别人,生活虽然朴素,亦能令自己感到非常快乐。
1980年起,李决定设立个人基金会,其宗旨是通过教育令能力增值以及通过医疗及相关项目建立一个关怀的社会,并希望在我离开这个世界后做的事,一定要比我在世时做的只多不少。到今天,他的基金会已在过去26年捐赠近80亿港元,最近他再表示会将不少于1/3的个人资产放入基金之中。
而曾表示从未考虑过要退休的李,在这次采访中表露了一个新的计划:在2008年时减轻工作量,每个月抽出三天全天时间,每天花不少于8小时时间参与到李嘉诚基金会的公益工作中。
October 13, 2007
时至今日,李嘉诚对外界仍是一个谜。
围绕着他的名字,各种传记重复杜撰了无数传说。对于李个人身价的猜测,则像一种无穷尽的动力,驱动整个世界密切关注李的生意、健康及家庭。他通常被描绘为一个天才,依靠对交易天生的敏锐,不停扩大自己的财富。与其说人们因此熟悉了李,不如说,李嘉诚被神秘化了。
在香港,长江中心70层的会议室里,更多的印象得以形成。相比多年前的照片,他的外貌没有太多变化。他有着一对大大的瞳孔,但眼神不是格外犀利,而是柔和的、探寻的,像儿童一样闪现着好奇心。说普通话和英语时,他语速不快,但铿锵顿挫。每讲几句,他都会下意识地笑笑,给人以毫无世故之感。
他也并非一个乐于表现出自己在商业方面拥有异常洞见的人。对于多数问题,他的回答快而且有跳跃感,而不是逻辑感极强的论述与解释。他似乎更愿谈论自己对中国人思维、行事习惯的思考,对慈善事业的看法,以及多年前的回忆。一些朴素至极的比喻点缀在思考与故事间,这让他更像一个有意教育后人的长辈。时不时地,他还会提醒说:你不明白要问我。
为何在太多企业家轻易断送一家企业的同时,李嘉诚几乎碰不到天花板?
他轻描淡写地回答:其实是很简单的,我每天90%以上的时间不是用来想今天的事情,而是想明年、五年、十年后的事情。
在这样朴实得近乎单纯的答案之后,却是一个华人世界所罕见的、业务庞杂且高度国际化的商业帝国。只要想到全球有超过1350万人在使用他所经营的3G移动电话网络,海上13%的集装箱在其港口内运载,散布在中、法、英、俄的消费者出入于其7500家零售店,其控股的赫斯基能源每日产出34.4万桶石油,以及其集团业务遍及54个国家,拥有约25万名员工就可感受到其工作并非那么简单。
但也并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与李的实业深入人们生活比起来,他的思想尚未产生足够影响。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李拥有着一种在全球罕见的生意之道。
人们曾经试图用股神巴菲特的思想框架来解释李。表面看来,他们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极善于分配资本,厌恶负债,热爱现金流稳健的业务,并都将状况不佳的老牌公司重塑为一部价值机器。但相比巴菲特知易行难的方法论--通过控股保险公司而获得大量的浮存金,遵循其老师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论,巴菲特投资于大量内在价值被低估的公司,任由其自行管理,获取分红--李嘉诚的风格难以被简单归纳。
李嘉诚在全球商界的口碑,大多来自于一些极富想象力的投资与交易,这为他赢得了精明的资产交易者的名声。但一个无法解释的问题是,虽然从未有人将李定位为一个杰克·韦尔奇式的杰出的管理者,可自1979年以来,李一直有效控制着一家成功多元化的公司。
而且,作为一个帝国建造者,李的技巧可谓丰富,他会像一个投资者一样耐心地将资本囤积于某一领域,承受亏损压力维持一些业务的发展,也会在恰当时机将新兴行业与资本市场的概念高调结合,以融资所得逐渐将一个产业由虚做实。他敢于在一些政策风险很大的市场下注,往往能够全身而退,而他早年一些不被看好的投资,亦能获得数以亿计的回报。
这种无拘束的企业成长方略,在李嘉诚的运用下效果奇妙。1979年他以近7亿港元入主的和记黄埔,至2005年利润已经达到了143亿港元。于1990年代初已逾60岁的李,在过去的十六年中,仍率领着其旗舰公司和记黄埔,将收入增长了近15倍。此期间内,外界估算,李个人的财富从25亿美元增长至188亿美元,成为了Forbes全球富豪排行榜上的第九人。
但对于那些模仿者,在缺乏更清晰的价值观描述下,无论是李的多元化战略还是低买高卖的手段,都很容易被误解为机会主义的财技游戏。虽然如郎咸平也曾将李的策略总结为业务多元化、全球化、稳健的财务政策和不为最先,但此四种以规避风险为核心的倾向又不足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和黄在3G业务上投入超过250亿美元,以争取全球领先3G业务运营商的位势?为何和黄能够成为华人企业中少有的顺利实现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公司?
究竟应该向李嘉诚学什么?
李嘉诚一直在转变和提升他的商业模式。你不能去学他做什么业务,做怎样的资产组合。因为这些东西跟他的背景、目标、个人喜好、公司的基础、外在环境都有太多相关。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对《环球企业家》说:应该去思考的,是他的逻辑是怎么形成的?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做这个决定?他是怎么来做这个决定的?他的感受是什么?他在那个时间的思考点是什么?
在郭看来,他从李嘉诚身上所学得的心得有三:一、在不断巩固已有业务的技术、管理能力的同时,不拒绝寻找新的机会。二、在开展新业务时不做愿望式的假设,提前评估好自己是否输得起。三、所能支撑前两点的是心态。只有一种高明的内心平衡机制,才能让他既保持良好的进攻性,坚持寻找挑战,又拥有足够的自控,不变成一个赌徒。
而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认为李嘉诚的独特之处在于两点:李嘉诚明显是个非常务实的人,他不会公司没做好就去忙慈善,但当他想做慈善的时候,又是很大的手笔。除了务实,他没有只局限在香港的地产业务上,也证明了他的视野超越了同辈许多企业家。
根本而言,这两种说法都超越了基础的方法论,而更接近于一种企业家的修养。这正是李嘉诚少被解析的秘密所在:一个与李共事逾十年的人士称之为心法。
访谈时,李嘉诚做了一个手势,右手掌先呈15度角平缓的滑过,到一个点上,则一下变成50度,做攀升状。其涵义为:28岁的时候,他已经知道自己此生可以跟贫穷说再见,接下来只是乐于工作而工作,这一做就是50年。
李嘉诚说:重要的是内心的安静,表面看来很忙,但内心其实没有波动,因为自知做着什么工作。我知足,但不表示没有上进心。
【心里头创造的逆境】
在开始对于李嘉诚的风格进行更详细的研究前,我们先试着回答一个更为基础的问题:李嘉诚是如何工作的?
关于其工作习惯,最为著名的细节是他的作息时间:不论几点睡觉,一定在清晨5点59分闹铃响后起床。随后,他听新闻,打一个半小时高尔夫。李并未接受过高尔夫专业训练,姿势算不上标准,但成绩通常不错。他认为,重点是打每一球时都保持冷静,有规划。
每天早晨,李都能在办公桌上收到一份当日的全球新闻列表,根据题目,他选择自己希望完整阅读的文章,由专员翻译。通常,这些关于全球经济、行业变迁的报道,是启发李嘉诚思考的入口。
他是一个很有危机感的人,让他平衡危机感和内心平和的方式就是,提前在心里头创造出公司的逆境,知悉李的人士表示:他看到各种报道,然后设想自己公司的状况,找到那些松弛的部分,开会去改变。等他做好准备,逆境来的时候反而变成了机会。
这就是李所谓的90%以上的时间想未来的事情。他并非一个喜欢通过无休止的会议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人,在和记黄埔和长江实业的会议上,他听取每个汇报的时间不会超过15分钟。更多时候,李喜欢自己阅读、分析、判断。
虽然并未接受过太多专业教育,但李嘉诚热爱数字。不仅其3G手机上每天都会陆续收到全球各个市场的3G业务发展数据,他还热爱广泛阅读年报。他自称可以对集团内任何一间公司近年发展的数字,准确地说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数据:看一看便能牢记,是因为我投入。而他从20岁起就热衷于阅读其他公司的年报,除了寻找投资机会,也从中学习其他公司会计处理的方法的优点和漏弊,以及公司资源的分布。
此种近乎玄想的工作方式能够有效运转,端赖于李的一种才能:他能将大量复杂信息分解为相对简单的几个问题。
比如,在1999年时,就如何在移动通讯业保持公司的高速发展这样一个问题,太多的条件与变化让找到标准答案十分困难。但李将现实拆解为两大类问题:其一为市场本身究竟在如何变化?其二为Orange是否有实力通过并购提升自己?
在第一个问题下,他得出三个判断:话音业务的竞争过于激烈、数据业务的增长迅猛、网络热潮已让移动通讯公司的市值达到颠峰。而对于希望开展并购的公司管理层,他也提出四个相对清晰的条件:收购对象的现金流需稳健、完成收购后Orange负债率不得提高、和黄需对Orange保持35%的控股权、获得收购公司的绝对控制权。
前一个问题说明顺应技术转型势在必行,后一个问题则难以在四个条件下实现,两相结合,李迅速将和黄在Orange约45%的股权售出,获得了146亿美元净利。虽然这一大交易引发了对李持续不断的争议--他是一个交易者还是一个建造者?--但在接近之人看来,为建造而交易,不和自己的资产谈恋爱,正是李先生对自己没有局限的一个体现。
除了经验和直觉,这种判断力还可以被解释为,他是个无穷尽的提问者。甚至在一次前往圣保罗中学与学生交流时,他还会发问道:你们每天都会坐下来玩两三个小时的电脑游戏,有没有想过整个游戏产业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游戏背后的程序是怎样运行的?
多数时候,李每天六点下班,回家后,除了拨打越洋电话,他还有两件必修功课:跟着有字幕的英语节目大声朗读,以及夜晚的阅读。除小说外,他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并每阶段设定一个主题(最近的主题是宗教)。这两个工作都意味着一点:他最大的恐惧在于错过见证世界的变化。
平日,李对衣、食的要求相当低,他说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主要是因为简单,且夜间休息的好。我每天晚上都睡得很好,因为在名方面,我行事谨慎,别人不容易破坏我的名誉,利方面,全部从正道而来。李说。
【心法之一:掌控自主权】
熟悉之人看来,让李嘉诚安寝无忧的,除了名利之心淡泊,还有一个更为基础的原因:他的各项业务都拥有着良好的现金流。
李对现金流高度在意,富有盛名。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一家公司即使有盈利,也可以破产,一家公司的现金流是正数的话,便不容易倒闭。而在确保现金流同时,他还努力将负债率控制到一个低位:自1956年开始,我自己及私人公司从没有负债,就算有都是'假贷'的,例如因税务关系安排借贷,但我们有一笔可以立即变为现金的相约资产存放在银行里,所以遇到任何风波也不怕。此外,他永远采用极为保守的会计方式,如收购赫斯基能源公司之初,他便要求开采油井时,即使未动工,有开支便也报销--这种会计观念虽然会在短期内让财务报表不太好看,但能够让管理者有更强烈的意识,关注公司的脆弱环节。
隐藏在数字背后的,是这样一个逻辑:没有现金流的威胁,负债与否取决于自己,就让多数问题不是被动决定,李便拥有了对生意尽可能大的自主权。在与李嘉诚合作极多的人士看来,把握自主权正是他的核心观念。
这似乎与外界熟悉的李嘉诚背道而驰:仅从结果看,李像一个永远敢于火中取栗的交易突击手,没有什么能妨碍他永远扩张的雄心。
50多年前,李嘉诚像现在国内众多制造业公司创业者一样,经营着一家塑料花生产厂。在顺应制造业潮流积累到第一桶金之后,他在香港人口爆炸性增长的70年代抓住了地产业的机会。1980年代中期起,和黄在通讯和石油领域谋求布局,1990年起则展开全球港口业务扩张。
1991年时,和黄的董事总经理马世民对外表示:香港对我们而言有点小,我们开始觉得撞墙了。当时长实系的利润有80%来自于其香港业务。经过长期的调整、升级,20年后,和黄的资产组合构建得颇富时代精神:3G通讯业务、在中国开展地产、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石油开采及精炼,以及港口。现在,香港业务只占到公司总体收入的20%。
但在骨子里,李嘉诚是个极度厌恶风险的人。一个细节是:在长江中心70层的会议室里,摆放着一尊别人赠予李嘉诚的木制人像。这个中国旧时打扮的账房先生,手里本握有一杆玉制的秤,但因为担心被打碎,李干脆将玉秤收起,只留下人像。
虽然李并不吝惜对外重复阐释自己的方法论:发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发展,但因其听起来简单得近乎空洞,且太多人过于重视李嘉诚发展一面的经验,就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平衡--分析人士经常认为多元化的业务组合和国际化的市场搭配让和黄富有抵抗风险能力,却少于追问:什么在支持李无休止的展开扩张?为何多元化通常让其他公司现金流紧张,和黄却能进行一些规模极大的市场培养?
和黄于2001年开始投资的3G业务(全球范围内,和黄的3G子公司名为3)正是一个李嘉诚进军新业务的鲜活样本:虽然和黄从未对外宣布其投资总量,但市场估计为250亿美元。这很容易被视为一次豪赌,对于和黄而言,却堪称一次极富耐心,准备周详的行动。
李嘉诚所以卖掉其2G业务(欧洲的Orange和美国的Voicestream),而不是以其原有用户为基础实现换代,一个最主要的考虑是:既然这是一次技术变革带来的机会,而新技术具体什么时间崛起并不可知,如果保留原有业务,则可能出现对于新、老业务投资选择中游移不定的尴尬。在市场高位上出售2G业务,不仅获得了极充裕的现金,更是一种不留包袱的下定决心之举。
退出Orange两个月后,和黄就购得了在英国经营3G业务的执照。而在开展3G业务同时进行的,是李在财务层面进行的准备。当他决心将公司的财力倾注于3G业务时,他已经有一个几年内可能亏损的数字预期,并依此要求地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赫斯基能源等几块业务将利润率提高,将负债率降低到一个风险相对小的程度:2001年时,赫斯基能源为和黄贡献的利润不过9亿港元,到2005年已经升至35亿,同一时期,原本利润维持在一个稳定区间的港口业务和长江基建的的利润分别从27亿变为39亿,及22亿变为34亿。即使3G投资巨大,但到2006年6月底时,和黄的现金与可变现投资仍有1300亿港元。
在这个近年中投资最大、也是回报最慢的全球性技术换代中,所面对之困难远远多于任何人所能想象。和黄的3G业务刚刚推出时,曾饱受手机短缺及其它技术上的困扰,直到2004年,种种困难才得以克服,加上各款时尚手机相继推出,整体的业务有了显著的进步。
而在发展过程中,和黄了解到,虽然没有单一产品成为其撕开市场的杀手级产品,但3G的核心竞争力是存在的:将其速度提升到可以顺畅接通任何网站,手机就不止是一个用于通话的终端,而是一部小型电脑。虽然其它无线运营商也试图让用户通过手机上网,但一个无形的障碍是:运营商们希望将用户锁定在自己的无线门户内,而用手机登陆其它网站则速度缓慢。只有打破这一僵局,用户才能乐于使用手机上的信息增值。顺着这一思路,和黄最早和雅虎、Skype等网络公司合作,取得了先机。
事实上,即使是世界最大的移动业务运营商,也并未比和黄做的更好。虽然沃达丰也在有步骤进行3G业务扩张,但在日本的竞争失利并最终退出,以及此前收购德国Mannesman公司所受损的费用(impairment charge)高达230亿至280亿英镑,这都让其自2005年以来不复往日辉煌:其到2006年3月31日的财报称,沃达丰净亏损达230亿英镑--正因为和黄拥有多重业务相互支持,依然可以过去几年中保持上百亿港元的盈利。
反而是和黄以耐心和持续的改进获得了更多成绩:到2006年8月,其全球3G用户数量达到了1350万名,为全球最大的3G业务运营商。过去6个月中,活跃用户的ARPU(每用户平均收益)从42.2欧元升至44.66欧元,而非电话业务所占的收入比重从25%提升到28%,开发每个客户成本(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s)也从293欧元降低到262欧元。
【心法之二:持续技术改进】
李嘉诚看重自主权的另外一个体现在于,他非常注重跨资产间价值的挖掘。
比如他对于零售业务不遗余力的投入,并非仅仅因为看重零售业务拥有极佳的现金流,更因为,零售是一个可以与地产密切结合的业务。即使他并不追求所谓的协同效应(因为那不可量化),但当零售、地产、港口等业务处于一个平台上经营,以李的团队之善于成本控制,总能够找到很多额外的盈利空间。
除了横向的业务之间的价值发掘,单一业务的潜力发现也颇有可为。当李嘉诚认为健康、美容类产品将成为未来零售业最主要的成长动力,便不惜成本在法国、英国、俄罗斯等各国寻找经营不善的零售网点,逐渐将已经被证明成功的产品移植到收购来的店面中去。
这两种整合的关键问题是一个:和黄的团队有多少技术和管理能力?
因李嘉诚太善于资本市场的进退,硬币的另一面就几乎很少被关注:李嘉诚是一个非常热爱借由技术改善实现业务增值的人。在多数电信运营商担心成本低廉的VoIP将抢夺其话费市场时,当他听说这种新技术可以无限度降低成本,他果断敲定让和黄成为全球第一个安装有Skype软件的3G业务运营商。
1979年,李嘉诚入主和黄时,和黄旗下的港口业务只是一块收入有限而且勉强盈亏平衡的生意。但李相信集装箱为主角的全球贸易将成为一个重大趋势,因此,在1982年中英谈判时,即使香港商界民心不稳,李嘉诚仍根据对于局势的判断和对资金的把握,果断投资于香港第6号货柜码头,只用2亿港元就获得了4个泊位。数年后他再竞标面积与6号相若的7号码头时,价位已经高到了40亿港元。
而在拥有一定的业务规模后,李嘉诚持续要求港口业务的负责人进行管理技巧的改善。因为香港港口空间有限,最主要的改善在于,其它港口码放2、3层的集装箱,在这里需要摞至6、7层高。
这并非简单的吊机和码放方式的改变,更为需要对所有集装箱的出、入时间进行良好统筹,否则,仅在搬运腾挪中就将损失极多时间。因此,从1980年代中期起,和黄一直自主开发码头的电子管理系统,直到近年升级为nGen管理系统,可以事无巨细的显示码头内集装箱的各种资料。甚至,和黄港口在香港的子公司根据当地情况,专门发明了由电脑控制搬运集装箱的电子龙型吊机,较全部装载工序由人工控制效率大为提升。
克服了空间狭窄的劣势,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反而因其效率,成为了国际著名的补时港口(catch-up port):那些在运输过程中被延误的时间,可以在香港得以补偿。在这样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下,1990年代初,和黄港口业务开始国际化,1991年购得英国最大港口菲力斯杜后,15年间,和黄已经成为业务遍及21个国家,经营43个港口共251个泊位的全球最大的私营港口公司。
在2006年,估计和黄属下全球港口处理量将达6000万个标准箱,其中香港约占20%。
除了对当前管理需求的实现,和黄甚至不乏为长期发展培育技术的韬略。
1970年代,经历了当时的能源危机,李嘉诚意识到能源业务的前景值得看好。1987年,李嘉诚家族及和黄集团开始购入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公司的股权,其后由于赫斯基的合作伙伴出现财政困难,李再次予以协助,私人大幅增加持股量。虽然在90年代外间经常有人对公司的发展潜力并不理解,但李嘉诚表示,他并未因此困扰,他对前景很有信心,认为赫斯基拥有非常良好的资产,定会有理想的发展。
在那段时期,在改善管理同时,和黄建议赫斯基投资于油砂资源的收购和油砂精炼技术的培养。虽然在当时看来,这是一件毫无意义的工作:石油的开采成本非常低,油砂却不同。油砂主要由水或砂构成,其中最多只有20%沥青,将油砂中的沥青分离并加工成高质量的原油,成本则要高出许多。
直到近年,随着石油价格的不停飙升,业内人士才不无赞叹赫斯基的储备。其塔克油砂田将于今年11月产出第一桶油,并预期在两年内达到一个峰值:日产三万桶油。塔克被预期在35年里共产出3.5亿桶沥青。而其第二个油砂矿Sunrise被预期在40年里产出32亿桶沥青。
而且,油砂精炼技术还意味着前景的广阔:据估算,加拿大油砂含有的原油是1.75万亿桶,委内瑞拉是1.7万亿桶,占全球石油储备总量近2/3。将其充分利用,按照目前全球8500万桶/天的供应量,则可使用超过100年。
现在,赫斯基的市值已经与和黄的控股公司长江实业相若,而和黄依然拥有前者35%的股权,李个人则拥有36%股权。
【心法之三:个人角色管理】
与李嘉诚在一起的时间,你很少能感觉到本应属于华人首富的巨大自我。他的言语、目光和笑容,都不免让人产生疑问:早年经受的战乱、苦难,以及随后六十六年的辛苦工作,这些负面影响究竟是被一种怎样的力量化解,而没有让他成为一个性格极端的人?
是命运?-在很多场合,李都会提到自己的一生蒙上天眷顾。
但李嘉诚回答说:性格才是命运的决定因素。好像一条船,船身很重要,因为机器及其它设备都是依附在这条船里面。
很长时间以来,因为李的被神化,他的性格都为外界所忽视:李是一个性情急燥还是温和的人?他可曾有脆弱或失去自控的时候?
如果过往的经历可以呈现出李嘉诚的部分性格,那至少可以说明两点:他随时准备改变自己,应付挑战,同时,乐于在高度自控下获得内心自由。关于后者,一个最恰当的阐释是他自身的体验:在参与地皮招标时,李会不停地、很快地举手出价,但当价钱超过市场的规律,他左手想举起时,右手便立即制止左手。
很早年时,李嘉诚就证明了,他从来不惮于改变自己,并永远清楚什么时候该挑战下一级台阶。
在其记忆中,第一次强烈的自我改变发生在十岁时。那一年,李嘉诚升入初中,在没有任何人的提醒下,他突然意识到了自己对家庭的责任。这让他一改往日的贪玩,开始发奋,每晚主动背书、默写。这种一夜之间的改变甚至曾令其父不解。
12岁时,因为父亲患肺病,李嘉诚去阅读相关书籍,希望找到救治方法,反而发现自己有着得肺病的一切症状。当时,李不仅需要负担其家族的经济,还需疗养肺病。但那时他已经深知个人角色管理的方法:没有太多选择,除了须将工作处理妥当,还攒钱买下旧书自修。今日回想起,他仍承认,这是一生最困难的阶段。
早年的经历不仅将李塑造成一个勤奋的推销员,更养成其对于生活细节毫不讲究的习惯:多年之后,李有一晚下班较晚,到家后拿起桌子上的饭就吃,虽然感觉味道有些臭,却未作声张的吃下了两碗--饭后问明,原来这是两碗给狗准备的饭。
但到22岁创立公司时,李嘉诚很容易就完成了一次质变:他告诉自己,光凭能忍、任劳任怨的毅力已经不够。新的挑战是:在没有找到成功的方程式前,如何让一个组织减少犯错、失败的可能?
或许本质而言,李嘉诚的全部独特之处,正系于其永远懂得把握角色变更的时机和方法。在一次演讲中,他谈及个人管理的艺术,就是应在人生不同的阶段不停反思自问:我有什么心愿?我有宏伟的梦想,我懂不懂得什么是节制的热情?我有拼战命运的决心,我有没有面对恐惧的勇气?我有信息有机会,有没有实用智慧的心思?我自信能力天赋过人,有没有面对顺流逆流时懂得适如其分处理的心力?
而其一生中最大的一个疑问是:富有后,感觉不到快乐又如何?
29岁的一个晚上,李嘉诚坐在露天的石头上回顾自己过去的7年:从22岁创业,到27、28岁像火箭上升一样积攒财富,他在当时已经知道,自己将成为富有人士。但他并不知道,内心的富贵由何而来?
那几年间,他正开始在意自己的衣着、手表,研究玉器。但在那一晚,他意识到:更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知足,有正确的人生观,而在工作上得到的金钱除了足够家人生活使用外,其它的钱有正确用途,能在教育医疗方面帮助别人,生活虽然朴素,亦能令自己感到非常快乐。
1980年起,李决定设立个人基金会,其宗旨是通过教育令能力增值以及通过医疗及相关项目建立一个关怀的社会,并希望在我离开这个世界后做的事,一定要比我在世时做的只多不少。到今天,他的基金会已在过去26年捐赠近80亿港元,最近他再表示会将不少于1/3的个人资产放入基金之中。
而曾表示从未考虑过要退休的李,在这次采访中表露了一个新的计划:在2008年时减轻工作量,每个月抽出三天全天时间,每天花不少于8小时时间参与到李嘉诚基金会的公益工作中。
October 13, 2007
《下一只大牛股》作者:程凯
1992年,星巴克刚刚上市后,迈克尔·莫有幸成为最早发现它是一个巨大投资机会的市场分析师之一。当时星巴克的总市值是2.2亿美元,当迈克尔写作《下一只大牛股》的时候,星巴克的市值已经达到了230亿美元。
有了这样的预测,迈克尔才有资格写一本教人如何选择股票的书,而这本书的英文原名本来就是《寻找下一个星巴克》。
迈克尔的另一项成绩是抓住谷歌(Google),当谷歌的股票以每股85美元的价格上市时,迈克尔最先推荐购买。当其股价突破每股200美元的时候,迈克尔又说这个价格很便宜,因为谷歌是全球最重要的成长型企业。到了2005年底,谷歌的股价突破了400美元。
这样的成绩足以让你相信迈克尔的“功夫”吗?我想,这还是不够的。谁知道呢?也许迈克尔只是运气好。但是,迈克尔和彼得·林奇一样寻找成长股的策略还是值得借鉴的。
T. Rowe Price金融集团的高级副总裁杰克·拉波特如此评价:迈克尔的作品充满了“投资成长型股票的真知灼见”。没错,就是要寻找成长股,《商业周刊》资深撰稿人金·马夏说,一棵参天大树总要从一粒种子开始发芽,而收益最可观的股票总来自于那些能成长为大企业的小企业。
如果这样,如何发现真正的潜力股就变得至关重要。读《下一只大牛股》的投资者不一定要成为上一个沃伦·巴菲特或彼得·林奇,但却能掌握发现下一只热门股票的必备知识。
迈克尔写作《下一只大牛股》的目的,就是和大家分享他20多年学到的如何鉴别和投资那些有希望成为大企业的小企业,他称之为“未来之星”。
迈克尔认为,寻找最好的股票实际上就是寻找最好的企业,因为一只股票长期的表现和企业的表现是分不开的。真正了不起的企业和投资者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都讲究方法和策略。迈克尔在他的作品中就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以及投资成长股的“十诫”、每个出色的成长型企业必须具备的4P。
“十诫”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一些简单的法则,通过这些法则,投资者将会为今后提高投资收益打下基础:
第一,要把基本原理搞清楚,收益的增长推动股票价格的增长。从长远来看,一个企业的表现与其股票的表现有着100% 的联系。因此,要重点关注增长最快的企业。
第二,要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回应。要往前看,只有预测世界的发展方向才能尽早找到赢家。
第三,要谨慎,但不要僵化。要查看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以确保其有足够的现金支持你的“瞬间”决定。
第四,要敢于承认错误。一定要诚实,要看到事实而不是靠希望和想像。
第五,蟑螂理论,一个房间里不会只有一只蟑螂。因此你发现企业的一个问题,就要知道背后还有一连串的问题。
第六,投资的想法来自于信息和洞察力,信息贵在能够独享,洞察力贵在能够了解信息的含义。
第七,4个P理论。4P就是考察企业的4个方面,包括员工(people)、产品(product)、潜力(potential)和可预测性(predictability)。
第八,对于投资的每只股票都要有5个独立的信息源。
第九,弄清楚股价涨跌的主要原因。
第十,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投资过程要有热情,但是对待投资要冷静。股票没有情感。
这“十诫”投资者是不是要招招用到呢?也不见得。迈克尔有他的策略,但是策略总归是用来参考的。比如“弄清楚股价涨跌的主要原因”一条,在著名的《股票作手回忆录》一书中,作者就用最后一章的题目来告诫投资者:一只股票上涨时,不需要花时间去解释它为什么上涨。
当然,如果按照迈克尔的方法去寻找成长股,就最好依赖他提出来的“发现潮流、利用潮流”的方法,投资就是要顺应大趋势。
所谓大趋势,就是指强大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力量,这些力量由暗流(早期采用)进入主流(大众市场),打破现状(成熟的市场),推动变革和生产力,最终为企业、行业乃至整个经济带来成长机遇。
迈克尔为我们“指点”了不少大趋势,当然这些大趋势还需要投资者自己去鉴别。但迈克尔坚信,这8个趋势是各种机遇浪潮的主要推动力量:知识经济、人口因素、全球化、互联网和外包将推动市场的发展和竞争,而融合、合并和品牌会是产品、技术、企业和行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你会不会感觉太笼统了,我觉得是。但是趋势就是趋势,不会告诉你到底该买哪一只股票。可是,下一个大牛股,就在这些趋势中。
最后听听伟大的成长股投资者彼得·林奇是怎样说的吧:“如果操作得当,投资成长型企业会带来很好的回报,但这不是赌博或投机,你需要做很多工作。《下一只大牛股》对在这方面如何做得更好提供了系统的指导。” 作者:程凯
October 13, 2007
有了这样的预测,迈克尔才有资格写一本教人如何选择股票的书,而这本书的英文原名本来就是《寻找下一个星巴克》。
迈克尔的另一项成绩是抓住谷歌(Google),当谷歌的股票以每股85美元的价格上市时,迈克尔最先推荐购买。当其股价突破每股200美元的时候,迈克尔又说这个价格很便宜,因为谷歌是全球最重要的成长型企业。到了2005年底,谷歌的股价突破了400美元。
这样的成绩足以让你相信迈克尔的“功夫”吗?我想,这还是不够的。谁知道呢?也许迈克尔只是运气好。但是,迈克尔和彼得·林奇一样寻找成长股的策略还是值得借鉴的。
T. Rowe Price金融集团的高级副总裁杰克·拉波特如此评价:迈克尔的作品充满了“投资成长型股票的真知灼见”。没错,就是要寻找成长股,《商业周刊》资深撰稿人金·马夏说,一棵参天大树总要从一粒种子开始发芽,而收益最可观的股票总来自于那些能成长为大企业的小企业。
如果这样,如何发现真正的潜力股就变得至关重要。读《下一只大牛股》的投资者不一定要成为上一个沃伦·巴菲特或彼得·林奇,但却能掌握发现下一只热门股票的必备知识。
迈克尔写作《下一只大牛股》的目的,就是和大家分享他20多年学到的如何鉴别和投资那些有希望成为大企业的小企业,他称之为“未来之星”。
迈克尔认为,寻找最好的股票实际上就是寻找最好的企业,因为一只股票长期的表现和企业的表现是分不开的。真正了不起的企业和投资者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都讲究方法和策略。迈克尔在他的作品中就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以及投资成长股的“十诫”、每个出色的成长型企业必须具备的4P。
“十诫”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一些简单的法则,通过这些法则,投资者将会为今后提高投资收益打下基础:
第一,要把基本原理搞清楚,收益的增长推动股票价格的增长。从长远来看,一个企业的表现与其股票的表现有着100% 的联系。因此,要重点关注增长最快的企业。
第二,要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回应。要往前看,只有预测世界的发展方向才能尽早找到赢家。
第三,要谨慎,但不要僵化。要查看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以确保其有足够的现金支持你的“瞬间”决定。
第四,要敢于承认错误。一定要诚实,要看到事实而不是靠希望和想像。
第五,蟑螂理论,一个房间里不会只有一只蟑螂。因此你发现企业的一个问题,就要知道背后还有一连串的问题。
第六,投资的想法来自于信息和洞察力,信息贵在能够独享,洞察力贵在能够了解信息的含义。
第七,4个P理论。4P就是考察企业的4个方面,包括员工(people)、产品(product)、潜力(potential)和可预测性(predictability)。
第八,对于投资的每只股票都要有5个独立的信息源。
第九,弄清楚股价涨跌的主要原因。
第十,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投资过程要有热情,但是对待投资要冷静。股票没有情感。
这“十诫”投资者是不是要招招用到呢?也不见得。迈克尔有他的策略,但是策略总归是用来参考的。比如“弄清楚股价涨跌的主要原因”一条,在著名的《股票作手回忆录》一书中,作者就用最后一章的题目来告诫投资者:一只股票上涨时,不需要花时间去解释它为什么上涨。
当然,如果按照迈克尔的方法去寻找成长股,就最好依赖他提出来的“发现潮流、利用潮流”的方法,投资就是要顺应大趋势。
所谓大趋势,就是指强大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力量,这些力量由暗流(早期采用)进入主流(大众市场),打破现状(成熟的市场),推动变革和生产力,最终为企业、行业乃至整个经济带来成长机遇。
迈克尔为我们“指点”了不少大趋势,当然这些大趋势还需要投资者自己去鉴别。但迈克尔坚信,这8个趋势是各种机遇浪潮的主要推动力量:知识经济、人口因素、全球化、互联网和外包将推动市场的发展和竞争,而融合、合并和品牌会是产品、技术、企业和行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你会不会感觉太笼统了,我觉得是。但是趋势就是趋势,不会告诉你到底该买哪一只股票。可是,下一个大牛股,就在这些趋势中。
最后听听伟大的成长股投资者彼得·林奇是怎样说的吧:“如果操作得当,投资成长型企业会带来很好的回报,但这不是赌博或投机,你需要做很多工作。《下一只大牛股》对在这方面如何做得更好提供了系统的指导。” 作者:程凯
October 13, 2007
回忆录-心中的一把火
连续几个星期失眠了,今天还很精神眼睁睁地看着天花板到天亮,感受着清晨的鸟声,凉快的空气...
无意中想起小学这个时间的我,每天都第一个到学校一个人摸黑的打篮球到太阳升起,再和朋友来场刺激的比赛才甘愿上课...小时候我是全校第二矮,为了增高才喜欢篮球,但没高到还变成又矮又黑的小孩,现在看回小学的照片觉得以前很丑,但很佩服以前的毅力...竟然还会代表学校比赛跨栏和短跑得了最后一名,哈哈...不过全校的人都以我为荣.我每天会叫妈妈煮花生汤给我喝,还很诚心的每天拜神求它让我高过神台,当时121cm的我还勇敢地和身高144cm的女生交往通情信my god(不多说):p ,直到form3我还是算矮,偶尔还会被人欺负,还好我有个高大的好朋友陪伴我.到form4时我才突然长高,还高过我那朋友了,那时我开始红啦(不多说):p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火,同学的讥笑和欺负却是把我心中的火吹得越来越猛的风,也让我锻炼好空手道和不断努力向前的原动力...看着他们因为我不断成长而嫉妒或害怕的表情,我还真的很难对他们说声谢谢(只好放在心中咯):p
幸福不是必然的,但至少自己要懂得争取,很多人都羡慕我家是做生意的然后人又长得还ok酱,其实以前我家里也是从零开始,我也只不过是个又矮又黑的丑小孩罢了.
最近我没什么火了,可能是没人给我风吧,还好可以利用回忆来借一些风火过来,大家继续冲刺咯~!!!
September 21, 2007
无意中想起小学这个时间的我,每天都第一个到学校一个人摸黑的打篮球到太阳升起,再和朋友来场刺激的比赛才甘愿上课...小时候我是全校第二矮,为了增高才喜欢篮球,但没高到还变成又矮又黑的小孩,现在看回小学的照片觉得以前很丑,但很佩服以前的毅力...竟然还会代表学校比赛跨栏和短跑得了最后一名,哈哈...不过全校的人都以我为荣.我每天会叫妈妈煮花生汤给我喝,还很诚心的每天拜神求它让我高过神台,当时121cm的我还勇敢地和身高144cm的女生交往通情信my god(不多说):p ,直到form3我还是算矮,偶尔还会被人欺负,还好我有个高大的好朋友陪伴我.到form4时我才突然长高,还高过我那朋友了,那时我开始红啦(不多说):p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火,同学的讥笑和欺负却是把我心中的火吹得越来越猛的风,也让我锻炼好空手道和不断努力向前的原动力...看着他们因为我不断成长而嫉妒或害怕的表情,我还真的很难对他们说声谢谢(只好放在心中咯):p
幸福不是必然的,但至少自己要懂得争取,很多人都羡慕我家是做生意的然后人又长得还ok酱,其实以前我家里也是从零开始,我也只不过是个又矮又黑的丑小孩罢了.
最近我没什么火了,可能是没人给我风吧,还好可以利用回忆来借一些风火过来,大家继续冲刺咯~!!!
September 21, 2007
等待機會好?還是創造機會好?
小時後!常跟哥哥妹妹姐姐弟弟玩大富翁遊戲我常大喊著:姐!妳入獄三天!姐說:我的命運ㄚ!輪到我了!機會一張!打開:恭喜你中樂透!得到100萬!請跟每個玩家索取!(哇哇!我抽中時~樂開懷)機會!機會!常看到一些廣告說:這是你一次致富的機會喔!也有看到這是你唯一的發財機會喔!我聽到!馬上耳朵豎起來!看到馬上眼睛亮了起來!但是結果ㄋ!(我不敢說!怕被人罵)對(機會)這兩個字我好喜歡*我常買樂透*常買一個(機會)剛開始我到晚上開始幻想了!明天我將是億萬富翁了!我不愁吃穿!名車!名錶!別墅!我要吃山珍海味!還有...還有..我要信(回教)!你問我為甚麼?答案是:多妻!隔日我抱著又期待又怕受傷的心~去看得獎號碼!哇你列@#$!%我又罵髒話了!這種事!一直重覆!直到我累了!妳又問為什麼?因為我從沒中大獎過!機會到底是甚麼?我的機會到底是甚麼?我到底有沒有賺錢的機會ㄚ?我常問自己?經過這麼多(機會)的洗禮!我有結論了!機會是屬於自己創造機會的人*我為自己創造了機會*也掌握了機會!機會就離你不遠!有可能就螃蟹走路(猜謎語囉?有獎品)也有可能鹹魚翻身!所以我常主動出擊找賺錢的機會?那裡有賺錢的機會???我心中的機會!並不是人家給我的!而是我去創造的*簡單的說:機會是做對的事!用正確的方法去做!這就是機會吧!朋友!妳覺得機會到底是甚麼ㄋ??分享一下!讓我有機會聆聽!這也是一種機會...
source from: http://chinese4.cari.com.my/myforum/space.php?uid=123295
September 17, 2007
source from: http://chinese4.cari.com.my/myforum/space.php?uid=123295
September 17, 2007
成功者最可怕的敌人
成功者最可怕的敵人?到底是甚麼?答案是(安逸)!是滿於現狀!學者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停在原地是落伍!是退步!智者說:學無涯唯勤是岸!登月球的阿姆斯狀說:我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每天你是否反省*今天有沒學到新的智慧!有沒有賺更多的錢!有沒有更充實!如果沒有*就是退步!落伍!如果你在不覺醒!你將庸碌過一生喔!小時後!父母會罵小孩!你這不長進的東西!就是希望小孩能認真的學習*努力求學!(我承認我小時貪玩ㄌ)長大後!貪圖享受!沒目標!沒理想!所以一事無成(我錯了!)請原諒我ㄌ真是恨鐵不成鋼!恨木不成林ㄚ!回頭一看!真是不堪回首!悔不當初!所以..朋友當你要回頭時 !是不是心有餘力不足ㄋ!還是兩鬢已白!時不我予ㄋ!我是血淋淋的例子!當我寫這部落格時!其實我是寫給自己看的!為甚麼要寫?因為我不想在浪費我的生命!*時間過很快!我覺的我目前最寶貴的!是甚!?是時間了!有些事!我還沒去做!我怕!真ㄉ怕!怕沒時間去當一個真正成功者!所以朋友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喔!加油喔!你們是不平凡的!相信大家多是成功者^^是不是说满足于现状的人就不会成功呢?
source from: http://chinese4.cari.com.my/myforum/space.php?uid=123295
September 17, 2007
source from: http://chinese4.cari.com.my/myforum/space.php?uid=123295
September 17, 2007
香港十大旅遊景點
Main 压力与激励 »
香港十大旅遊景點
香港十大旅遊景點(一): 太平山香港的城市景觀異常獨特,香港可能是全世界高樓層建築物最密集的城市。而要找一處最理想一觀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的地方,位於香港島最高點的太平山可能是最值得推介的。也由於太平山下有數百萬人的家居,入夜後,百萬家燈火盡收眼簾,有如萬株吊滿燈泡的聖誕樹般。如此耀目璀璨之夜景,沒有其他地方的夜景可以跟她比較。香港十大旅遊景點(二): 星光大道位於尖沙咀太空館至洲際酒店之間的星光大道,在維港有兩岸高廈的華燈倒映下,香港電影金像獎女神見證星星閃閃;象徵香港作為東方荷里活的星光大道,絕對是不能錯過的香港旅遊景點。晚上這裡也是幻彩詠香江及激光水幕匯演的好地方。香港十大旅遊景點(三): 淺水灣淺水灣不僅有迷人的陽光、海洋與沙灘,還有充滿殖民色彩的房舍及優雅別致的住宅區。夕陽西下,在鬧市中平靜的體會醉人的黃昏。香港十大旅遊景點(四): 海洋公園香港海洋公園沒有全球最大的海洋館,也不是全球最大的機動遊戲樂園,但香港海洋公園卻可能是大家眼中全世界最快樂的海洋主題遊樂園 。除了有趣味十足的海豚海獅表演,也有由250多種數量達 2千多條魚群的海洋展覽館。喜歡刺激的朋友,盤山臨海而建的機動遊戲絕對是未玩先興奮。香港十大旅遊景點(五): 露天市場露天市場世界各地城市都有很多,但香港有一些露天市場卻是其他地方沒有的如雀鳥花園(專營寵物雀鳥),花墟(專營花卉盆栽),金魚街(專營水族寵物),玉器市場(專營玉器),廟街(有算命師,有粵劇表演唱 戲的晚間小販市集),女人街(專營大眾化潮流衣服飾品。特別是女性飾品之種類,是很多露天市場沒有的),赤柱市場(近沙灘充滿攸閑及東西文化氣息的露天市場)香港十大旅遊景點(六): 黃大仙祠黃大仙祠可能是香港最多善信的祠廟,其紅柱金頂藍楣黃格的外觀,更可視為中國傳統寺廟建築的典型。香港十大旅遊景點(七): 香港仔香港仔是香港漁船的聚集處,傳統的漁船與附近山腰林立著現代高樓,兩種完全不同的景物共存構成強烈的對比, 再加上中國傳統風格的畫舫"珍寶海鮮舫",美絕的中色漁港就在眼前。 香港十大旅遊景點(八): 大嶼山大佛及寶連寺大嶼山大佛及寶連寺,世界最大戶外金屬佛像,還要位於山頂上,固中氣勢只有去親身體驗才了解。香港十大旅遊景點(九): 天星小輪維多利亞港是世界三大夜景之一,而360º觀賞維多利亞港最便宜的方法就是乘坐天星小輪穿梭九龍半島及香港島即可。 天星小輪收費(上層): HK$2.2 推薦行線: 尖沙咀<-->中環 及 尖沙咀<--> 灣仔十大旅遊景點(十): 香港迪士尼樂園可以說國語的香港迪士尼樂園,全球最新的迪士尼樂園,迪士尼當然是香港十大旅遊景點之一。
August 21, 2007
香港十大旅遊景點
香港十大旅遊景點(一): 太平山香港的城市景觀異常獨特,香港可能是全世界高樓層建築物最密集的城市。而要找一處最理想一觀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的地方,位於香港島最高點的太平山可能是最值得推介的。也由於太平山下有數百萬人的家居,入夜後,百萬家燈火盡收眼簾,有如萬株吊滿燈泡的聖誕樹般。如此耀目璀璨之夜景,沒有其他地方的夜景可以跟她比較。香港十大旅遊景點(二): 星光大道位於尖沙咀太空館至洲際酒店之間的星光大道,在維港有兩岸高廈的華燈倒映下,香港電影金像獎女神見證星星閃閃;象徵香港作為東方荷里活的星光大道,絕對是不能錯過的香港旅遊景點。晚上這裡也是幻彩詠香江及激光水幕匯演的好地方。香港十大旅遊景點(三): 淺水灣淺水灣不僅有迷人的陽光、海洋與沙灘,還有充滿殖民色彩的房舍及優雅別致的住宅區。夕陽西下,在鬧市中平靜的體會醉人的黃昏。香港十大旅遊景點(四): 海洋公園香港海洋公園沒有全球最大的海洋館,也不是全球最大的機動遊戲樂園,但香港海洋公園卻可能是大家眼中全世界最快樂的海洋主題遊樂園 。除了有趣味十足的海豚海獅表演,也有由250多種數量達 2千多條魚群的海洋展覽館。喜歡刺激的朋友,盤山臨海而建的機動遊戲絕對是未玩先興奮。香港十大旅遊景點(五): 露天市場露天市場世界各地城市都有很多,但香港有一些露天市場卻是其他地方沒有的如雀鳥花園(專營寵物雀鳥),花墟(專營花卉盆栽),金魚街(專營水族寵物),玉器市場(專營玉器),廟街(有算命師,有粵劇表演唱 戲的晚間小販市集),女人街(專營大眾化潮流衣服飾品。特別是女性飾品之種類,是很多露天市場沒有的),赤柱市場(近沙灘充滿攸閑及東西文化氣息的露天市場)香港十大旅遊景點(六): 黃大仙祠黃大仙祠可能是香港最多善信的祠廟,其紅柱金頂藍楣黃格的外觀,更可視為中國傳統寺廟建築的典型。香港十大旅遊景點(七): 香港仔香港仔是香港漁船的聚集處,傳統的漁船與附近山腰林立著現代高樓,兩種完全不同的景物共存構成強烈的對比, 再加上中國傳統風格的畫舫"珍寶海鮮舫",美絕的中色漁港就在眼前。 香港十大旅遊景點(八): 大嶼山大佛及寶連寺大嶼山大佛及寶連寺,世界最大戶外金屬佛像,還要位於山頂上,固中氣勢只有去親身體驗才了解。香港十大旅遊景點(九): 天星小輪維多利亞港是世界三大夜景之一,而360º觀賞維多利亞港最便宜的方法就是乘坐天星小輪穿梭九龍半島及香港島即可。 天星小輪收費(上層): HK$2.2 推薦行線: 尖沙咀<-->中環 及 尖沙咀<--> 灣仔十大旅遊景點(十): 香港迪士尼樂園可以說國語的香港迪士尼樂園,全球最新的迪士尼樂園,迪士尼當然是香港十大旅遊景點之一。
August 21, 2007
《富足一生 : 東尼投資》
何不做 百萬富翁
喂!百萬富翁!當然是說你。最近有報道,謂香港有廿七萬四千個百萬富翁,佔人口百分之四,比例非常高,我肯定半數讀者有份。要做百萬富翁,有兩個途徑:其一是家山有福,留下一千萬元遺產給你,並指望你成年前仍未花光;假如你出身寒微,惟有省吃儉用,靠慢慢增加儲蓄,而這是較佳的方法。身家數以百萬計的人,會小心翼翼保存財富,但這樣未必讓他能盡得其利,甚至更容易抵受不住誘惑。我相信由零開始的,將獲較佳戰利品,因他過慣了儉樸的生活,不大可能改變,積蓄會不斷增長。當收入日益上升,他會好好利用,以備將來有安穩的生活。縱使起了貪婪之念,他也不會容許資本萎縮。我經常聽到人說「現金是王」(Cash is King),我一直深感詫異,因股市至少有七成時間是上升的,現金卻只會紋風不動。假如投資在股票市場,平均每年至少賺一成至成半,肯定勝過持現金或債券的回報。保存過量現金並不明智,只因無法肯定股市去向,一直不投資,便白白浪費其增值潛力。當發覺股市已升至過高水平,亦要小心應對,不要過早行動。最佳方法是逐步減持部分股價過高的股票,如股市繼續向好,才再沽出其餘的股票。若股市一如所料下瀉,之前拋售的已然下跌,則不妨買回。要獲得第一個一百萬,投資策略並非首要,關鍵反而是精心的儲蓄計劃。投資的奇謀妙計,僅是偶一為之的幸運,真正致富方法,是把本金不斷累積,投資在證券上,賺取穩定的收入,讓資金增值。將部分資本買增長股,你會看到長線回報的好處。累積到一千萬元財富的話,應全數運用,每年賺一成,也有一百萬元。但有一千萬身家卻只投資一百萬元,就算相當好運,回報高達五成,也只是五十萬元,其餘存入銀行的,如有五釐息,可賺到四十五萬元,加起總數才九十五萬元。而且博五成回報的投資,肯定有風險,並不可靠。要做百萬富翁,一點也不困難,何不放膽一試,遲起步也不成問題。
鈔票易蒸發
我現在有資格被叫做百萬富翁,但為時不是很長,在八十年代,我才首次晉身百萬富翁之列。其實我一向不太熱衷此道,直至五十歲成家立室,要儲子女教育經費,才驅使我努力儲蓄。我非視富貴如浮雲,惟既無家累,自然欠缺動機。其實我入息算是豐厚,然而開支一樣不菲。就算銀行戶口有一百萬元,也只是曇花一現。每當儲到一定數目,覺得已經夠日後生活的時候,而且可以利用積蓄錢生錢,我便會嘗試退休,前後至少試過三次。想做百萬富翁的心,人皆有之,但在我年少時,這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廿一歲時我立下宏願,每長一歲,年入要多一百英鎊,到三十歲時,我要每年賺三千英鎊。結果我廿四歲便達標,年入逾二千四百英鎊,故這已由目標變成起點。當然,二千四百英鎊的年薪只等於今日月入三千港元,不單難以維生,更有資格申領救濟金。我成為投資股票的死硬派,和此有一定關係。若我只存錢入銀行或買債券,身家不會有什麼長進。如投資優質藍籌股,資金肯定大有斬獲,不用著力在股市撈底,摸頂亦不用愁。假如過於謹慎行事,為保本而投資債券或定息工具,收入微不足道。金錢往往自然蒸發,速度更愈來愈快,大家從我的生活經驗中,應該清楚感受到。過去七年,港元能夠保值,個別物業更升值,有的則貶了值,尤以多層大廈單位為甚,原因是大部分投資其實是買了磚頭水泥,這當然會貶值,升值的只有地價。既然香港有這麼多百萬富翁,個別人士財富更數倍於此,股市又怎可能會下跌呢?我記得花旗集團曾評估過,香港有逾八萬人持一百萬美元以上的淨資產,折合港幣七百八十萬。我很多讀者也坐擁一百萬美元以上的投資組合,就算你目前無,假以時日一定有。
資金每五年翻一番我的投資目標,是平均年增長一成半,資金每五年便可翻一番,這絕對做得到。不過,這投資目標要計及派息,若你要用股息,達標機會大為縮減。有些投資者身家多到一世也用不完,然而為了下幾代,仍想博取最高回報。幸好我不是這類人,惟很多這類型的投資者,一窩蜂買入了近來熱門的對沖基金。對沖基金面世日子尚淺,統計數據不易尋,就算有,也不太可靠。其實對沖基金是基金經理欺騙客戶,以賺取高昂費用的漂亮藉口。希望各位百萬富翁,不要墮入這個陷阱,要讓資本在股票市場一步步增值,以免鈔票受日益貶值的威脅。股市其實甚易預測,只要看過它如鐘擺般,由一端擺往另一端,便不會再大驚小怪,這亦是我多次退休的原因之一。股市易測,惟短線走勢無跡可尋。此外,評個別股票表現易過預測大市或指數。當然,恆生指數比較容易估計,因匯豐佔其比率高達三成半(編者註:自2006年9 月8日收市後,匯控佔恆生指數比率分階段降至一成半),匯豐長線前景亦預測得到,每日走勢就無謂猜測。因有匯豐支撐,股市整體必漲無疑。股價長升,最主要是因保留溢利起催化作用,而通脹更令升勢穩步上揚。我們長期活在通脹中,只有短暫時間處於通縮。通縮期物價下跌,生活更形艱難,引來的社會問題,更令政府大為頭痛。政府如能控制經濟,定會不惜代價令通脹重臨。保留溢利令公司有本錢擴展版圖,增加資產,惟僅限於那些公道亦很認真的公司,仍有很多公司不符此標準。通脹重現香江,政治上有利。股票的內在價值必增,卻並非一條直線向上升,總會有波動。股價亦然,並無一定標準,視乎公司、業務、全球及本土經濟、以及投資者的期望和憂慮,不過,這些因素對上升航道只會有少許影響。至於利息、油價更屬微不足道,可以不理。另一主要因素,是購買力度。據我經驗,股市去到極點,會否轉向,這是決定性因素。股市下挫,轉捩點正是出現極度超買。當的士司機、傭工、甚至閣下的愛犬,俱認為股市必升,危機已然迫在眉睫。(連載《富足一生 : 東尼投資十大心法》之三,天窗出版,(都市日報連載), 待續)
我為何喜歡通脹 我雖然不是經濟學家,但我喜歡通脹。溫和的通脹,甚至比平穩的物價,更能令人心安。通縮,就如股市大跌一樣,不會長久。無論是商品,還是股票,總不可能跌低於零,否則的話,我一定會推著手推車,樂於接受這份大禮。通縮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如大規模的減薪,即使只減相當細的幅度,也不可能受大眾歡迎。社會不安定分分鐘引發大規模示威及騷亂。通脹則剛剛相反,打工仔可加薪,即使實際購買力維持不變,他們也會感到高興。我零三年九月由英國返港,首度對讀者提出,樓市改善,可能象徵通縮年代的告終,我相信沒有看錯。經歷過多年通縮後,幾乎肯定通脹重臨,尤其是中國經濟的增長強勁,毫無疑問地令香港受惠。通脹雖好,一旦超逾百分之八,卻分分鐘成災,因為它將資金由建設性用途驅向投機。溫和的通脹,介乎百分之二至四,不單可以接受,更值得鼓勵。低通脹率不單有利經濟,而且從社會角度看,亦有助重新分配財產。通脹不可或缺,因通縮更令人生畏。香港才剛擺脫通縮,打工仔叫苦連天之聲,震耳欲聾。樓價狂跌,不少業主頓成為負資產階級;公司業務收縮,令僱主不願請人,失業率漲至不健康的水平。不單商界信心狂跌,公眾亦然,甚至令當時的特首董建華,亦要被逼請辭。這正是通縮的遺禍,其影響可以更大,甚至引發社會衝突。溫和的通脹,甚至比平穩的物價,更能令人心安。事實上,要維持物價不上不落,又談何容易,亦不見得比溫和的通脹,更受大眾歡迎。只要薪金加幅和通脹看齊,不影響生產成本,有人工加,員工勢必幹得更起勁。況且加幅可轉嫁予消費者,公司盈利不會受損。人工成本上漲,除了僱主,沒有多少人反對,因售價加幅未必足以彌補。
加息會推高股市 加加息往往嚇壞了華爾街及香港的股市,分析員掛在唇邊的,盡是加息會令樓股齊齊崩潰。這當然從未發生,反而加息會推高股市。加息可能引發通脹,皆因加息令企業支出上升,成為通脹最大的肇因。如加息導致通脹,企業盈利必然上升。很簡單,若一間工廠的貨品生產成本,包括人工、原料及行政支出,為每件九毫,以一元出售,每件賺一毫。但經過數年通脹,成本上升一倍,售價亦翻一番至兩元,每件貨品成本一元八角,就算貨量是相同,盈利已加倍,由每件一毫升至兩毫。這同樣適用於銀行,尤其是貿易融資的,因相關貨量不變,營業額已加倍,如邊際利潤保持,盈利即開雙。故我不厭其煩地指出,買股票能對抗通脹。這才是我認為有道理的經濟理論,雖則經濟學家,尤以國際證券大行慣用的,並不認同。沒錯!沒錯!當去到循環的較後期,通脹升幅過急,影響赤字,息率增加至刺穿經濟泡沫的水平,經濟將出現全面的崩潰。目前當然存有危機,美國貿易及預算赤字驚人,可能已踏上惡性通脹之途,如果不小心處理,可能也會令經濟崩潰。但這影響全人類利益,所有人會力保美元不失。儘管美元暴跌,對香港而言,亦非世界末日,對中國影響更小,因香港愈來愈倚賴中國,由供應以至出口。中國出口美國會大幅減少,這巨大真空對香港影響厲害過大陸,但香港正建立其他收入來源。香港如今大做中國遊客生意,成為中國融資及出口中轉站,肯定益發背靠大陸。論投資,中國比香港更值得投資,然而要慎選對象。中國經濟影響無遠弗屆,是否足以令香港漠視美國呢?這相信還要等至少二十年,香港成為中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自給自足,此目標才能達到。
對股票戀戀不捨 股票帶來自然增長,我們不但受惠於公司盈利,還可持之以抵禦通脹,這正好道出何以我對股票,始終戀戀不捨。有升未必有跌,萬有引力定律不可套用在股市分析上。股價之所以升勢不絕,是因為公司盈利上升,而盈利卻是決定股價的終極標準。股票與其他投資項目沒甚麼兩樣,關鍵在於可從資本上獲取多少回報。把錢存到銀行可收息,買樓出租的話,租金回報率大致要視乎樓價而定。依我之見,能帶來最高回報者,非股票莫屬。把錢存入銀行可獲取既定息率,債券與其他計息工具亦相若。如是者雖可袋袋平安,不過這一來資金便難以增長。反之若投資股票,股息將與日俱增,抵銷通脹的蠶食。股份派發股息之高低,取決於公司的盈利狀況,股份往往過了一段時間便上揚,理由是股息只佔盈利的一部分,餘下的予以保留善用,讓公司明年賺更多,是以增長循環能周而復始。故此準投資者不應只著眼股息,還須留意股份盈利。投資物業或投資股票,均可有效抗衡通脹。投資物業有一個獨特優勢,就是銀行較願意借錢給人買樓,對股毫@@譫磭o不大熱衷,銀行為樓宇提供七成按揭,股票則僅予五成貸款,股價一旦下挫還要補倉。可是投資物業有利亦有弊,弊端之一是維修保養及較花精力。租約期短雖帶來高回報,但遇上租約交接的空置期,業主便得掏腰包付裝修費,不少業主更要為追收欠租傷腦筋。反之若投資股票,大可放心股息將被直接存入銀行帳戶中。我始終認為,股票相對其他投資項目佔盡了上風。大家只消看一看恆生指數 —恆指綜合了32隻藍籌股走勢,於60年代創立,以100 為起點,目前,恆指成分股已增加到36隻,這港股指標如今已登上 20,000點,換言之這些年來升幅達200倍!投資藍籌股的好處豈止於此,前述的200倍升幅,還未計公司向股東派發的股息呢。(連載《富足一生 : 東尼投資十大心法》之五,天窗出版,待續)
27/11/2007
喂!百萬富翁!當然是說你。最近有報道,謂香港有廿七萬四千個百萬富翁,佔人口百分之四,比例非常高,我肯定半數讀者有份。要做百萬富翁,有兩個途徑:其一是家山有福,留下一千萬元遺產給你,並指望你成年前仍未花光;假如你出身寒微,惟有省吃儉用,靠慢慢增加儲蓄,而這是較佳的方法。身家數以百萬計的人,會小心翼翼保存財富,但這樣未必讓他能盡得其利,甚至更容易抵受不住誘惑。我相信由零開始的,將獲較佳戰利品,因他過慣了儉樸的生活,不大可能改變,積蓄會不斷增長。當收入日益上升,他會好好利用,以備將來有安穩的生活。縱使起了貪婪之念,他也不會容許資本萎縮。我經常聽到人說「現金是王」(Cash is King),我一直深感詫異,因股市至少有七成時間是上升的,現金卻只會紋風不動。假如投資在股票市場,平均每年至少賺一成至成半,肯定勝過持現金或債券的回報。保存過量現金並不明智,只因無法肯定股市去向,一直不投資,便白白浪費其增值潛力。當發覺股市已升至過高水平,亦要小心應對,不要過早行動。最佳方法是逐步減持部分股價過高的股票,如股市繼續向好,才再沽出其餘的股票。若股市一如所料下瀉,之前拋售的已然下跌,則不妨買回。要獲得第一個一百萬,投資策略並非首要,關鍵反而是精心的儲蓄計劃。投資的奇謀妙計,僅是偶一為之的幸運,真正致富方法,是把本金不斷累積,投資在證券上,賺取穩定的收入,讓資金增值。將部分資本買增長股,你會看到長線回報的好處。累積到一千萬元財富的話,應全數運用,每年賺一成,也有一百萬元。但有一千萬身家卻只投資一百萬元,就算相當好運,回報高達五成,也只是五十萬元,其餘存入銀行的,如有五釐息,可賺到四十五萬元,加起總數才九十五萬元。而且博五成回報的投資,肯定有風險,並不可靠。要做百萬富翁,一點也不困難,何不放膽一試,遲起步也不成問題。
鈔票易蒸發
我現在有資格被叫做百萬富翁,但為時不是很長,在八十年代,我才首次晉身百萬富翁之列。其實我一向不太熱衷此道,直至五十歲成家立室,要儲子女教育經費,才驅使我努力儲蓄。我非視富貴如浮雲,惟既無家累,自然欠缺動機。其實我入息算是豐厚,然而開支一樣不菲。就算銀行戶口有一百萬元,也只是曇花一現。每當儲到一定數目,覺得已經夠日後生活的時候,而且可以利用積蓄錢生錢,我便會嘗試退休,前後至少試過三次。想做百萬富翁的心,人皆有之,但在我年少時,這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廿一歲時我立下宏願,每長一歲,年入要多一百英鎊,到三十歲時,我要每年賺三千英鎊。結果我廿四歲便達標,年入逾二千四百英鎊,故這已由目標變成起點。當然,二千四百英鎊的年薪只等於今日月入三千港元,不單難以維生,更有資格申領救濟金。我成為投資股票的死硬派,和此有一定關係。若我只存錢入銀行或買債券,身家不會有什麼長進。如投資優質藍籌股,資金肯定大有斬獲,不用著力在股市撈底,摸頂亦不用愁。假如過於謹慎行事,為保本而投資債券或定息工具,收入微不足道。金錢往往自然蒸發,速度更愈來愈快,大家從我的生活經驗中,應該清楚感受到。過去七年,港元能夠保值,個別物業更升值,有的則貶了值,尤以多層大廈單位為甚,原因是大部分投資其實是買了磚頭水泥,這當然會貶值,升值的只有地價。既然香港有這麼多百萬富翁,個別人士財富更數倍於此,股市又怎可能會下跌呢?我記得花旗集團曾評估過,香港有逾八萬人持一百萬美元以上的淨資產,折合港幣七百八十萬。我很多讀者也坐擁一百萬美元以上的投資組合,就算你目前無,假以時日一定有。
資金每五年翻一番我的投資目標,是平均年增長一成半,資金每五年便可翻一番,這絕對做得到。不過,這投資目標要計及派息,若你要用股息,達標機會大為縮減。有些投資者身家多到一世也用不完,然而為了下幾代,仍想博取最高回報。幸好我不是這類人,惟很多這類型的投資者,一窩蜂買入了近來熱門的對沖基金。對沖基金面世日子尚淺,統計數據不易尋,就算有,也不太可靠。其實對沖基金是基金經理欺騙客戶,以賺取高昂費用的漂亮藉口。希望各位百萬富翁,不要墮入這個陷阱,要讓資本在股票市場一步步增值,以免鈔票受日益貶值的威脅。股市其實甚易預測,只要看過它如鐘擺般,由一端擺往另一端,便不會再大驚小怪,這亦是我多次退休的原因之一。股市易測,惟短線走勢無跡可尋。此外,評個別股票表現易過預測大市或指數。當然,恆生指數比較容易估計,因匯豐佔其比率高達三成半(編者註:自2006年9 月8日收市後,匯控佔恆生指數比率分階段降至一成半),匯豐長線前景亦預測得到,每日走勢就無謂猜測。因有匯豐支撐,股市整體必漲無疑。股價長升,最主要是因保留溢利起催化作用,而通脹更令升勢穩步上揚。我們長期活在通脹中,只有短暫時間處於通縮。通縮期物價下跌,生活更形艱難,引來的社會問題,更令政府大為頭痛。政府如能控制經濟,定會不惜代價令通脹重臨。保留溢利令公司有本錢擴展版圖,增加資產,惟僅限於那些公道亦很認真的公司,仍有很多公司不符此標準。通脹重現香江,政治上有利。股票的內在價值必增,卻並非一條直線向上升,總會有波動。股價亦然,並無一定標準,視乎公司、業務、全球及本土經濟、以及投資者的期望和憂慮,不過,這些因素對上升航道只會有少許影響。至於利息、油價更屬微不足道,可以不理。另一主要因素,是購買力度。據我經驗,股市去到極點,會否轉向,這是決定性因素。股市下挫,轉捩點正是出現極度超買。當的士司機、傭工、甚至閣下的愛犬,俱認為股市必升,危機已然迫在眉睫。(連載《富足一生 : 東尼投資十大心法》之三,天窗出版,(都市日報連載), 待續)
我為何喜歡通脹 我雖然不是經濟學家,但我喜歡通脹。溫和的通脹,甚至比平穩的物價,更能令人心安。通縮,就如股市大跌一樣,不會長久。無論是商品,還是股票,總不可能跌低於零,否則的話,我一定會推著手推車,樂於接受這份大禮。通縮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如大規模的減薪,即使只減相當細的幅度,也不可能受大眾歡迎。社會不安定分分鐘引發大規模示威及騷亂。通脹則剛剛相反,打工仔可加薪,即使實際購買力維持不變,他們也會感到高興。我零三年九月由英國返港,首度對讀者提出,樓市改善,可能象徵通縮年代的告終,我相信沒有看錯。經歷過多年通縮後,幾乎肯定通脹重臨,尤其是中國經濟的增長強勁,毫無疑問地令香港受惠。通脹雖好,一旦超逾百分之八,卻分分鐘成災,因為它將資金由建設性用途驅向投機。溫和的通脹,介乎百分之二至四,不單可以接受,更值得鼓勵。低通脹率不單有利經濟,而且從社會角度看,亦有助重新分配財產。通脹不可或缺,因通縮更令人生畏。香港才剛擺脫通縮,打工仔叫苦連天之聲,震耳欲聾。樓價狂跌,不少業主頓成為負資產階級;公司業務收縮,令僱主不願請人,失業率漲至不健康的水平。不單商界信心狂跌,公眾亦然,甚至令當時的特首董建華,亦要被逼請辭。這正是通縮的遺禍,其影響可以更大,甚至引發社會衝突。溫和的通脹,甚至比平穩的物價,更能令人心安。事實上,要維持物價不上不落,又談何容易,亦不見得比溫和的通脹,更受大眾歡迎。只要薪金加幅和通脹看齊,不影響生產成本,有人工加,員工勢必幹得更起勁。況且加幅可轉嫁予消費者,公司盈利不會受損。人工成本上漲,除了僱主,沒有多少人反對,因售價加幅未必足以彌補。
加息會推高股市 加加息往往嚇壞了華爾街及香港的股市,分析員掛在唇邊的,盡是加息會令樓股齊齊崩潰。這當然從未發生,反而加息會推高股市。加息可能引發通脹,皆因加息令企業支出上升,成為通脹最大的肇因。如加息導致通脹,企業盈利必然上升。很簡單,若一間工廠的貨品生產成本,包括人工、原料及行政支出,為每件九毫,以一元出售,每件賺一毫。但經過數年通脹,成本上升一倍,售價亦翻一番至兩元,每件貨品成本一元八角,就算貨量是相同,盈利已加倍,由每件一毫升至兩毫。這同樣適用於銀行,尤其是貿易融資的,因相關貨量不變,營業額已加倍,如邊際利潤保持,盈利即開雙。故我不厭其煩地指出,買股票能對抗通脹。這才是我認為有道理的經濟理論,雖則經濟學家,尤以國際證券大行慣用的,並不認同。沒錯!沒錯!當去到循環的較後期,通脹升幅過急,影響赤字,息率增加至刺穿經濟泡沫的水平,經濟將出現全面的崩潰。目前當然存有危機,美國貿易及預算赤字驚人,可能已踏上惡性通脹之途,如果不小心處理,可能也會令經濟崩潰。但這影響全人類利益,所有人會力保美元不失。儘管美元暴跌,對香港而言,亦非世界末日,對中國影響更小,因香港愈來愈倚賴中國,由供應以至出口。中國出口美國會大幅減少,這巨大真空對香港影響厲害過大陸,但香港正建立其他收入來源。香港如今大做中國遊客生意,成為中國融資及出口中轉站,肯定益發背靠大陸。論投資,中國比香港更值得投資,然而要慎選對象。中國經濟影響無遠弗屆,是否足以令香港漠視美國呢?這相信還要等至少二十年,香港成為中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自給自足,此目標才能達到。
對股票戀戀不捨 股票帶來自然增長,我們不但受惠於公司盈利,還可持之以抵禦通脹,這正好道出何以我對股票,始終戀戀不捨。有升未必有跌,萬有引力定律不可套用在股市分析上。股價之所以升勢不絕,是因為公司盈利上升,而盈利卻是決定股價的終極標準。股票與其他投資項目沒甚麼兩樣,關鍵在於可從資本上獲取多少回報。把錢存到銀行可收息,買樓出租的話,租金回報率大致要視乎樓價而定。依我之見,能帶來最高回報者,非股票莫屬。把錢存入銀行可獲取既定息率,債券與其他計息工具亦相若。如是者雖可袋袋平安,不過這一來資金便難以增長。反之若投資股票,股息將與日俱增,抵銷通脹的蠶食。股份派發股息之高低,取決於公司的盈利狀況,股份往往過了一段時間便上揚,理由是股息只佔盈利的一部分,餘下的予以保留善用,讓公司明年賺更多,是以增長循環能周而復始。故此準投資者不應只著眼股息,還須留意股份盈利。投資物業或投資股票,均可有效抗衡通脹。投資物業有一個獨特優勢,就是銀行較願意借錢給人買樓,對股毫@@譫磭o不大熱衷,銀行為樓宇提供七成按揭,股票則僅予五成貸款,股價一旦下挫還要補倉。可是投資物業有利亦有弊,弊端之一是維修保養及較花精力。租約期短雖帶來高回報,但遇上租約交接的空置期,業主便得掏腰包付裝修費,不少業主更要為追收欠租傷腦筋。反之若投資股票,大可放心股息將被直接存入銀行帳戶中。我始終認為,股票相對其他投資項目佔盡了上風。大家只消看一看恆生指數 —恆指綜合了32隻藍籌股走勢,於60年代創立,以100 為起點,目前,恆指成分股已增加到36隻,這港股指標如今已登上 20,000點,換言之這些年來升幅達200倍!投資藍籌股的好處豈止於此,前述的200倍升幅,還未計公司向股東派發的股息呢。(連載《富足一生 : 東尼投資十大心法》之五,天窗出版,待續)
27/11/2007
阿叔踩场记28/11/2007(星期三)
今天有个50来岁的男人走过来踩场,刚来时装到很有意思要投资,当我过去询问时他就开始他的长篇道理,对着我和selina说个不停,还以为自己的想法是最好,像要我们拍掌来认同他。对话如下:
1)阿叔:我从来都不相信投资,不相信它能钱赚钱,我只相信用劳力来赚钱,我每天做工月尾就拿到钱,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2)阿叔:你们很笨,帮人家打工,出来帮老板招生意。你老板真是奇才,懂得用人才来赚钱。
3)阿叔:你们多久才赚到钱?多么没安全感,不如去打工。
4)阿叔:靓仔!人家跟你讲话你不喜欢听也要笑!像这位小姐一样对着我笑知道吗?!
从他开始长篇阔论到没话说,我都没哼过一声,只有selina一个人对着他笑笑应酬他。我不出声反驳是因为我不想改变一个活在自己想法的阿叔,而且他还那么自以为是,不open minded,让他错下去好了。
1)什么原因使他不相信投资我不知道,可能之前他投机烧过手或听过别人投资(投机)失败,或者是他没投资过,一直都舒适于目前状况。一个人的赚钱力量是不够的,给他一个月存RM2000,一年RM24000,30年=RM720,000,inflation rate=4% per annum, Present value(PV)=RM720,000(1-0.04)30=RM211,577.50 。如果投资的话,return>=10%/>, =RM720,000(1+0.1)30=RM1,256,356.63。这就是compound interest和钱赚钱的力量。
2) 我根本不是帮别人打工,我做多少赚多少,我只是用别人的公司名誉和product去做我的生意,就像是franchise。还有,不是每个成功的企业家一开始就会用人,他们都曾经帮别人打过工,从中吸收经验和人脉,最后才成立属于自己的企业。
3)一些人打工是为了安全感,怕月尾没钱给生活费和娱乐费。一想到娱乐他们就会想办法留着现在的工,怕没钱用。所以他们准时上班和下班,有些过着懒散的日子,一些过着忙不过来还被挨骂的日子。刚开始前两个月我月入不过2k,但存的钱比打工时多,因为不太敢消费,怕下个月没生意。打工时消费蛮大,因为知道月尾一定准时出粮。然后,我终于了解富爸爸所说的不为金钱打工,虽然我月入暂时很少,但我觉得很高兴,因为能学到很多东西。我追寻的不再是安全感,而是成就感。
4)这个很好笑!哈哈,他突然要求我笑给他看,我当然立刻笑给他看,我笑他无知;p 第一,他不是我老板或客人。第二,他不可能成为我未来的客人。第三,我笑不就代表我认同他所说的话,或我在搽他的鞋,而我不就是一个不懂能赚多少的打工笨蛋了吗?
其实我很高兴能每天遇到不同的人,他们的想法真的不能跟他们的年龄和样貌相比。希望能从他们身上学会或体会到一些东西吧~共勉之
28/11/2007
1)阿叔:我从来都不相信投资,不相信它能钱赚钱,我只相信用劳力来赚钱,我每天做工月尾就拿到钱,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2)阿叔:你们很笨,帮人家打工,出来帮老板招生意。你老板真是奇才,懂得用人才来赚钱。
3)阿叔:你们多久才赚到钱?多么没安全感,不如去打工。
4)阿叔:靓仔!人家跟你讲话你不喜欢听也要笑!像这位小姐一样对着我笑知道吗?!
从他开始长篇阔论到没话说,我都没哼过一声,只有selina一个人对着他笑笑应酬他。我不出声反驳是因为我不想改变一个活在自己想法的阿叔,而且他还那么自以为是,不open minded,让他错下去好了。
1)什么原因使他不相信投资我不知道,可能之前他投机烧过手或听过别人投资(投机)失败,或者是他没投资过,一直都舒适于目前状况。一个人的赚钱力量是不够的,给他一个月存RM2000,一年RM24000,30年=RM720,000,inflation rate=4% per annum, Present value(PV)=RM720,000(1-0.04)30=RM211,577.50 。如果投资的话,return>=10%/>, =RM720,000(1+0.1)30=RM1,256,356.63。这就是compound interest和钱赚钱的力量。
2) 我根本不是帮别人打工,我做多少赚多少,我只是用别人的公司名誉和product去做我的生意,就像是franchise。还有,不是每个成功的企业家一开始就会用人,他们都曾经帮别人打过工,从中吸收经验和人脉,最后才成立属于自己的企业。
3)一些人打工是为了安全感,怕月尾没钱给生活费和娱乐费。一想到娱乐他们就会想办法留着现在的工,怕没钱用。所以他们准时上班和下班,有些过着懒散的日子,一些过着忙不过来还被挨骂的日子。刚开始前两个月我月入不过2k,但存的钱比打工时多,因为不太敢消费,怕下个月没生意。打工时消费蛮大,因为知道月尾一定准时出粮。然后,我终于了解富爸爸所说的不为金钱打工,虽然我月入暂时很少,但我觉得很高兴,因为能学到很多东西。我追寻的不再是安全感,而是成就感。
4)这个很好笑!哈哈,他突然要求我笑给他看,我当然立刻笑给他看,我笑他无知;p 第一,他不是我老板或客人。第二,他不可能成为我未来的客人。第三,我笑不就代表我认同他所说的话,或我在搽他的鞋,而我不就是一个不懂能赚多少的打工笨蛋了吗?
其实我很高兴能每天遇到不同的人,他们的想法真的不能跟他们的年龄和样貌相比。希望能从他们身上学会或体会到一些东西吧~共勉之
28/11/2007
澳門最新景點
漁人碼頭
澳門漁人碼頭於2005年12月31日舉行開幕慶典,一個歷時五年、由澳門人投資、設計及管理的,具嶄新概念的綜合消閒景區已正式誕生。澳門漁人碼頭是澳門首個以主題式設計的綜合娛樂旅遊新景點,總投資約達港幣十九億元。座落於外港新填海區海岸,佔地超過93,000平方米,集娛樂、購物、飲食、酒店、遊艇碼頭及會展設施於一體,結合不同建築特色及中西文化,務求使遊客突破地域界限,體驗不同地區的感受。澳門漁人碼頭將不設入場收費,並廿四小時運作,全天候為市民及遊客提供一個舉家同遊的好去處。澳門漁人碼頭簡介澳門漁人碼頭主要分為三部份:- 唐城- 東西匯聚- 勵駿碼頭唐城是一幢仿唐朝建築風格的中式城樓,城樓內以購物商場為主,集各地潮流商品以至高級食府。東西匯聚糅合了東方傳統概念與西方建築風格的設計特色。區內設施包羅萬有,無論是小朋友喜歡的機動遊戲、多用途表演及會展場地、以致電子遊戲及購物中心,均應有盡有。在火山裡面,遊人可乘搭亞洲首創、奪寶奇兵式名為「飛龍快車」的單軌室內過山車及名為「火燄激流」的觀光船機動遊戲,令遊客可親身體驗熱力澎湃的熔岩區域。夜晚更可欣賞這個四十米高的人造火山熔岩沸騰蓄勢而發的壯麗景觀。阿拉伯堡壘將成為小孩們的首選地點。此區設有四個適合小朋友乘坐的機動遊戲,名為「飛天駱駝」、「魔法飛毯」、「阿拉丁快車」及「阿拉伯跳跳塔」。除此以外,同區亦設有遊戲攤位、小吃店與及紀念品店等。會議展覽中心佔地5,000平方米,其中主會展廳佔地3,000平方米,樓高6.3米的大堂配合無柱設計,適合會議展覽、公司宴會、私人派對或婚宴喜慶。羅馬表演場是一個可容納2,000名觀眾的戶外表演場,附設頂級音響視聽設備及佔地200 平方米的多用途舞台,務求為觀眾締造一個前所未有的難忘回憶。勵駿碼頭以歐陸及拉丁式建築群組成,遊客可在區內找到各國特色的美酒佳餚,又可在林林總總的名牌專門店內選購商品,更有表演者為您帶來不同的街頭表演。尊貴的遊客更可停泊私人遊艇於碼頭內享受海邊的醉人美景。遊艇碼頭可供停靠20艘可長達150尺的遊艇,更有專人為專貴的您代辦海關與出入境手續。於水世界內,專業的表現者將使出渾身解數為遊客獻上精彩刺激的水上快艇特技表演。萊斯酒店擁有72間設備完善、維多利亞式全海景房間,每個房間均附設獨立露台,讓您欣賞外港風光。巴比倫娛樂場富麗堂皇,包羅萬有的娛樂設施,全天候為您提供另一消閒好去到處。
08/09/2007
澳門漁人碼頭於2005年12月31日舉行開幕慶典,一個歷時五年、由澳門人投資、設計及管理的,具嶄新概念的綜合消閒景區已正式誕生。澳門漁人碼頭是澳門首個以主題式設計的綜合娛樂旅遊新景點,總投資約達港幣十九億元。座落於外港新填海區海岸,佔地超過93,000平方米,集娛樂、購物、飲食、酒店、遊艇碼頭及會展設施於一體,結合不同建築特色及中西文化,務求使遊客突破地域界限,體驗不同地區的感受。澳門漁人碼頭將不設入場收費,並廿四小時運作,全天候為市民及遊客提供一個舉家同遊的好去處。澳門漁人碼頭簡介澳門漁人碼頭主要分為三部份:- 唐城- 東西匯聚- 勵駿碼頭唐城是一幢仿唐朝建築風格的中式城樓,城樓內以購物商場為主,集各地潮流商品以至高級食府。東西匯聚糅合了東方傳統概念與西方建築風格的設計特色。區內設施包羅萬有,無論是小朋友喜歡的機動遊戲、多用途表演及會展場地、以致電子遊戲及購物中心,均應有盡有。在火山裡面,遊人可乘搭亞洲首創、奪寶奇兵式名為「飛龍快車」的單軌室內過山車及名為「火燄激流」的觀光船機動遊戲,令遊客可親身體驗熱力澎湃的熔岩區域。夜晚更可欣賞這個四十米高的人造火山熔岩沸騰蓄勢而發的壯麗景觀。阿拉伯堡壘將成為小孩們的首選地點。此區設有四個適合小朋友乘坐的機動遊戲,名為「飛天駱駝」、「魔法飛毯」、「阿拉丁快車」及「阿拉伯跳跳塔」。除此以外,同區亦設有遊戲攤位、小吃店與及紀念品店等。會議展覽中心佔地5,000平方米,其中主會展廳佔地3,000平方米,樓高6.3米的大堂配合無柱設計,適合會議展覽、公司宴會、私人派對或婚宴喜慶。羅馬表演場是一個可容納2,000名觀眾的戶外表演場,附設頂級音響視聽設備及佔地200 平方米的多用途舞台,務求為觀眾締造一個前所未有的難忘回憶。勵駿碼頭以歐陸及拉丁式建築群組成,遊客可在區內找到各國特色的美酒佳餚,又可在林林總總的名牌專門店內選購商品,更有表演者為您帶來不同的街頭表演。尊貴的遊客更可停泊私人遊艇於碼頭內享受海邊的醉人美景。遊艇碼頭可供停靠20艘可長達150尺的遊艇,更有專人為專貴的您代辦海關與出入境手續。於水世界內,專業的表現者將使出渾身解數為遊客獻上精彩刺激的水上快艇特技表演。萊斯酒店擁有72間設備完善、維多利亞式全海景房間,每個房間均附設獨立露台,讓您欣賞外港風光。巴比倫娛樂場富麗堂皇,包羅萬有的娛樂設施,全天候為您提供另一消閒好去到處。
08/09/2007
李嘉诚给年青商人的忠告
1.李嘉诚忠告:我17岁就开始做做批发的推销员,就更加体会到挣钱的不容易、生活的艰辛了。人家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
2.李嘉诚忠告:我们的社会中没有大学文凭、白手起家而终成大业的人不计其数,其中的优秀企业家群体更是引人注目。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为社会作贡献,社会也回报他们以崇高荣誉和巨额财富。
3.李嘉诚忠告:精明的商家可以将商业意识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件事中去,甚至是一举手一投足。充满商业细胞的商人,赚钱可以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4.李嘉诚忠告:我凡事必有充分的准备然后才去做。一向以来,做生意处理事情都是如此。例如天文台说天气很好,但我常常问我自己,如5分钟后宣布有台风,我会怎样,在香港做生意,亦要保持这种心理准备。
5.李嘉诚忠告:精明的商人只有嗅觉敏锐才能将商业情报作用发挥到极致,那种感觉迟钝、闭门自锁的公司老板常常会无所作为。
6.李嘉诚忠告:我从不间断读新科技、新知识的书籍,不至因为不了解新讯息而和时代潮流脱节。
7.李嘉诚忠告:即使本来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储足二百的力量去攻,而不是随便去赌一赌。
8.李嘉诚忠告:扩张中不忘谨慎,谨慎中不忘扩张。……我讲求的是在稳健与进取中取得平衡。船要行得快,但面对风浪一定要捱得住。
9.李嘉诚忠告: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坏。最重要的是要有远见,杀鸡取卵的方式是短视的行为。
10.李嘉诚忠告:不必再有丝毫犹豫,竞争既搏命,更是斗智斗勇。倘若连这点勇气都没有,谈何在商场立脚,超越置地?
11.李嘉诚忠告:对人诚恳,做事负责,“多结善缘”,自然多得人的帮助。淡泊明志,随遇而安,不作非分之想,心境安泰,必少许多失意之苦。
12.李嘉诚忠告:在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自己逆境的时候,我认为我够!因为我勤奋、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及肯建立一个信誉。
13.李嘉诚忠告:做生意一定要同打球一样,若第一杆打得不好的话,在打第二杆时,心更要保持镇定及有计划,这并不是表示这个会输。就好比是做生意一样,有高有低,身处逆境时,你先要镇定考虑如何应付。
14.李嘉诚忠告:我表面谦虚,其实很骄傲,别人天天保持现状,而自己老想着一直爬上去,所以当我做生意时,就警惕自己,若我继续有这个骄傲的心,迟早有一天是会碰壁的。
15.李嘉诚忠告:当生意更上一层楼的时候,绝不可有贪心,更不能贪得无厌。
16.李嘉诚忠告:任何一种行业,如有一窝蜂的趋势,过度发展,就会造成摧残。
17.李嘉诚忠告:随时留意身边有无生意可做,才会抓住时机。着手越快越好。遇到不寻常的事发生时立即想到赚钱,这是生意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18.李嘉诚忠告:人才缺乏,要建国图强,亦徒成虚愿。反之,资源匮乏的国家,若人才鼎盛,善于开源节流,则自可克服各种困难,而使国势蒸蒸日上。从历史上看,资源贫乏之国不一定衰弱,可为明证。
19.李嘉诚忠告:假如今日,如果没有那么多人替我办事,我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能够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就是我的哲学。
20.李嘉诚忠告:你们不要老提我,我算什么超人,是大家同心协力的结果。我身边有300员虎将,其中100人是外国人,200人是年富力强的香港人。
21.李嘉诚忠告:长江取名基于长江不择细流的道理,因为你要有这样豁达的胸襟,然后你才可以容纳细流——没有小的支流,又怎能成长江?
22.李嘉诚忠告:在我心目中,不理你是什么样的肤色,不理你是什么样的国籍,只要你对公司有贡献,忠诚、肯做事、有归属感,即有长期的打算,我就会帮他慢慢地经过一个时期而成为核心分子,这是我公司一向的政策。
23.李嘉诚忠告:一个总司令,是一个集团军的统帅,拿起机关枪总不会胜过机关枪手,走到炮兵队操作大炮也不如炮兵。但作为集团军的总司令不要管这些,只要懂得运用战略便可以,所以整个组织十分重要。
24.李嘉诚忠告:人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对人好,人家对你好是自然的,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你的核心人物。
25.李嘉诚忠告:知人善任,大多数人都会有部分的长处,部分的短处,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为原则。
26.李嘉诚忠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大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一个员工都是家庭的一分子。就凭他们对整个家庭的巨大贡献,他们也实在应该取其所得,只有反过来说,是员工养活了整个公司,公司应该多谢他们都对。
27.李嘉诚忠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在哪里都有。你千万别伤害别人的尊严,尊严是非常脆弱的,经不起任何的伤害。
28.李嘉诚忠告:在我的企业内,人员的流失及跳槽率很低,并且从没出现过工潮。最主要的是员工有归属感,万众一心。
29.李嘉诚忠告: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来。
30.李嘉诚忠告:我老是在说一句话,亲人并不一定就是亲信。一个人你要跟他相处,日子久了,你觉得他的思路跟你一样是正面的,那你就应该可以信任他;你交给他的每一项重要工作,他都会做,这个人就可以做你的亲信。
31.李嘉诚忠告: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那如何才能让生意来找你?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结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利益。
32.李嘉诚忠告:有金钱之外的思想,保留一点自己值得自傲的地方,人生活得更加有意义。
33.李嘉诚忠告:以往我是百分之九十九是教孩子做的道理,现在有时会与他们谈生意……但约三分之一谈生意,三分之二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因为世情才是大学问。
28/06/2007
2.李嘉诚忠告:我们的社会中没有大学文凭、白手起家而终成大业的人不计其数,其中的优秀企业家群体更是引人注目。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为社会作贡献,社会也回报他们以崇高荣誉和巨额财富。
3.李嘉诚忠告:精明的商家可以将商业意识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件事中去,甚至是一举手一投足。充满商业细胞的商人,赚钱可以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4.李嘉诚忠告:我凡事必有充分的准备然后才去做。一向以来,做生意处理事情都是如此。例如天文台说天气很好,但我常常问我自己,如5分钟后宣布有台风,我会怎样,在香港做生意,亦要保持这种心理准备。
5.李嘉诚忠告:精明的商人只有嗅觉敏锐才能将商业情报作用发挥到极致,那种感觉迟钝、闭门自锁的公司老板常常会无所作为。
6.李嘉诚忠告:我从不间断读新科技、新知识的书籍,不至因为不了解新讯息而和时代潮流脱节。
7.李嘉诚忠告:即使本来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储足二百的力量去攻,而不是随便去赌一赌。
8.李嘉诚忠告:扩张中不忘谨慎,谨慎中不忘扩张。……我讲求的是在稳健与进取中取得平衡。船要行得快,但面对风浪一定要捱得住。
9.李嘉诚忠告: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坏。最重要的是要有远见,杀鸡取卵的方式是短视的行为。
10.李嘉诚忠告:不必再有丝毫犹豫,竞争既搏命,更是斗智斗勇。倘若连这点勇气都没有,谈何在商场立脚,超越置地?
11.李嘉诚忠告:对人诚恳,做事负责,“多结善缘”,自然多得人的帮助。淡泊明志,随遇而安,不作非分之想,心境安泰,必少许多失意之苦。
12.李嘉诚忠告:在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自己逆境的时候,我认为我够!因为我勤奋、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及肯建立一个信誉。
13.李嘉诚忠告:做生意一定要同打球一样,若第一杆打得不好的话,在打第二杆时,心更要保持镇定及有计划,这并不是表示这个会输。就好比是做生意一样,有高有低,身处逆境时,你先要镇定考虑如何应付。
14.李嘉诚忠告:我表面谦虚,其实很骄傲,别人天天保持现状,而自己老想着一直爬上去,所以当我做生意时,就警惕自己,若我继续有这个骄傲的心,迟早有一天是会碰壁的。
15.李嘉诚忠告:当生意更上一层楼的时候,绝不可有贪心,更不能贪得无厌。
16.李嘉诚忠告:任何一种行业,如有一窝蜂的趋势,过度发展,就会造成摧残。
17.李嘉诚忠告:随时留意身边有无生意可做,才会抓住时机。着手越快越好。遇到不寻常的事发生时立即想到赚钱,这是生意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18.李嘉诚忠告:人才缺乏,要建国图强,亦徒成虚愿。反之,资源匮乏的国家,若人才鼎盛,善于开源节流,则自可克服各种困难,而使国势蒸蒸日上。从历史上看,资源贫乏之国不一定衰弱,可为明证。
19.李嘉诚忠告:假如今日,如果没有那么多人替我办事,我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能够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就是我的哲学。
20.李嘉诚忠告:你们不要老提我,我算什么超人,是大家同心协力的结果。我身边有300员虎将,其中100人是外国人,200人是年富力强的香港人。
21.李嘉诚忠告:长江取名基于长江不择细流的道理,因为你要有这样豁达的胸襟,然后你才可以容纳细流——没有小的支流,又怎能成长江?
22.李嘉诚忠告:在我心目中,不理你是什么样的肤色,不理你是什么样的国籍,只要你对公司有贡献,忠诚、肯做事、有归属感,即有长期的打算,我就会帮他慢慢地经过一个时期而成为核心分子,这是我公司一向的政策。
23.李嘉诚忠告:一个总司令,是一个集团军的统帅,拿起机关枪总不会胜过机关枪手,走到炮兵队操作大炮也不如炮兵。但作为集团军的总司令不要管这些,只要懂得运用战略便可以,所以整个组织十分重要。
24.李嘉诚忠告:人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对人好,人家对你好是自然的,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你的核心人物。
25.李嘉诚忠告:知人善任,大多数人都会有部分的长处,部分的短处,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为原则。
26.李嘉诚忠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大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一个员工都是家庭的一分子。就凭他们对整个家庭的巨大贡献,他们也实在应该取其所得,只有反过来说,是员工养活了整个公司,公司应该多谢他们都对。
27.李嘉诚忠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在哪里都有。你千万别伤害别人的尊严,尊严是非常脆弱的,经不起任何的伤害。
28.李嘉诚忠告:在我的企业内,人员的流失及跳槽率很低,并且从没出现过工潮。最主要的是员工有归属感,万众一心。
29.李嘉诚忠告: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来。
30.李嘉诚忠告:我老是在说一句话,亲人并不一定就是亲信。一个人你要跟他相处,日子久了,你觉得他的思路跟你一样是正面的,那你就应该可以信任他;你交给他的每一项重要工作,他都会做,这个人就可以做你的亲信。
31.李嘉诚忠告: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那如何才能让生意来找你?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结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利益。
32.李嘉诚忠告:有金钱之外的思想,保留一点自己值得自傲的地方,人生活得更加有意义。
33.李嘉诚忠告:以往我是百分之九十九是教孩子做的道理,现在有时会与他们谈生意……但约三分之一谈生意,三分之二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因为世情才是大学问。
28/06/2007
Subscribe to:
Posts (Atom)